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19-07-16中国银行烟台福山支行王林

中国商论 2019年21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

中国银行烟台福山支行 王林

1 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素解读

普惠性金融致力于人人均等金融服务机会。本文对普惠金融做以下界定:在成本可负担的基础条件下,将金融服务拓展到社会收入底层和不发达的地区,以此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进行提升,帮助企业和家庭以合理的成本获取广泛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业务范围包含保险、信贷、存款、支付等层面,要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要得到国家的金融财政政策扶持,确保宏观优惠政策与宏观调控监管不缺位;其次要构建相对完善的服务机制,实现服务对象与服务提供者的完美契合;最后是市场环境要培育良性,扩展到所有为农村金融服务开展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关的金融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均等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

1.1 国家政策扶持到位

我国国民经济目前发展相对薄弱的环节在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高成本等风险特征,使得农村地区现阶段金融服务处于浅碟耕耘状态。为此,实现全民奔小康,必须促进我国金融业服务下移,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尽可能地缩小城乡的差距,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机制。针对此现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大金融普惠金融发展力度,对金融市场产品进行有效拓展,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1.2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普惠金融

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中,我国陆续出台了巨量惠及“三农”的利好政策,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不但推动了农村种养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信贷投放提供了稳定的外部来源。以此为契机,根据农民对金融服务产品的需求,也针对性地提供了相对应的金融服务,某种程度上拓宽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空间。目前,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农行和邮政银行为主体,以乡镇农村信用社为辅助,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参与的农村金融网络框架,这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

1.3 金融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动催生普惠金融

随着网络设施在农村地区的延伸,农村打工居民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大中城市,在享有物质文化的同时,现代化的金融消费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对农村居民产生深远影响。而且随着信用卡和手机转账等工具得以广泛的普及,增强了农村居民的信贷诚信和风险观念,与之相对应,金融消费观念的变动,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和消费需求呈现了多元化取向,让金融消费渠道场景化日益深入到农村经济的末梢,助推了农村金融业务模式由线下向线上与线下融合裂变,亟需农村金融系统提供普惠复合金融服务,让普惠金融深入农村千家万户。

2 影响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结构性矛盾的解析

2.1 金融网点的存废矛盾

从公平性现状看,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场等属于农村普惠金融的主要客户,零星和分散特性决定了普惠金融的难度。目前全国农户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仍然较低;从贷款种类上看,农业贷款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缓解。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呈现收益性低、风险大、成本高的劣势,与现代化商业银行追逐的安全性、盈利性以及流动性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一些设置在乡镇的商业银行受到趋利特性的影响纷纷向大中城市转移,导致滞留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有限,现有还固守在乡镇驻地金融机构,很多网点也受成本压力,呈收缩之势。目前,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高达上千个。很多农民等弱势群体被正规金融排斥。由于网点不足,使得外化的金融竞争力度缺失,还容易引发服务质量低下,金融产品结构单一,利率价格较高,以及提供的金融服务不对称等问题,使得金融不适应草根经济融资需求的逐利本性仍然存在。

2.2 金融产品的供给矛盾

从功能定位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的信贷供给能力不够充足,再加上数量有限,无法有效集聚农村的资金。不仅如此,一些滞留在农村的商业银行仍然推动资金净输出,加大了“三农”资金缺口,进而无法对现有的农民、私营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实行全覆盖;另外,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缺少多样化的金融业务品种。农村居民以及企业自身具备差异性的金融需求,而农村机构可以提供的金融产品相对单一,没有针对外部金融发展趋势因地制宜的作出创新,仍存在着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等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从业的金融人员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可以提供的金融设施也不够完善,形式上供给和创新有限,机制上缺乏顶层设计,都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3 金融企业的经营成本矛盾

从成本效率视角看,农村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农村金融体系作为经济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其整体高效运行必将受到诸多内生性及其外生性要素的共同影响。首先在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全构建社会风险补偿机制,农村经济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性,也没有相对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使得农业呈弱项抗风险水平,无法有效地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其次,农业生产和结构的改善现阶段都是依靠市场,农民的农业生产和产品需求之间缺少对应,使得农产品在销售中也会面临着潜在的市场风险,无形中加大了信贷资金的发展难度;最后,信贷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对应的融资手续也不够健全,农村具备较强的人口流动性,再加上居住都相对分散,在构建完善的农村个人经济档案上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个别企业还存在着管理和财务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无法更好地对市场风险有效识别,加大了金融发展风险性。

3 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选项

3.1 金融服务供给层面:优化普惠金融运行和管理机制

(1)丰富普惠金融组织设计路线。要让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保险机构联合下乡,合作金融、担保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百花齐放,让广大农村实现金融机构全覆盖;要不断扩宽信用担保空间,构建政府引导、多方渗透、市场运作的农村普惠信用担保之路。让政策性担保的主体地位、互助性担保的辅助角色、商业性担保的参与热情不断提高,使得普惠金融的风控段位前移。与此同时,要不断积累社会、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筹建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经验,让企业间互助性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更多服务于广大农村,有效缓解农民担保形式缺乏而难以获得普惠金融支持的问题;要完善农村保险机制,支持保险机构扩展和开发农村、农业保险业务,提供对路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障;要规范民间金融活动,指导民间借贷发挥其地域性强、手续简便及机动灵活的特长,使之成为主流金融的得力助手。

(2)重塑普惠信贷组织的内部机制。要明细普惠小额信贷的流程,实现贷前贷中贷后操作细节嵌套无断点,贷款投放精准到位,专款专用;要引入先进的风控和评价机制,完善信用等级的评定模型,实现农户经济和信用档案无死角,借款诚信做到零容隐;要加大一线业绩督导与激励制度硬落地,让普惠小额信贷奖惩覆盖机构费用核定和员工的收入、职务晋升,有效控制道德与操作风险;要不断研发普惠信贷产品的品质创新,满足农户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贷款利率的不同需求,丰富普惠贷款内涵,让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产品深入普惠贷款的架构当中,催生农产品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让农户贷款和农户理财的两个轮子一起运转;要以新营销理念对接融资渠道,资金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堵住资金向非农转移的暗道,进而鼓励民间资本与外国资本等进入农村普惠信贷市场。

3.2 市场建构层面:孵化与普惠金融相对接的保障机制

要拓宽信用体制与机制建设外延。打磨科学合理的农村征信体系,让低收入群体的信息应入尽入,征信系统延展到村村户户,让信息不对称或信息缺失问题消弭在萌芽当中;要夯实农村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让银行卡、网上支付、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服务等非现金金融工具深入千家万户。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体系网络方便快捷,金融服务覆盖率实现全方位对接;要净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舆论氛围,配套行之有效的惩罚和激励对策,让老赖无处藏身。

3.3 立法加持层面:酝酿配套的法律和政策扶持系统

(1)提速普惠金融立法进度。针对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运行特点和经营规律,要进一步落实普惠金融的主体职责,提升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立法速度。适度适时放宽和调整准入门槛,让普惠金融性质的小额信贷组织遍地开花;要引导民间金融有序进入农村市场,确保各类民间借贷组织在规范和调整中,合规合法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发挥拾遗补缺作用,更好地满足弱势群体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2)加大财政和央行政策的宏观扶持力度。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结合各地特点,不断出台地方财政资金扶持普惠金融的措施办法,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专项债、央行票据、财政贴息、支农再贷款的多种工具,加大涉农贷款的补贴力度。将资金扶持与农业保险的财政补助打包进行,加大财政资金的转移力度,让普惠信贷保障深入人心。

(3)有效运用税收政策对普惠金融的倾斜杠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普惠金融机构的所得税、营业税及附加等税赋试行豁免或优惠。凡是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一律免征营业税,全方位支持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赴农村地区扩展普惠金融市场。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