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校级教学比赛模式构建的研究
——以天水师范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为例
2019-07-16高海利雍世仁
高海利 ,雍世仁
(1.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2.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教学比赛是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中青年教师之间进行学习与交流的良好平台。我院校级公开课大赛暨“精彩一课”教学比赛已经举办了8届,全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也举办了两届,此外还举办过全校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也就是说,近10年来,我院每年都会举办全校级别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通过各类校级教学比赛,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凭借精湛的教学技术、巧妙的教学设计、周密的教学组织以及生动的言语表达脱颖而出,不同专业(学科)教师彼此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在连续几年参与、观摩全校教学比赛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正在逐渐显露,以至于影响到教学比赛终极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依循问题导向原则,深入思考,多方访谈,提出了“四位一体”校级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模式,期望能够解决教学比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实现教学比赛的目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1 我院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评价主体单一化
通过查阅近5年校级教学比赛的相关资料,走访参加比赛的教师、评委、组织者,我们发现校级教学比赛的评委主要是学校教学委员会的委员,而这些委员多为各二级学院院长或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这导致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主体单一化,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所谓评价主体单一化,并非是指评委的学科背景单一,而是指其来源和角色单一。在历届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鲜有校外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担任评审组组长,或者作为评委参与到教学比赛工作中,使得评价结果权威性降低,客观性、科学性也打了折扣。此外,尤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评价主体中缺少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也是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其授课效果应主要由受众学生来评价。没有学生的课堂不能称之为课堂,而缺少学生这一主体的教学评价难以称之为全面的教学评价,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1.2 比赛现场冷清
我院历届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决赛阶段主要有两个组别:文科组和理科组。参加决赛的选手皆为各二级学院初赛阶段脱颖而出的教师,约17~18位。参加决赛的各位选手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教学风格,在决赛阶段尽情展现其精湛的教学技术、巧妙的教学设计、周密的教学组织以及生动的言语表达。教学比赛的决赛阶段不仅是选手公开竞技的决胜期,更是不同专业教师彼此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然而,在走访和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全校教学比赛的现场,鲜有非参赛教师观摩、学习,以至于教学比赛沦为仅有参赛选手、评委和部分组织者参与的“冷清比赛”。各类型的竞技比赛存在的主要价值不仅仅在于参与者(选手),也离不开观众。观众是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观赏比赛、宣传比赛、学习技能的重要功能。教学比赛尤其是全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决赛缺失了观众,其含金量必然大打折扣。此外,教学比赛现场缺少观众,作为参赛者的教师在比赛过程中没有“被关注感”,从而直接降低参赛热情。
1.3 结果评价重于过程评价
通过调查发现,全校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决赛阶段一般采用如下规则:每位选手会在其所授课程中随机抽取一个题目展开讲授(从10个题目中抽取1个),讲授时间15分钟,接下来由各位评委现场以不记名方式打分,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而后加总取平均分的方法,计算每位参赛选手的最后得分并进行排名。纵观整个比赛过程,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比赛选手授课的点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精心组织的结果,各个环节皆需要周密设计,而中青年教师在课堂授课节奏的把握、授课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还需要提高。对于参赛选手而言,他们许多人是带着问题、疑惑甚至难题来参赛的,可是评委并没有对其教学给予实质性点评,更没有指出比赛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外,在各二级学院教学比赛初赛阶段,学校评委极少参与,也没有将选手初赛阶段授课效果与决赛阶段授课效果做比较,点评有何进步之处,结果评价重于过程评价。
1.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院办学定位是“以教学为主的地方应用型技术大学”,以建设师范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办学目标,因此,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首位。学校组织每届校级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励广大教师扎根教学、钻研教学、创新教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然而,每一届教学比赛结束后,学校仅为取得名次的教师颁发证书和一定数额的奖金,并未推而广之,未将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教学能手塑造成“教学品牌”[1],也未在全校中青年教师中推广其良好教学技能。此外,对于教学比赛中特别优秀的选手,在职称评定方面未给予强有力的激励。在现行制度下,广大教师为职称评定,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出现“惟科研至上,惟发表学术论文至上”的不良势头,而用于课堂教学的精力和时间较少,课堂教学陷入“仅是工作”的尴尬局面。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其他高校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激励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扎根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明确规定“在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校级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教师,由讲师职称直接晋升为副教授职称”[2]。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保证了全校教学竞赛的广泛参与性、竞争性。
2 “四位一体”校级教学比赛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依循问题导向原则,我们提出构建“四位一体”校级教学比赛模式,解决我院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存在的问题。
2.1 多元评价主体,保障比赛评判的公正、科学
针对教学比赛中评价主体单一化问题,我们建议组建多元评价主体,且对每一评价主体的评分赋予不同权重级别,而后加总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分值,得出选手的最终得分[3],具体如下。
初赛阶段: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开展,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员参与,统一依循校级教学比赛的参赛办法和评分准则,讲授相同或同类课程的教师6人一组,邀请3名专家(其中1人必须为校外评委且为省级教学名师)担任评委,要求中青年教师全程参与,相互学习交流。评委对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量化打分,按照得分排名。对于各二级学院教学比赛的一等奖获得者(1~2名),推荐其参加校级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决赛。
决赛阶段:成立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分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两部分,其中专家评委组由6名国家教学名师、6名省级教学名师、校教学督导组组长和教学院长(或副院长)等18人组成,群众评委由17名教师代表和17名学生代表组成[4]。具体而言,决赛阶段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组进行比赛,专家评委主要按照文科和理科分别遴选;群众评委中教师代表由各二级学院选派教学经验丰富且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担任,每个学院1名;学生代表由在校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组成,择优选举选拔,每个专业1名。各评委评分权重分配见表1。
表1 校级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评委评分权重表
2.2 多种方式积极动员,营造良好教学比赛氛围
在解决校级教学比赛现场冷清问题方面,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开发专门的网页,从初赛阶段开始实时宣传报道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状况,在决赛阶段可以现场直播比赛过程。同时,对参赛教师教学、生活的点滴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参赛教师知名度。其次,在校园人流量比较大的区域张贴专门的海报或横幅,积极宣传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营造浓郁的比赛氛围。再次,建立关于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BBS论坛,鼓励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积极讨论,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建言献策。最后,在网络平台和校园内部宣传基础上,鼓励教师和学生到教学比赛现场尤其是决赛现场观摩中青年教师授课。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全校师生关注教学比赛、讨论教学比赛、观摩教学比赛的良好氛围。
2.3 设立专家点评环节,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之前的教学比赛中,我院没有将点评环节作为教学比赛的组成部分给予足够重视,许多参赛选手并未在比赛过程中发现自己需要改进之处。为此,我们建议在初赛阶段便设立点评环节,重在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尤其是邀请点评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与帮扶,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比赛中个人讲授20分钟,专家同行点评5~10分钟。安排专人对教学比赛全程录像,比赛完毕后将录像视频拷贝给选手本人,促使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5]。对于初赛阶段脱颖而出并参加决赛的中青年教师,更应注重其在两个阶段的改进之处,达到教学比赛的终极目标——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2.4 加大激励力度,强化品牌意识,培养教学名师
我们应当立足我院发展实际和办学定位,将教学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教学,鼓励教学水平高、课堂授课效果好的教师留在教学第一线,保证教学质量。在每一届教学比赛结束时,将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教学能手塑造成“教学品牌”,向全校中青年教师推广其教学技能。此外,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全校教学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中青年教师,直接晋级其职称,从而为潜心教学、不断钻研教法、具有高超教学能力、爱岗敬业、师德优良的教师打造一条晋升职称的绿色通道,为那些热爱三尺讲台、乐学善教的中青年教师播下成为“教学名师”的理想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