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药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2019-07-16徐志立陶小军
徐志立,陶小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药理学是中医药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方法改革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研究总结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理解,强调重视传承,即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是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的动力[1]。目前,正在进行的中药学专业认证也要求培养具有良好中医药思维的中药学人才,要求教学环节中引入中医药思维,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掌握一定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毕业生[2]。
国家的要求、时代的需要以及中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均要求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深刻理解中医药理论,形成中医药思维,并在工作与学习中科学运用。因此,探索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药思维,渗透中医药思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学校教改课题支持下,笔者在我校药学院2017级本科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药思维,取得了初步成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以我校2017级制药专业和药学专业共57人为研究对象。制药专业29人为实验组,药学专业28人为对照组。
2 方法
2.1 建立体现中医药思维的药理学知识链接与案例库
针对药理学总论的药效学内容建立中医阴阳平衡学说链接,体现药物作用的本质与两面性,对于药动学部分内容则利用藏象学说脏腑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解释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各论章节内容联系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相应内容,将感染性疾病与外感病邪联系,精神性疾病与七情内伤联系,退行性疾病与机体正气邪气“相搏”联系,不断渗透中医药理论的天地人一体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以及类推思维。
2.2 教学实践
实验组授课时,有意识地引入中医哲学思想,通过案例将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在药理学教学中。对照组仍按常规教学法授课。教学时避免生硬、强行联系,从整体出发,避免陷入对细节的争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率。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渗透中医药思维。例如,在讲授抗精神病药时,可举例说明七情内伤对机体的影响。
2.3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对两组课程结业考试卷面成绩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教学模式对药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两种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内容包括:(1)对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理解,针对阴阳、五行、藏象学说设计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2)结合疾病的中医辨证关系设计10道题,每题1分,共10分;(3)学生对各自教学法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1.5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3 结果
3.1 对学生药理学学习效果的影响
表1 两组药理学教学效果比较
表1显示,两组课程结业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平均成绩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虽然实验组及格率未明显提高(P>0.05),但85分以上人数及优秀率显著升高(P<0.05)。说明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药思维并不会影响学生药理学理论学习效果。
3.2 对学生建立中医药思维的影响
发放问卷57份,全部收回且均为有效问卷。分析两组学生对中医整体思维的理解,对药理学相关内容进行类比的能力以及对本组教学法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中医哲学思想的理解及接受度较高,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药思维是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药理学源于西方,以实验为基础,依靠现代实验技术进步而发展。为提高药理学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者付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将案例教学与PBL教学有机结合[3],把传统教学与网络学习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4],教学中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督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不可否认,传统药理学教学并不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思想道德及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中医药思维培养。针对这一问题,国内不少院校对药理学教学进行改革,例如:通过介绍药理学发展简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分析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分析临床用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5]。有学者提出,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传承的代表,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药理学教学体系,对于培养符合新医学模式要求的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6]。
迄今为止,针对如何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药思维,在学习药理学知识时运用中医药思维等进行的专题研究与探索甚少,且未形成系统理论。传统药理学知识体系、教学模式与培养具有中医药思维的中医药专业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
4.2 建立药理学教学与中医药理论知识链接库是引入中医药思维的前提
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以及类推思维等无不体现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因此要想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药思维,必须建立药理学理论与中医药理论的知识链接库,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最佳教学方法,为引入中医药思维提供条件。
中医哲学认为,世界万物均分为阴阳,人体的健康是机体处于阴阳平衡,阴阳之间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种辩证理论对于药理学理论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在讲授药效学相关内容时可以联系中医阴阳学说,讲授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时,指出药物的治疗作用是使病理状态下器官功能恢复原有水平。正常生理状态下体内兴奋性因素与抑制性因素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某种因素的调节机制改变打破了这种平衡,机体就会呈现病理状态,而药物则会促使机体原有功能恢复,表现为疾病治愈。
4.3 教师应深入理解并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
建立在中国哲学思维模式基础之上的中医药理论有其独特性,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治病防病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7]。这种思维方式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是对人类生命活动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有机结合抽象思维。中国古代的精气、阴阳、五行等朴素哲学思想与古代中医药知识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紧密融合,奠定了中医学内在的生命哲学思想体系[8]。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均与人体生理、病理情况对应,哲学发展的相承性带来医学理论发展的相承性,是中医学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中医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为中医药理论,所以教师应积极、深入学习中医药基本理论,形成中医药思维。在此基础上以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为线索,建立体现中医药思维的知识链接库。笔者收集、整理临床药物治疗病例,并运用中医药思维进行解释。
4.4 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医药思维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为适应《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我校积极开展基于中医药思维的药理学理论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形成较为系统的基于中医药思维的药理学理论教学方法,建立较为完善的药理学教学与中医药理论知识链接库,设计体现中医药思维的药理学教学案例,并在药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渗透中医药思维,为培养具有中医药思维、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中医药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