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语言文字的运用

2019-07-16林小燕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苍苔茨威格罗丹

林小燕

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可能脱离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学生若不掌握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就根本谈不上语言文字的运用。夏丏尊、叶圣陶先生都提出语文课的“专责”是学习语言文字,是“把本来的语言文字写着的东西,当作语言文字来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亲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揣摩词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教师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课文特点,不求其全,择其一端引导学生触摸语言、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从而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在探寻言语奥秘中“滋身健脾”,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体会作者运用词语的独具匠心,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神韵的能力。如教学《燕子》一课时,对“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这一句中“掠”字的品析,教师可运用换词法将“掠”字换成“飞”“窜”等字,让学生与“掠”字比较,从中悟出“掠”字用得多么准确传神。一个“掠”字不仅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轻快,也写出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又如教学《梅花》一课时,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置换词语对一些词句进行比较和推敲,具体步骤如下:

(1)作者初写是“应嫌屐齿印苍苔”,而后为什么换成“应怜屐齿印苍苔”?为什么要用“应怜屐齿印苍苔”?用“应怜屐齿踩苍苔”又会如何?

(2)“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扣”换成“敲”好吗?为什么?

(3)“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与“遮”有什么不同?

(4)“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一枝”是不是太少了?改成“三枝红杏出墙来”或者“十枝红杏出墙来”又怎样?

这样教学,就能让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在词语的运用中流淌。

二、感情朗读

语言的运用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才能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读”对于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汉字的形象美,感受语言的艺术美,体会句式的变化美,品味文章的风格美,并在多读中积累语言。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对课文中“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一句的朗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四个层次的朗读:

第一个层次:理解词语朗读。指名学生读句子,让学生理解“震耳欲聋”一词的含义;再通过个性化朗读,体会“震耳欲聋”的感受。

第二层次:联系前后课文朗读。这种噪声只是影响一会儿吗?请你找出理由后朗读。

第三层次:展开想象朗读。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朗读)明天的母亲还将在怎樣的环境下工作?(朗读)母亲春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齐读)到了秋天,到了冬天,母亲还会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学生再次朗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学生有体会地朗读)

第四个层次:角色体验朗读。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是什么感受?(指名朗读)如此,环环扣紧,层层递升,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学生就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深深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想象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存在着一个天然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感受文中的意境,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的语言在课文空白处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如《全神贯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通过对文本进行推敲,可以发现课文中省略了茨威格和罗丹的对话。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留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这个留白,让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来填补空白,丰富文本,并随机进行小练笔:“想一想,茨威格走上前去,他会和罗丹交谈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从多方面展开来写。如茨威格看到罗丹修改女像如此全神贯注,他会说……茨威格看到被罗丹修改后的女像更加漂亮了,他会说……茨威格被罗丹的创作精神所感动,他会说……这样巧妙运用补白,联系上下文语境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直抒胸臆

妙悟是独特的感悟方式,具有明显的智慧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课文内容,在读写实践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如笔者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多次研读课文后,在课将终结时启发学生:“读到这里,难道你不想对自己对别人说点什么?难道你不想把自己的心情表达一下吗?拿起笔来,把你此刻最想对别人说的话写出来。”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纷纷动笔,直抒胸臆。有的学生说:“英国、法国的侵略者们,你们太狠了,不但把东西掳走,还要放火烧了圆明园,我们永远忘不了你们那卑鄙的嘴脸。”有的学生说:“我想对自己说,中国人太懦弱了,连自己国家的珍宝都保不住。英国人太可恨了,用我们国家自己发明的东西来攻击我们,还让我们国家签订不公平的条约。”还有的学生说:“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感到我们中国……我要努力学习,把中国建设得更强大,这样我们就会更自信些,他们就不敢欺负我们了。”……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倾注于笔端,不但掀起了情感的波澜,还促进了对课文意蕴的理解,使情意宣泄和意蕴运用融为一体,达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从而让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到渠成,进入佳境。

猜你喜欢

苍苔茨威格罗丹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四居室平面图》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药王谷石林
罗丹手稿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言情休息站
飞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