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药物流单证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有效实施路径探析

2019-07-16成龙崔艳王晓梅康阅春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

成龙 崔艳 王晓梅 康阅春

摘  要: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能够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医药物流单证实务”课程教学中传统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医药物流单证实务”课程实施中能否改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师能够按照研究结果实施新的教学应用,帮助一线教师更有效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关键词:医药物流单证;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成龙,上海市医药学校;崔艳,上海市医药学校;王晓梅,海市医药学校;康阅春,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 20013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5-010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重要文件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也为教学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既是师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开展的教学活动[1],其最终目的是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

“医药物流单证实务”课程是医药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基于医药行业经营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医药物流单证在医药商品流通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药品流通领域物流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本门课程实操性较强,其教学重点在于能够将各流程活动中所涉及的单证正确规范的填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地接轨医药物流企业相关岗位需求。

为适应医药流通行业快速发展,中等职业药剂专业不断地对课程进行改革,通过结合微课、信息软件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改善现阶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为了研究信息化教学在《医药物流单证实务》课程中的有效应用,笔者对校内药剂(药品物流)专业班级进行课程教学跟踪,通过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下“药品出库”与信息化教学模式下“药品入库”两个模块的学习情况,探索该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药品出库”模块教学模式及教学反馈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关注课中时间,上课前教师下发空白纸质单证,教师结合PPT按照任务目标、任务发布、知识储备、任务操作、任务评价这一流程开展课堂教学。(以药品出库项目中药品配货任务为例,见表1)

通过观察该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课堂中存在较多问题,首先,由于每堂课教学模式相同,流程一致缺乏新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只有练习填写单证。另外,由于该门课程要求在对医药物流业务流程知识熟悉的情况下进行,但是学生水平不一,课堂进度难以保证。再次,单证的讲解与流程割裂开来,导致学生业务流程与单证制作难以匹配,不知该何时填写单据,无法达到单证填写及时的学习目标。最后,传统填制单证方式以纸质方式进行,难以适应现代化物流中心信息化管理的操作环境,也无法培养规范操作意识。

二、“药品入库”模块教学模式及教学反馈

在该模块教学中,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外,添加配套的单证系统,整合微课、学习平台等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整体设计进行了改善(见表2)。

通过对微课、单证操作软件、学习平台的应用,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传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以下效果:

1. 单证操作软件模拟。单证操作软件模拟了现代医药物流中心中的作业环境,填制单证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更加匹配岗位需求;单证软件能将整套作业流程联结,避免了传统授课中割裂的情况,学生的操作建立在熟悉作业流程的基础上,如果其中一张单证填制错误会导致单证与现场实物不匹配而出现错误的情况,用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规范填制单证的意识。

2.微课教学。借助微课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展示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和工作人员操作流程,并且将现场操作与单证填制相互配合进行展示,可用于学生对单证的认知、现场操作与单证填制时间匹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建立知识结构。除此之外,微课还可用于课前预习中对流程的学习、课后对学习内容的复习等。

3.信息化工具。课堂中信息化工具作为教学手段,更多需要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状态,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或者独立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灵活的学习方式、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表现出对该课程模式更大的兴趣,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提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学习平台。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借助学习平台等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与课后的时间,课前借助学习平台可以在学生学习群中发布学习任务,预习或者复习课程相关作业流程,解决了课堂中学生对流程熟悉程度不一致的问题和课程进度难以保证的问题。课后可以发布作业,并对学生进行总结反馈,学习交流。

借助信息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加关注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从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与交流、课中成果、课后成果等多维评价角度,促进学生学习良性循环。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学科课程改革的需要。[3]通过研究表明,信息化教学模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对医药物流单证相关知识的认知,帮助学生掌握填制单证的正确性、规范性、及时性,匹配岗位工作要求。然而,关注信息技术带来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需要教师为信息化教学逐步建立起信息化工具采纳的能力、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的能力等[4],不能盲目地应用信息技术,造成为用而用的结果,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宋麗新.选择性课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6-7.

[3] 胡小勇,郑晓丹,冯智慧.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课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36-40.

[4] 萧潇. 以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支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18,(9):70-73.

责任编辑  胡江华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餐厅服务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