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思考

2019-07-16四川大学胡玉徐桂兰指导老师

中国商论 2019年21期
关键词:片区四川省融资

四川大学 胡玉 徐桂兰(指导老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增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在中国自由贸易区试点中,金融改革与创新是自贸区探索金融开放的重要任务。同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需要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自贸试验区探索金融改革成为必然。既需要金融领域从不同方面取消管制,为招商引资创造更多的便利,更需要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四川企业的创新创业发展,才能增强经济活力。四川省自贸区探索金融领域的创新与改革,不仅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能推动中国金融制度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放水平。

1 四川省自贸区试点及金融改革现状

1.1 各具特色的“三个片区”组成的四川省自贸区

四川省自贸区于2017年3月15日作为第三批自由贸易区试点设立,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深化推进西部大开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四川省作为中西部地区,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也是中西部经济开放的门户,对加强中国内陆与沿海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自贸区总共包括三个片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和川南临港片区。结合因地制宜原则,对于三个片区定位有所不同,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重点发展国际商品集散转运、保税物流仓储、特色金融等口岸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川南临港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特色产业。

成立至今,四川省自贸区将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实验任务实现95%以上,形成超过400个实践案例,探索形成“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多式联运“一单制”、全国银行间市场首单“双创债”等涉及行政审批、金融创新、增强贸易便利等多维度的全国首创经验。

1.2 四川省自贸区金融改革的现状及探索

根据四川省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了解到,2018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623.3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11.1%。从成都海关统计数据得知,在2018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达3521.1亿元,增长28.9%,占59.2%,拉动全省外贸增长17.2个百分点。高新园区进出口2873.2亿元、增长30%,双流园区进出口647.8亿元、增长24.2%。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官网报告显示,在2018年,成都跨境结算量持续增长,累计实现结算达5000亿元。

总体而言,四川省自贸区金融创新成绩可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是资本项目逐渐开放,自四川省自贸区设立以来,推行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跨境双向资金池业务,并设置分账核算单元业务,为自贸区机构和个人实施跨境结算和融资提供便利;二是投融资渠道拓宽,设立“自贸通”金融服务、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发行“双创债”、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川南临港片区围绕原酒产业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三是金融创新主体多样化,各类基金平台搭建成功将本地政府和金融机构、外资企业相结合,以创新、壮大规模,并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打造新网银行等;四是金融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基于多式联运提单制基础上进行“一单制”改革、基于自贸区内多元化主体需求,设立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五是金融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一带一路”铁路网,不断加强中欧经贸合作与交流,设立中德高科技制造基金、中摩合作基金、中法海特航空制造基金等。

2 四川省自贸区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水平待提高

就四川省产业结构和现存企业类别而言,四川省制造加工业、旅游服务业、特色农业等居多,现存机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所以金融创新应当注重发展小产业链金融、创新式供应链金融。四川省处于内陆,承接了许多沿海城市产业转移,并设立了许多基础业务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采购加工等方面有巨大的资金需求,而中小规模企业面临信用低、融资困难等问题。

当前自贸区企业融资渠道基本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一方面是政府针对直接融资如债券融资、跨境融资等文件较少;另一方面四川省自贸区内直接融资机构缺乏,缺乏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所以金融机构决策力有限,不能更快捷的扶持小微企业。许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银行借款、合伙融资等方式,资金量受限。

从四川省自贸区针对金融领域出台的法律条文来看,许多金融创新措施专项引导和扶持上为空白,如针对离岸金融业务开展、境内外融资业务渠道、金融租赁、自贸区企业信用评级、跨境风险管理等,因此许多新金融业态和创新性金融工具缺乏。

总之,四川省自贸区金融发展还应当从制度建设、针对性的产业扶持金融工具以及新型金融业态的方面下功夫。

3 国内外自贸区金融创新实践经验及借鉴意义

为将贸易与投资规则推向更自由化的水平,即更加注重国家开放后的服务水平,四川自贸区金融领域创新有必要学习国际成熟自贸区如新加坡、香港等地先进经验,将金融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另外,近年来,我国已设立的前两批自贸区试点,形成了颇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创新经验。以下本文将对新加坡、中国香港自贸区以及中国前两批自贸区金融创新经验进行概述。

新加坡自贸区:新加坡自贸区的发展都得益于该国自由的营商环境以及长期宽松的宏观政策。新加坡政府在早期便逐渐取消各类管制,如批准国内银行对非居民办理外币贷款,取消了亚洲货币提缴20%的存款准备金的规定,甚至逐渐取消了外汇管制,为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高度自由化的环境。

香港自贸区:在政府监管方面,相比新加坡自贸区而言,香港政府并不干预经济的运行,更多的是以法律来约束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调节商业纠纷。在香港,经济法在法律中的比重约50%,所以,香港自贸港的发展得益于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自由开放的发展环境。

上海自贸区: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自贸区已初步形成多元、开放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搭建了黄金“国际板”“黄金沪港通”、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一系列国际交易平台;也基本建立金融服务业开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金融体系结构,自贸区通过创建“利率市场秩序自律委员会”组织,率先在全国实现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

福建省自贸区:时至今日,福建省自贸区已在金融领域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海峡两岸合作模式,并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经贸交流,创新性开发了许多金融产品。如在两岸金融合作方面,自贸区内许多银行金融机构积极设立“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并开通针对台企台胞征信查询业务;为便利台湾同胞居住生活,推出台胞信用卡,支持持卡人用于境内外投资消费、预借资金等。

广东省自贸区:从近年来广东省自贸区金融创新举措来看,该区搭建了许多具有跨境交易、融资、结算等功能的平台,众多金融产品都包含“金融+科技”的特征。如推进投融资便利化,利用消费金融和大数据所搭建的“微粒贷”产品、QFGP、QFLP和QDIE跨境业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等。

天津自贸区:天津作为京津冀工业带中,其经济结构中工业比重较大,因此,该地聚集了许多航运船舶、飞机、海洋工程、生物医疗等高端制造业,金融业务开展主要围绕产业链、货物贸易等项目开展融资租赁和保险模式。同时,天津市着力打造租赁业聚集区和创新基地,深化外汇管理举措主要围绕境内外租赁业务以及融资需求开展。

总体而言,六大自贸区都早于四川省自贸区设立,并且各自在自贸区内金融创新均依据实情考虑,新加坡自贸区中政府在金融发展方面引导适当,香港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各项法律体系透明完善,上海自贸区围绕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创新性的发展了多样化的金融业态和国际平台,福建省利用区位优势依托海峡两岸资源,创新性的开发了适合区域交易、结算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广东省凭借科技实力创新性地打造了众多“金融+科技”产品,天津市自贸区在金融创新与发展方面,依据产业特点,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4 四川省自贸区金融进一步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通过总结六大自贸区金融领域创新经验,可以看出每个地区的自贸区都有自身的地理特征,并且从政府监管到战略定位,都做到了结合自身产业结构、金融本身特点进行创新。在前文对四川省自贸区金融创新欠缺及原因的分析,以下将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4.1 逐步完善金融政策和法律,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

只有基层政府和自贸区监管部门才能及时地了解当地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并给予有效的措施扶持。从新加坡自贸区金融创新经验可知,四川省自贸区在金融创新发展上,要做到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并给予地方政府和自贸区充分的立法权。

香港自贸区对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属于无限制的开放,而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决定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属于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开放,因此对于香港自贸区金融创新经验只能逐步学习。四川省自贸区对外商管理条例应当逐步取消,如注册资本限制、外商持股比例等,只有充分优惠的外商政策,才能吸引更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出现,才能活跃市场。

4.2 加强对外交流,营造开放金融市场

自贸区属于开放的平台,即负面清单以外的各类要素都可以存在,从上海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金融创新经验可知,加强对外交流,深化区域合作,可以促进金融市场不断释放红利。

对比上海自贸区发展现状可知,四川省外资机构极度缺乏,其中包括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入驻;此外四川省外资进出口总额与上海悬殊也很大。因此四川省自贸区应从制度方面下功夫,需要各类商业银行加强与外商投资机构合作;同时也应当加强与上海及国外一些发展较好的自贸区之间交流,为外资引进及外商企业入驻创造良好的氛围。当然,也需要适度宽松的资金流动渠道,要能接纳资本融入,也要允许资本输出,所以应当在融资、投资方面逐步开放。

从福建省开展的自贸区试点可以看出,加强两岸金融交流,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成效。四川省自贸区发展,也应当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由于金融产品背后的产业结构不是孤立于某个区域单独存在的,如物流运输、产品制造等,涵盖区域广,涉及行业众多,所以金融产品设计,也应当合理包容各类产业,如建立区域企业征信制度、尝试为异地企业办理融资业务等,从资本账户开设、投融资渠道、企业征信、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业务拓展。

4.3 创新融资租赁工具,扶持制造产业

四川省中低端制造产业居多,天津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在自贸区设立试点之后,一直注重对融资租赁领域的金融创新,而四川省自贸区近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对融资租赁方面的文件缺乏。另一方面,四川省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基本存在业务围绕物运输开展,所以应当鼓励租赁公司开设,设计租赁业务中应收账款证券化产品,设计租赁保险产品以及航空产品等。

4.4 鼓励发展科技金融,助推产业优化

科技金融是目前金融发展的一大方向,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更大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这也是广东省自贸区金融领域创新的特点。目前四川省自贸区推出了交子金融梦工场、新网银行具有科技内涵的金融平台,但出于起步阶段,科技金融机构较少、资金供给不足,并且传统金融机构对相关科技企业扶持不足,业务开展不多,所以四川省自贸区应当鼓励新型业态发展,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上从政策、法律、金融业态、科技、产业结构以及区域联动性方面分析了六大自贸区对四川省的借鉴意义,并适当提出了四川省自贸区如何依据自身情况进行发展。当然,对各自贸区的经验借鉴,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应当结合本地实情,加以改造创新,顺应四川省自贸区的发展需要。

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我国在新形势下以制度创新倒逼我国行政体制改革,适应国际标准的一大战略。我国以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作为首要试点,推动金融领域深化改革,以期逐步吸引国际资本和机构,而内陆的发展是推动中国金融更加开放的一大支撑。四川自贸区成立两年之余的时间,已见诸多成效,当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应当向引领中西部经济发展和全国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方向迈进,给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

猜你喜欢

片区四川省融资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融资
融资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7月重要融资事件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