APP下载

父亲淡出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影响

2019-07-16郑雪清

青年时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郑雪清

摘 要:父亲淡出家庭教育是当下家庭教育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未成年人道德认知的不完善、道德情感的不丰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為不合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当今时代背景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发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价值优势,最终才能实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价值。

关键词:父亲;家庭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养成

一、父亲淡出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影响的概念界定

(一)家庭教育

针对家庭教育的理论概念,众多学者对其做出不同的界定。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说文解字》一书中有提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根据其历史背景将“教”“育”的解释延伸到“家庭教育”的内涵中,即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中长辈培养晚辈的生活习惯、生存的能力,是出于一种代际间的爱和责任进行的教育。①现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在《中国百科大辞典》一书中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本研究中的家庭教育定义为家长在家庭中依靠亲子关系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子女思想积极变化,习得生存发展技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未成年人

一般对于“未成年人”的界定都是从时间维度进行的,确立以 18 周岁作为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这里的“时间维度”是以身体发育的角度为依据的。

笔者试图对未成年人进行伦理意义上的定义,但难度很大。如果在伦理意义层面对“未成年人”进行界定,即“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发育不完善,道德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之相对应的“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发育完满,道德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道德发展之间不存在过渡,因为并不是每个成年人的道德都能发展到最高的水平,所以在伦理意义上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也就失去了相对意义,总之,本文所讨论的未成年人并不是以 18岁为绝对的年龄界限,只是在伦理意义上相对于“成年人”来说。

(三)道德养成

道德是由“道”和“德”两部分组成,对于两个字的解释,在我国古代的很多作品中也有提到。《说文解字》中有“道,所行道也”,此处的“道”即含有道路之意,后被引申为准则、规范之意。②

笔者在本研究中将“道德养成”定义为: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依靠亲子关系帮助未成年人提高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的生活实践活动。

二、父亲淡出家庭教育引起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危机

(一)道德认知不完善

一方面,国外有研究表明跟随父亲比跟随母亲成长的孩子智商和道德认知能力较高;反之父亲淡出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的智力发展、道德水平和个人品质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母亲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更倾向于社会生活私人领域(日常生活),父亲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更倾向于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社会交往),父亲可以教孩子社会人际交往准则、社会公平竞争的意识等社会生存技能。反之父亲淡出家庭道德教育不利于完善孩子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道德情感不丰富

道德情感是指的人们面对真假、美丑和善恶的现象时内心产生的情感体验。男女情感特征不同,女性的道德情感更多地表现为慈悲、同情,男性的道德情感更多地表现为正义、公正。父亲淡出家庭教育就会导致家庭中未成年人正义教育的缺失,在处理身边的道德事件中会同情心泛滥,将自身至于道德绑架的状况中,不利于成年之后处理社会中的道德事件。

(三)道德意志薄弱

一方面,中国在传统意义上经常用“严父慈母”一词来表示在家庭中父母亲的角色形象,因此父亲相对于母亲来说,父亲的权威会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意志。另一方面,父母亲在家庭生活中参与的游戏类别的不同,父亲更多地参与未成年人的打斗、器材等游戏,相比较来看未成年与父亲之间的游戏更能挑战个人的意志力。反之如果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就减少了未成年人发展意志力的资源和机会,不利于未成年人道德意志力的发展。

(四)道德行为失范

一方面,父亲在家庭生活中发挥自身榜样的力量,未成年人耳濡目染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父亲表现出的权威对于未成年人的失范行为具有矫正作用,因此只有父亲积极地参与家庭教育,才能够及时地发现、纠正未成年人不良的行为、习惯。反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无法及时纠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害人害己误终生。

三、父亲淡出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度较低,是中国传统历史中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早在母系社会时期,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社会分工明显。再到后来的农耕时代,男性凭借体力的优势依然担任打猎、耕种,于是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就形成了“男主内,女主外”的思想观念,虽然我们的社会进入现代化发展中,但这一思想观念依然存在。生活的压力迫使父亲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与人际交往中,缺席了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教育。

(二)现代职业性质的影响

生活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同时人们也能享受到便利发达的交通,人们的工作不再是固定在某一个办公区域,为了公司赢得更大化的利益,有时会派遣员工出差学习,出于对女性的保护,大多数公司需要经常出差的岗位都会招募男性员工,从而减少了男性参与家庭教育的机会,较少参与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过程,甚至不能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这也是父亲淡出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原因之一。

(三)男性文化淡出基础教育

据统计,国内小学中80%左右的教师是女性,整个儿童教育处于女性文化状态。③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家庭和社会更看重学生的分数,因此需要男性教师参与进行的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被忽视,于是男性文化失去了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主动权。

四、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价值

(一)父亲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参与者

首先,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因此未成年人在家庭中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父亲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亲要抓住机会在家庭生活中进行教育;其次,父亲家庭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比如:父亲在游戏中制定规则,游戏过程中提示子女遵守规则,经过在家庭中的学习,未成年人能够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中的秩序;最后父亲在家庭中具有社会属性的优势,未成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从家庭走向学校最后走向社会,需要学习社会生存技能,而父亲会将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技传授给子女,帮助子女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

(二)父亲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评价者

父亲不仅是家庭中道德教育的参与者与建构者,也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评价者,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道德养成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会出现问题,需要父亲及时做出评价和指导。

五、实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价值

(一)父亲自身层面

首先,父亲要端正态度,高度重视家庭道德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第二,在家庭中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要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更好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第一,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型的亲子关系,相互尊重、包容;第二,要积极了解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对于他们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帮助;第三,要给予孩子精心的时刻,能够平衡好工作与家庭,保证自己每周有特定的时间参与到子女的活动中去。

(二)家庭层面

国外有研究证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家庭婚姻关系的支持力度呈正相关,因此家庭支持父亲积极参与未成年人道德养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母亲要鼓励父亲积极参与;第二,母亲要适时放手,为父亲参与道德教育创造机会;第三,父母建立良好的婚姻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第四,对于主干家庭来说,要做好长辈的思想工作,强调父亲在子女道德养成中的重要性,不要干预父亲教育子女。

(三)社会层面

整个社会要支持父亲重回家庭教育中,并能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第一,学校与教育机构应鼓励父亲多参与亲子活动,为父亲参与子女的道德教育提供多种平台;第二,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单位中的出差工作应该实行“轮流制”,这样就避免了同一个人长期出差,没有时间参与家庭活动;第三,政府应该制定“父亲假”,能够保证工作体制内的父亲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去,保障父亲能够轻松、悠闲地参与子女的教育。

六、总结

父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父亲参与了每个人生命的产生;其次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由父亲参与组成的;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拥有健全父爱的孩子相对于缺失父爱的孩子来说,心理方面的发展相对健全,当下父亲淡出家庭教育无疑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本研究主张从父亲自身、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相应的策略,重新将父亲“召回”家庭教育中,如此才能保证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中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过程,发挥父亲在家庭德育中的角色优势,才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孩子。

注释:

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1.

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③孟育群,宋学文.父亲淡出家庭教育与父爱的作用[J].教育科学,1998(04):41-44.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孟育群,宋学文.父亲淡出家庭教育与父爱的作用[J].教育科学,1998(04):41-44.

[4]杨静慧. 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5]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实证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