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文化语境下皖北地区城市景观设计探索

2019-07-16李长福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皖北景观设计景观

郭 艳,李长福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中出现了城市面貌可识别性越来越弱这一“城市病”。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将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应用城市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地域文化”“城市景观”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找到2662条相关记录,其中与皖北地区城市景观相关的记录仅有11条,由此可见关于地域文化在皖北城市景观中运用研究的文献不多,资料有限,相关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一、皖北城市景观建设现状

皖北主要指安徽北部蚌埠、宿州、淮南、阜阳、淮北和亳州六市,及沿淮部分县(市),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三分之一,总人口约占全省人口一半。自然地形以平原为主,境内河流为淮河支系,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根据安徽省统计局资料显示,皖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增长约为1.5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皖北是安徽主要的农业产区,其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景观社会需求激增,导致建设质量一般,较为缺乏系统性设计,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广场与硬覆盖等西方元素盛行

城市迅速扩容,景观广场在呈爆发式增长。喷泉、罗马柱、大雕塑与大面积硬质铺装等西方广场构成元素在风靡一时,似乎这些就是城市景观的标配。这些“华丽”的景观致使城市面貌变得光怪陆离。新建的市民中心集中而简化的行政审批模式受到市民普遍欢迎,成为市民经常光顾之地。这座市民中心也配了个大广场,地面是几千平方米的花岗岩硬覆盖,仅在两侧配以花坛、树篱。夏天市民经过这里没有任何遮挡,加之地面热反射,人们只能迅速逃离;冬天空旷场地任凭北风呼啸,谁也不想在这“气派”的广场上停留(图1)。这样的城市景观设计将中国优秀园林理论丢弃,置地域文化内涵不顾,建立了大量体验感差不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门面景观。

图1 市民中心前硬覆盖大广场

(二)城市景观缺乏文化底蕴

“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才会有生命力”[1],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与生态。然而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纵观大江南北,有太多的现代主义的形式之美和生态主义的野草之美,皖北地区城市景观激增,更加重这一现象。风靡于皖北地区的不锈钢公交候车亭、灯柱和垃圾桶等街道设施,以其现代的形式美感淡化了人们对这座城市地识别(图2)。一些城市街道安装了便于人们获取公交信息的数字系统,设计了更加遵循人机工程学的休息座椅,但唯独没有对其文化性进行升级。一些城市景观运用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但是设计中不负责任的将他乡文化融入,如图3中皖北新建的城市景观中运用的竟然是“兰花花”主题的陕北剪纸,这让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做何感想?这些城市景观忽视了城市本身地方特色文化和自然条件这一前提条件,让众多城市景观看起来越来越相似。居于这样的城市环境中市民难免会“反认他乡为故乡”。

图2 不锈钢公交候车亭

图3 伪地方剪纸景观

(三)城市街区导视系统混乱

城市街区导视系统是城市景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明晰的导视牌让人们明细自己身在何方,同时具有引路功能,并带来温馨的提示。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皖北地区城市街区导视系统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分布不合理,大路频繁设置路牌,造成信息冗余,而很多小路却没有设置道路标牌成了“无名路”;二是路牌信息不明显,有些路设置了路牌,但是受其他标牌、树木等因素的影响,在环境中识别度不高;三是既有标牌设计较为单一,当地特色元素未能融入其中,缺乏趣味性。

(四)城市景观可持续能力不足

“三年一小修,五年大变样”似乎是皖北城市景观的宿命,城市景观在拆拆建建中更新换代。一些城市景观在修建过程中铲除了原有的植被,种植大量外来植物,推平了起伏的地形,建造了大尺度的广场。修建整齐的树墙、精致的花坛、大型的水面等,极尽绚丽,城市景观成为人工产品的堆砌。这些景观看是大气,但是破坏了周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景观的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较弱,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维护。“可持续的景观是生态上健康、经济上节约、有益于人类的文化体验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景观”[2],一个健康的景观需要不断的再生,保持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乡土动物、植物的多样性,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在材料的选用上应优先选用可再生与再循环材料。

二、地方特色文化在城市景观中应用原则

地方特色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认识城市自然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创造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高质量城市环境。通过对前期搜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出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尊重自然条件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其城市景观设计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南方地区大多湿润多雨,北方地区多数风大干燥。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气候这一条件,在北方不能做太浅的水系景观,否则很快就会被大风吹干,而南方的景观设计则不需要考虑水分流失的问题,倒是要对避水性能进行充分的设计。如苏州老城区的公交亭设计沿用了江南建筑大屋檐,不仅在形式上体现地域文化,同时也为市民避雨提供了场所(图4)。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除了气候还要考虑地形与地貌,城市所处的地理条件是高原、丘陵、平原还是盆地对城市景观建设的要求都各有不同。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将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结合考虑。如北方丘陵地区,在景观设计中依靠地势即可形成错落有致的韵味;而像皖北这样以平原为主的地区,景观层次变化则需要依靠建筑和植被塑造。植被物的选用应以本地土生植物为主,其对气候条件适应性较强,移植成活率相对较高。同时也要考虑植物生长周期问题,让每一个季节乃至远期,城市景观都有丰富美观的植物可看。

图4 苏州老城区仿古公交候车亭

(二)尊重地域文化

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Kevi Lynch)在《城市意象》中提出深刻的城市意象是包含城市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城市独有的地域特征。《中外城市知识词典》认为,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状态。城市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而积淀中形成,包括观念体系、知识体系、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它承载者城市的过去,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根基。“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必须从独特的地域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才能够设计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象面貌,景观才有生命和活力”[3]。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城市文化的历史性,从其中提取元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在更新建设中,更要遵循展现地域文化这一主线,不断丰富完善城市景观的布局与形式,使城市景观具有较强的亲切感与识别性。

(三)与市民共生

一个地区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深植于地方特色文化之中,以地方特色文化构建的城市面貌必将引发市民文化认同感、集体归属感乃至自豪感。市民是城市空间的主体,城市景观的设计考虑市民的切实需求,体现出对市民的关怀,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满足市民在城市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需求。景观设计中强调的人的参与,提升景观对人的关怀,营造一种市民与城市景观共生、互动的和谐关系。任何一种为人所用的场所、物件、设施等,首先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各类设施除了坚固,还要考虑舒适性。以人体工程学为出发点,设计符合人们行为习惯的尺度,尤其要关注老人、孩子在城市景观空间中的感受,发挥好城市景观为市民蔽荫、陶冶情操、欢乐启迪、慰藉心灵的作用。皖北历史名人、民间工艺、古迹建筑等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发展,这些特性能够激发市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培养市民对城市的热爱之情,是保持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三、地方特色文化符号采集与提取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带有地域性、文化性、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地方特色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泛,若将其看作一棵“树”,从树的生长规律和文化的发展规律,引申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树”状分类特点:原始地方特色文化为“根”;时代地方特色文化为“干”;地方非物质文化为“枝”;地方物质文化为“叶”,这棵大树即为城市建设的灵魂。

(一)皖北地方特色文化概况

安徽文化分为皖南文化、皖中文化和皖北文化三个不同类型文化系统。皖北地区是我国南北文化交叉重叠区,皖北文化总体呈现兼容并蓄的过渡性风格特征,有楚汉文化、淮河文化和老庄文化等特色文化。如该地区的剪纸艺术以其精粗集合的艺术特色而闻名;界首彩陶以继承唐三彩遗风,同时又吸收了木板年画、剪纸等其他艺术形式特色,形成善于吸收的风格特征(图5)。皖北地区有着不同于皖南与江淮地区的饮食习惯,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其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多达百余种,其中典型的有几十种(表1)。

(二)皖北地方特色文化符号提取

符号学是通过简单的形式对复杂事物的表现,通过具象表现抽象,符号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含义和内容,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忆信息的重要功能。根据费尔迪楠·德·索绪尔(F.de Saussure)的符号概念将符号分为“能指”与“所指”两部分[4](P6-7)。皖北地区地方特色文化总体呈现刚柔并济的风格特征,对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进行符号提取,“能指”为取其“形”,“所指”为传其“意”。

图5 皖北民间艺术

类型种类风貌自然环境平原地带;农业产区;淮河水系;暖温带季风气候物质文化建筑古迹花戏楼、亳州古地道、曹氏家族墓群、安丰塘、万佛塔、尉迟寺遗址、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临涣城址、凤阳明皇陵、明中都城、寿州窑遗址、寿县古都城,隋塘大运河、程文炳宅院、尤家花园历史文物阜阳汉简、龙虎尊、青铜辟邪、汉画像石饮食文化亳州牛肉馍、淮南牛肉汤、豆腐菜、寿州酸辣汤、义门苔干、符离集烧鸡、阜阳板鸡、枕头馍、临泉芥菜丝历史人物老子、庄子、春申君、 管仲、张良、华佗、曹操、曹丕、嵇康、刘安、范蠡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阜阳剪纸、界首彩陶、淮河柳编、灵璧钟馗画、农民画、砀山年画、刺绣、凤画、杜氏刻铜、寿州陶瓷、淮北泥塑、灵璧磬石雕刻、二夹弦、凤阳民歌、花鼓灯、坠子戏、肘阁抬阁、砀山唢呐、凤阳花鼓戏、淮北梆子戏、埇桥马戏、华佗五禽戏、淮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刻铜(杜氏刻铜)民风民俗界首苗湖书会、肘阁抬阁、阜阳火把节、亳州“三乐”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文化和旅游厅资料整理

1. 直接取形

将民间美术中点、线和纹样和形态可以直接作为设计符号使用,如景德镇大街小巷,的灯柱、垃圾桶,或是瓷质,或是瓷形,地方特色文化直接展现于人们面前,瓷都城市形象塑造鲜明。皖北地区可以从阜阳剪纸、淮河柳编、亳州花戏楼等地方文化中提取典型图形,直接作为设计元素运用于城市景观计之中。

2. 抽象转化

抽象形态是运用简单的形体反映事物独特的本质特征,也就是用高度概括的符号语言对具象形态进行理解[5]。地方特色文化中原有的形象是具象的,人们见到的仅仅是其自身形态,没有形成联想。抽象提取的地方特色文化更简洁、凝练,在设计中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具有地域意境。如皖北典型的水系资源,可以抽象为线条,应用于设计中。从建筑古迹、历史文物和民俗文化中提取特色结构与形式,抽象为几何纹样,在应用于城市街区墙面、地面装饰。

3. 重构表意

文化符号的重构,是符号所隐含的文化精神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基础,重构的手法有适量、变形、错位、隐喻等[6]。从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提取指示与象征符号,如以老庄文化中“道法自然”为景观设计的理念内核,形成隐喻,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转化。

四、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城市景观设计措施

地方特色文化可直接作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服务建设等,尤其在环境建设作用最为凸显。“城市设计要求能够运用情感这个机理去塑造情意浓浓的景观,让人在与景的情感交流中领略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7](P7)。地方特色文化是当地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外化表现,以这种情感来塑造城市景观环境氛围,方法是多样的,就皖北地区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一)“水利万物而不争”水符号运用

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国古代园林对水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无水不成园”一说,即便没有水也要造出水景来。在园林中,有水让就多了一份灵气、一些通透和跳跃之感。

水是皖北地区较为突出的自然资源,对其合理的运用将成为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塑造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这里的运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结合自然条件设计流水、落水、滨水景观等不同形式的水景。皖北地区很多河流在城市中蜿蜒流淌,为滨水景观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部分城市已经以依托水资源开展城市建设,阜阳城市景观设计秉承“三清贯颍”的理念,在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两岸建立多维景观,以自然的自由曲线为主要元素,水面、小岛、亲水平台、花架廊架、广场、篮球场、停车位和公共卫生间等,在满足市民游玩休闲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便捷(图6);宿州以新汴河(大运河通济渠段)打造亲水宜居城市。第二层次,以“水”图形符号直接转化为设计元素。通常认为水是无色无形的,但是在光线的折射下,水不仅有颜色而且是七彩的。在设计配色时可利用同样的原理体现出水在景观设计中的独特色彩表现力。水有水滴、水纹、水波浪等外形,水的形态有动态与固态之分,动态的水又分为规律和不规律。其中规律性的动态水元素,水纹向外扩散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不规律的则像海浪一样高低起伏,动感十足(图7);固态的水在保持水特性的同时能保留其在某种外力下形成的一定形态,外形以直线为主,表现出水元素“刚”的一面。皖北的水多为河水、湖水,动态形式多,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自由曲线即是水元素的图像符号表达。将这些曲线的形式纳入景观设计,水的韵味就会被表达出来。结合新型材料如树脂可以保留液态时的动态迅速凝固,使水元素以最接近本源的形态出现在景观设计中。

(二)“大平小不平”地势借用

皖北地貌在黄河历次南泛和淮河支流蜿蜒切割的影响下,地貌呈现“大平小不平”特征,结合此地形地貌,城市景观设计应以借势为主。以自然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为依托,在较大的场景中建立平坦绿地、疏林草地,结合挡土墙、树篱、花池等景观小品进行微起伏地形处理。如依地势布置可坐台阶,再配以下沉式小花园给人以环境中的亲人空间。借用地势的微起伏,塑造出多层次的城市景观空间。

(三)“与古为新”新景观仿拟

“与古为新”是我国建筑师冯纪忠在设计上海松江方塔园时所尊崇的设计理念,强调“古的精神”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一个城市的发展无不留有当地的历史痕迹,大多城市的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建和扩展。”[8]皖北分布着很多历史遗迹,但是大多年久失修,这些遗迹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对其修缮进行景观配套势在必行。设计中应解构与重构传统建筑结构,在细部与现代材料、工艺及构建方法相结合,以现代手段重塑其精神内涵。皖北传统建筑局部对称,庭院进深大;结构有樨头挑角、青砖明瓦、砖刻纹饰;色彩受道家文化浸染,朱漆木门窗、青砖墙面、灰瓦屋顶,色彩整体庄重而沉稳。在城市新景观设计中借鉴皖北传统建筑的屋顶、门窗形式及所占立面比例、建筑构件、色彩等特色视觉符号,通过借鉴、错位、变异等手法创造视觉上新颖,而又具有传统韵味的城市景观。

(四)“兼容并蓄”文化展现

皖北地区“兼容并蓄”文化特质最直接的表现为各类民间艺术。如阜阳剪纸的刚柔并济、界首彩陶的善于吸收、淮河柳编的精粗结合等。在城市街区景观设计中,提取阜阳剪纸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特点,再结合“漏”和“透”的特点,将其作为游廊的墙面,起到隔而不断的作用。也可以选取阜阳剪纸代表性作品,解构为视觉符号运用在灯柱、果皮箱、公交站亭等城市街道景观与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界首彩陶以现代材料金属还原彩陶结构,通过分解并重新整合,展现界首彩陶的特征。以淮河柳编的编制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的道路、绿地等空间划分中加以运用,等。

五、结语

城市景观是城市形象的直观表述,对城市建设意义重大。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设计,这对于塑造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直面皖北地区城市景观建设中所存在问题,才能探寻解决之道。皖北地区城市景观设计在遵循城市景观设计一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符号学、设计学之间关系的梳理,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符号化提取,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视觉语言在城市景观中展现,以具体措施提升皖北地区城市环境识别性,推动皖北地区文化城市景观体系构建。

猜你喜欢

皖北景观设计景观
摄影·美好安徽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火山塑造景观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