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康复专业运动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2019-07-16,牟,叶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运动学基础康复

任 凯 ,牟 杨 ,叶 陈

(1.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2.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评定方法、治疗技术和规范的应用型学科。受社会、科技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康复医学蓬勃发展,临床对康复治疗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相对于发展迅猛的临床康复事业而言,康复专业教育却严重滞后。为改变这一现状,各职业院校相继开办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然而由于该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晚,且人才培养要求尚未统一,极大地限制了该专业发展[1]。运动学基础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联系在一起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是学生就业后若干年内能达到预期岗位,而不是起点岗位,教学内容应与职业教育层次相适应,有一定前瞻性,引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因此,教学内容应源于工作过程、高于工作过程,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对工作内容进行升华和重构。工作是教学过程的基础,教学不是工作过程的影像,还要考虑教育价值、学生能力发展顺序、教学组织因素,是工作过程的合理抽象。康复治疗工作过程有对象、内容、技术手段、组织、评估、环境6个要素以及问诊、查体、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步骤。疾病不同,工作过程的特征不同,工作步骤也不同。我们从具体变化的工作过程要素中,提炼出相对固定的步骤,使学生接受完整的思维能力训练,掌握一种指导行动的思维方法[2-3]。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对专业知识进行重构,创建教学情景,将职业岗位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2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学基础教学面临的困境

运动学基础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学原理,从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角度分析功能运动,指导健康或患病人群运动,达到增强体质、改善残损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解剖、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等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形成印象,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疾病却很陌生,运动障碍分析能力明显不足[4]。另外,由于康复医学在我国还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各种新兴康复手段和设备不断涌现,学校实训室的仪器设备都是基本的教学设备,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发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落后,赶不上学科发展的步伐。长此以往,会使学生认为学校所学知识跟不上临床发展、没有实用价值,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职业岗位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避免知识过时,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4]。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运动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

3.1 裸程改革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运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原则:遵循能力本位,“教、学、做”一体,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课本知识根据工作过程6要素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升华和重构,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不仅仅学习知识,还要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延伸[5]。康复治疗对象是病人,因此,还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有“温度”的康复治疗师。

3.2 教学模式改革

3.2.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建教学情景 作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运动学基础是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奠定基础,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养成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实现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向工作过程的转化,是运动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开展了如下工作:(1)在教师的选择和培养方面与附属医院康复科深度合作,课程主讲教师来自临床一线,对临床康复工作过程非常熟悉,了解临床岗位实际需要;(2)课前,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在附属医院见习,安排临床兼职导师带教,让学生对临床工作过程形成感性认识;(3)利用附属医院资源,建立病例资料库,将课程讲授内容与病例资料进行融合,创建教学情景(见表1)。

表1 教学情景设计

3.2.2 以项目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 教学中,教师以重构的教学情景为基础,一个病例就是一个项目,利用项目教学。课前给学生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找出案例中病人存在的问题、解剖基础、生物力学机制、处理方案和策略等。教师通过讲授、翻转课堂、小组汇报等方式完成基础知识传授,以病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在这种以项目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沟通交流、表达、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临床诊疗理念。

3.2.3 以翻转课堂为基础,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学生自己学自己做、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6]。在运动学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不重视引导学生,注重知识记忆、不重视知识运动的问题。依托在线课程平台,以病例为基础、以教学情景为项目、以任务为导向,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基础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技能转化的方向,通过师生交互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使信息化互动教学成为常态。另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掌握信息收集能力、把握信息发展动态,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3.3 教学手段改革

将传统的“粉笔+板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PBL)、案例教学法(CBL)、小组混合教学法(TBL)以及器官系统教学法(OSBL),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贴近临床实际。例如,在学习肩关节运动时,引入偏瘫肩痛的临床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偏瘫肩痛的可能原因以及生物力学机制,利用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巩固。以多媒体为基础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了解工作过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而学习情境也不再局限于书本,可以是工作过程的每一个场景,只要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解决;以小组为单位的协作学习,也能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4 精品在线裸程建设

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他们在2001年开始推行课件开放运动。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善学生学习环境[7-8]。运动学基础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课程组首先对课程模块所有内容进行整合,将每一个模块的内容转化为教学情景,结合临床工作过程6要素,从问诊、查体、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几方面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建立完整的课程资源共享模式。另外,为了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建设便捷、实用的师生互动平台也至关重要,教师可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课程资源互动性和利用率。

3.5 评价方式改革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要求,从专业知识准备、信息收集处理、项目方案制定与实施、结果考核评价几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构建综合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重视职业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通过自我评价、成果展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途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功能[2-3]。评价包括平时成绩(20%)、工作任务完成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50%)3部分。平时成绩:结合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行为等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成绩:根据各组任务完成情况计团体成绩,对于需个人独立完成的内容则根据个人完成情况计个人成绩,然后综合评定,评定方法采取Mini-CEX临床测试及DOPS临床观察;学生互评:结合学习主动性、责任心、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进行评定;个人自评:根据个人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期末考试:采用OSCE多站式考核形式,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及临床思维。

4 结语

改革后的运动学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对人体运动基本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对临床工作岗位以及工作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树立了终身学习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运动学基础课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爱学、不想学、知识与技能脱节、学校与临床分离的问题,将临床岗位任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参与教学,提高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有助于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临床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运动学基础康复
轿车前后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复合切割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研究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基于运动学特征的新型滑板对速滑蹬冰动作模拟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