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理念引入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

2019-07-16陈斯娜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贫困生资助

陈斯娜

一、引 言

自国家“十三五”规划出台以来,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全国各地纷纷对“教育脱贫”的途径和措施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了各种方略深入推进教育脱贫改革,全力以赴助推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目前,我国高校在实行全面扩招的基础上,增设了贫困生专项招生计划和绿色通道,通过“精准招生”的方式招录贫困生,例如“国家教育部单列招收贫困生计划(国贫计划)”“国家教育部单列招收建档立卡学生计划(国贫计划)”“区教育厅单列招收贫困生计划(区计划)”“区教育厅单列招收建档立卡学生计划(区精准脱贫计划)”“雨露计划”等。据2018年不完全数据统计,全国的高校贫困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0%左右,特困生占5%左右,全国的高校贫困生数量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国家根据贫困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精准资助”,高校对贫困生的教育扶贫措施主要采取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前、资助中、资助后经济上的资助力度。目前,高校已经形成了“奖、贷、助、勤、补、减、免+‘绿色通道’”的多元化混合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解决教育和生活经费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贫困生接受高校教育期间,虽然经济问题暂时获得了缓解,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取向等也发生了深刻调整和变化,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思维方式、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贫困生通常有自卑、自闭、盲目攀比等心理障碍,对高校组织的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抵触和防备心理,出现高校贫困生人际关系不和谐、影响班级团结、诚信缺失等现象,甚至出现网贷、犯罪、自杀等事件。因此,对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仅仅依靠学校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已经日渐出现弊端和不足,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并且引起了学校的高度关注。

我国在“教育帮扶”“教育脱贫”的道路上,不仅仅要从经济上精准帮扶贫困生解决教育经费和生活经费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教育道路上解决贫困生“思想贫困的问题”。“扶贫须扶志”“治贫须治心”,本文从分析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现状出发,研究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在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探索帮助贫困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培养贫困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价值参考,为促进校园团结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构建健康和谐校园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现状分析

(一)身心健康方面

随着“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一系列政策的着实推进,许多农村家庭、贫困家庭在“第一书记”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和运用国家各项“扶贫”“脱贫”好政策,逐渐奔向小康生活。目前,大部分高校贫困生性格淳朴、意志坚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具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例如,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社团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兼职赚补学费、报考成人自学本科考试等;他们热爱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逆境中保持着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但是,有一部分贫困生内心自卑懦弱、敏感偏激、不思进取、以自我为中心,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例如,他们很少主动和身边的朋友老师来往、交流,独来独往、独断独行,不信任他人、不喜欢与他人分享、不参与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没有勇气去表现自己的优势,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等。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自私的思想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促进校园团结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消极作用。

(二)理想信念方面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由于各个地区存在贫富差距、地理差距、教育差距,导致各地的道德建设水平、思想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高校贫困生由于从小成长在脏、乱、杂的环境中,缺少社会经验和判断能力,容易受贫困地区和社会上一些不正常、消极、偏激、极端甚至没有正确价值观的人影响,一旦道听一些负面消息或者看到似乎缺乏公平、公正的现象,就会思想偏激,不经过理性思考和分析便妄加论断,容易不计后果地发表不良言论,怨天尤人、认为社会到处是阴暗面,甚至会出现极端行为,不信任党、政府和学校,因此不敢谈理想,缺乏改变、摆脱贫困的勇气和信心,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民族团结。

(三)感恩意识方面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力以赴实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因此,全国各地在深入推行“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急于扶贫”“赶于脱贫”的现象。目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等。其中,个别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审查上过于宽松,对贫困生的成绩、品行、道德降低标准性审查,许多高校均以“建档立卡证明”作为依据发放资助,即使贫困生出现多门学科成绩分数偏低、多次缺课晚归、不尊敬老师的情况仍然发放助学金。因此,绝大多数贫困生接受国家和社会资助时,认为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的资助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的,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学校无权干涉。最终导致部分贫困生把“贫困”当做了不劳而获的资本,养成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和不懂感恩的行为,产生了“思想贫困”的现象,违背了“教育扶贫”“教育脱贫”的初衷。

(四)诚实守信方面

高校学生教育资助经费政策中,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均有学生的资助比例,且资助经费可观,如广西区全日制普通高校高校学生资助政策[2][3]。

1.国家奖学金

(1)资助对象:全日制普通高校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2)资助比例:约为全日制在校生的0.3%。(3)资助标准:每人每年 8000元。

2.国家励志奖学金

(1)资助对象:全日制普通高校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2)资助比例:约为全日制在校生的3%。(3)资助标准:每人每年5000元。

3.国家助学金

(1)资助对象:全日制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2)资助比例:约为全日制在校生的28%。(3)资助标准:国家助学金分为两档执行。一等国家助学金为每人每年补助4000元,二等国家助学金为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

4.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

(1)资助对象:全区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包括当年考入普通高校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资助比例:全区每年奖励4000名。(3)资助标准:每人每年5000元。

目前,在国家发放高额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教育资助背景下,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由于存在资助名额的限制,贫困生之间就存在竞争关系。有些贫困生的资助评定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夸大贫困程度的现象,甚至利用高额助学金、奖金利诱同学为自己拉选票的方式,帮助自己被认定为贫困生而顺利享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从而让真正的贫困生丧失享受资助的机会。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存在拖欠、逃避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因此,目前部分高校贫困生诚信道德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学校、银行贷款助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社会工作的理念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将社会工作定义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增强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5]2000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大会上把社会工作定义为:“社会工作是促进社会改变和个人问题解决,并带动服务对象增强能力、提高福祉的专业活动。”[6]社会工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尽可能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是帮助被社会问题所困的个人和家庭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总的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将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问题、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有效整合起来,通过解决人的实际困难而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或者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社会工作者为了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技术,运用个别化的方式,例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服务等,给遭遇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与服务,帮助个人或者家庭减轻压力、解决和预防问题,改善个人或者家庭的生活,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使之获得幸福。与此同时,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社会工作具有社会实践性、改造性,具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接纳和尊重;3.个别化和不批判;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5.平等待人注重参与;6.潜能提升社会发展。

图2

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从“对人的尊重”角度引申出三个基本理念。

(一)助人自助的理念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潜能,社会工作者一方面与有困难的人沟通,帮助其发现自身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动员社会资源对有困难的人或者弱势群体进行援助,激发其内在的潜能,让有困难的人或者弱势群体充分发现、利用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资源,运用自己的资源解决问题,促使自我完善和发展,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因此,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并非单纯提供物质帮助,也非替案主做决定,而是致力于帮助案主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指引他们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助”,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平等和尊重的理念

“平等和尊重”的理念是社会工作者助人的前提。社会工作的“平等、尊重”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即每一个人都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重视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一方面,由于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例如个体尊严和价值、选择的权利等,社会工作要求尊重困难者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中的帮助者和困难者都是平等的关系,人格地位没有阶级性,彼此间地位相同;因此,社会工作者不能歧视困难者,必须以非歧视的态度正确对待困难者,设身处地地考虑其需要,尽可能地了解困难者的情况,尊重个体独特性,帮助其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当中必须接受困难者的优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与行为,采取“不批评”的态度,尽力理解困难者行为和处事背后的动机,客观冷静地处理问题。

(三)服务的理念

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是指社会工作者将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角度,“对有困难、有需求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以便正常生活和发展”,以同理心使困难者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与科学的帮助。社会工作服务“以人为本”,而非传统理念中的集体至上,为了集体利益压制个人个性发展。社会工作者把困难者的需求达成作为其最终目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指导改变困难者的观念,帮助困难者走出困境,以便正常生活和发展。

四、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一)“助人自助”价值理念的运用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即教育工作中经常提到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自己的问题。由于贫困生从小生活的环境复杂,经济拮据,所接触的人的思想、价值观与接受过较好教育的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社会资源短缺,因此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习惯、思想、价值观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了解贫困生的情况,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导、帮助贫困生学习“自我救助”的方法,培养“自助”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贫困生提高生活适应能力,使贫困生走出困境,走上“自力、自强”的道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运用。

1.尊重高校贫困生主体地位

高校贫困生由于处于特殊的被救济地位,从进入学校起就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无形中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已经被国家政策划分了阶层,因此高校贫困生从入校起已经形成“意识形态上不平等”的情况。所以,教师与贫困生的交流、教育应当尊重其主体地位,耐心地与其交流,找出思想问题的根源,采用平等的教育方式,提高其自主选择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能。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大满灌式”教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很难体现教育的效果。加之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不少人心理不够成熟、性格偏激、情绪波动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通过科学、规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类(非贫困生、普通贫困生、问题贫困生),根据贫困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其需求,尊重其选择,进行技巧性的适当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其独立自主性,减少依赖性,让其学会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2.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

贫困生从县、乡、村、镇、屯等贫困地区走出来,从小到大,经济条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都有异于普通学生,而且缺乏社会资源,“自助能力”弱。然而,增强贫困生的“自助”能力,正是使其脱贫致富的关键。“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传递的有效方式,要产生“造血式”的扶贫效果,必须让贫困生获得良好的教育,用知识和技能斩断穷根,增强贫困生的“自助能力”;让贫困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内容,激发其对学习知识的渴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其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观念,让其通过思考和认识,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系统和行为习惯。

(二)“平等、尊重”价值理念的运用

社会工作的“平等、尊重”价值理念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针对高校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体现“以学生为本”,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平等、尊重”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运用,促进贫困生全面健康发展。

1.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实际需求

高校贫困生由于需要获得国家的经济资助,从入学开始就要填写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相关的各种表格,办理各种证明其“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的手续,被贴上了“贫困”的标签,加之生活习惯有异于接受过较好环境教育的学生,因此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高校贫困生的数量日益剧增,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持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只有贴近贫困学生的生活,了解其实际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结合社会工作“平等”“尊重”的理念,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运用。首先,认识贫困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了解贫困生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情况、家庭情况等,找到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原因,经过分析研究,形成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其次,了解贫困生目前面临的困境。贫困生在高校普遍存在经济困难、资源分配、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贫困生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为了预防、治疗贫困生的心理疾病,教师可用政策上的差异,帮助贫困生纠正天然不平等的状态和生活窘况,解决贫困生实际生活中面临的迫切问题。第三,预测贫困生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让贫困生了解自己将来可能出现的返贫情况,以及了解自身解决该返贫状况的实际需求。贫困生在校期间,老师能够利用国家、学校的政策帮助贫困生暂时脱贫,但是由于贫困生缺少社会资源和社会经验,所以有可能脱离学校庇护、离开老师指导后,毕业后可会出现一些无法预计的情况导致返贫。例如,合同诈骗、家属大病治疗、高利贷等。因此,教师应当和贫困生做毕业返贫风险预测的交流,帮助贫困生了解自身的返贫风险点,以及了解自身解决该返贫状况的实际需求,提早帮助贫困生寻找返贫风险预案,增强资助能力和社会抗压能力,降低返贫的机率。

2.满足高校贫困生独特的个性发展需求

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性,高校学生的个性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点。目前,高校贫困生从入校开始就已经被贴上“贫困户”“建档立卡户”的标签,产生两种极端的心理想法。第一种想法,潜意识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思想固封,行动拘谨;第二种想法,“贫困户”是接受国家保护的,学校、老师没有权利管,个性张扬。要纠正这两种极端思维,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打开贫困生心扉,让其畅所欲言,了解其个性需求,对症下药是关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为贫困生营造平等、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引导其大胆、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通过活动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贫困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满足高校贫困生被认可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高校贫困生接受教育以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成熟,由于“贫困户”潜意识的存在,高校贫困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国家政策的资助下摆脱“贫困”的标签,获得别人认可的需求,特别是被老师和学生尊重、肯定的心理需求。目前,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心的情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非贫困生和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调解非贫困生和贫困生的关系,让非贫困生肯定贫困生的长处,满足贫困生被认可的需求;帮助贫困生发现不足,发挥优势,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三)“寓教于服务”价值理念的运用

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是站在服务者的立场帮助弱势群体,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立场则偏向站在教育者的立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引入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增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意识,激发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途径的多样化、创新性。

1.真诚信任贫困生,“不批判”贫困生,建立友好关系,良性互动。社会工作方法要求社会工作者站在中立的位置,保持中立的态度,对待困难对象不能存在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客观性,不能偏袒学生,更不能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贫困生,必须接纳贫困生,与其建立信任关系,进行良性互动,帮助其寻找问题根源,解决困难。

2.树立提供“福利服务”的社会工作思想,多方法、多途径帮助和服务贫困生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经济困难、学习压力大、交往障碍等情况,因此要树立“福利服务”思想,对其不能“日常式”“普遍化”“满灌式”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花费精力,实施个别化的帮助,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政策、社会团体、民间福利机构给予高校贫困生的福利政策和资源是有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贫困生真正走出困境,达到“精准脱贫”的效果,仅仅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方式是不够的。除了用资助政策帮助贫困生争取到短暂性的部分经济、物质帮助,使其保持在高校就读期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外,还需要努力帮助其寻找毕业后持续性的经济来源,避免“返贫困”的情况发生。因此,高校思想工作者要努力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寻找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谋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社会福利。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