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题眼” 层层深入

2019-07-16张砾月陈洁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题眼评析本课

张砾月 陈洁

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作者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表现出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学过程:

一、直奔“发现”,激趣导读

1.板书“发现”,聊聊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2.童年是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生活中我们常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发现”的文章——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童年的发现》。(板书课题)

评析:从聊聊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发现导入,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二、抓住“发现”,感知课文

1.浏览课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我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课文先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再讲了“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最后讲了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评析: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发现”这个“题眼”,在初读中学习通过浏览和快速默读,直奔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紧扣“发现”,品读课文

1.潜心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勾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顺学而导,探讨交流。

预设一:梦中飞行。

“我”是在做梦时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1)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理解“随心所欲”:梦中飞行可以(  ),可以( ),还可以(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2)从这奇妙的梦里,我们感受到了费奥多罗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富于想象、敢于质疑等。请学生随机板书:想象、质疑等)(3)小结:发现的过程需要富于想象、敢于质疑的精神。

预设二:请教老师。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1)透过“我”提的一连串问题?你体会出他有怎样的心情?(好奇、迫切,着急)(2)带着这样的感受,分角色朗读句子。(3)你觉得费奥多罗夫又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求知若渴、刨根问底等。请学生随机板书:刨根问底等)(3)小结:发现的过程少不了刨根问底的精神。

预设三:实践研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1)听到费奥多罗夫这么说,这么想,看到他这么痴迷的研究,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勇于实践、善于研究等。请学生随机板书:实践、研究等)(2)小结:发现的过程需要勇于实践、善于研究的精神。

预设四:找到答案。

(1)当“我”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高兴、自豪)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的这种心情。(2)课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表现作者思考的情形。(绞尽脑汁,利用换词法来解释: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3)你又感受到费奥多罗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勤于思考、执着探索等。请学生随机板书:思考 探索等)(4)小结:发现的过程需要勤于思考、执着探索的精神。

评析: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潜心默读中去主动发现、主动感悟。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心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逐步加深对人物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四、围绕“发现”,总结复述

1.结合板书小结:作者童年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通过请教老师和自己不断地实践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然而,发现的过程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是需要有善于幻想、实践研究、刨根问底的精神。童年的费奥多罗夫正因为具有这些品质,所以他才有了这非凡的发现。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2.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创造性复述——“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3.体会文章倒叙的写法,感受悬念法的表达妙处。(板书:倒叙)

评析: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从课文内容、文章写法两个方面对课文进行总结,既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所表达的人文情感,也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五、着眼“发现”,阅读拓展

1.浏览课文,说说作者的“发现”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1)“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當众受到了惩办。”(2)“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从前后两次“笑”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风趣幽默。

3.引导学生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1)运用1+X的阅读理念,课内拓展阅读《哥白尼的故事》《布鲁诺的故事》《伽利略的故事》三篇文章。结合阅读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推荐课外阅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名人传》。

评析:本文中“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个句子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运用“1+X”的阅读理念,通过课内拓展阅读《哥白尼的故事》《布鲁诺的故事》《伽利略的故事》三篇文章,不仅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联系“发现”,直指生活

1.學习了《童年的发现》,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

2.谈一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哪些发现?面对这些发现,你又是怎样思考,怎样做的?写一写自身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更有意思、更有意义。

评析: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整堂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更加体现了学习的终极目的——回归生活。

总评: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学段目标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些学段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围绕题眼“发现”,展开教学。从“直奔‘发现,激趣导读”;“抓住‘发现,感知课文”;“紧扣‘发现,品读课文”;“围绕‘发现,总结复述”;“着眼‘发现,阅读拓展”;“联系‘发现,直指生活”展开教学,不仅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还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浅”—“深”—“广”的学习过程。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教学设计不仅引导学生在潜心默读中去主动发现、主动感悟。还在此基础上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心体会,逐步加深对人物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参与板书,将自己的感悟板书到黑板上与大家分享。

4.体现了三个“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猜你喜欢

题眼评析本课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漫话“共同富裕”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