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大学生童年创伤、共情与攻击行为研究
2019-07-15韩凤师邵淑红
韩凤师 邵淑红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大学生童年创伤、共情与攻击行为现状及三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童年创伤量表(CTQ-SF)、基本共情量表(BES)和攻击性问卷 (BPAQ)对480名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结果①男大学生的躯体虐待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0.05);女大学生的共情总分和情感共情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P<0.001)。②男大学生的攻击总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0.05);③自变量加入了共情后,童年创伤的标准回归系数显著下降,由0.661下降为0.504。结论:①大学女生的共情能力优于男大学生;②大学男生的攻击性比女大学生高;③共情在童年创伤和攻击行为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不同性别 童年创伤 共情 攻击行为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73
A Study on Childhood Trauma, Empath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HAN Fengshi, SHAO Shuhong
(Department of Basic Psych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hildhood trauma, empath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Methods 480 undergraduat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Childhood Trauma Scale (CTQ-SF), the Basic Empathy Scale (BES) and the Aggressive Questionnaire (BPAQ). Results (1) The score of physical abuse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 < 0.05); the total score of empathy and emotional empathy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P < 0.001). (2) The aggressive total score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 < 0.05); and (3) the standar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childhood trauma dropped significantly from 0.661 to 0.504 whe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was added to empathy. Conclusion: The empathy ability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 aggressiveness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empathy plays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childhood trauma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Keywords different genders; childhood trauma; empathy; aggressive behavior
本研究旨在通過对大学生的调查,进一步明确童年创伤、攻击行为和共情三者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大学生,主要以滨州医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全部数据涉及临床、口腔、中医、麻醉、汉语言文学和艺术设计等专业。总共下发问卷480份,当场回收46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可用数据为450份,问卷有效率达95.95%
1.2 研究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专业、性别、年级等。
(2)童年创伤量表(Childhood Truama Questionnaire,CTQ-SF)。[1]由 Bernstein 编制, 2005 年赵幸福将其修订,包含忽视和虐待两大类,共五个分量表。忽视分为躯体忽视、情感忽视,虐待包括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赵幸福,2005)。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 系数为 0.89。
(3)基本共情量表(Basic Empathy Scale,BES)。[2]BES由Jolliffe于2006 年编制,该量表共 20 个题目,分为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和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分别包含 9 个题目和 11 个题目。
(4)攻击性问卷 (Buss-Perry of 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PAQ)。攻击性问卷由 Buss 和 Perry 编制而成,共 29 个题目,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 4 个维度。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1,重测信度为 0.80。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对數据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中介效应检验和Pearson积差相关等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描述统计
450名大学生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如下:其中男生192人,比例是百分之42.7,女生258人,比例是百分之57.3。按照年级分的话,大一人数最多,占据356人,比例是百分之80。按照户籍所在地来算的话,农村人口242人,占据百分之53.8,城镇人口208人,占据百分之46.2。按照独生子女划分的话,独生子女208人,占据百分之46.2。
2.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童年创伤及其各维度上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情感忽视外,男性在童年创伤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并在躯体虐待这一维度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见表1)。
2.3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共情和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上的差异
如表2所示,在共情能力上,女性共情总分及其情感共情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0.001),说明女性的共情能力更强。在攻击行为上,男性的攻击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女性(P<0.05),并在身体攻击这一维度上尤其明显(P<0.001)。
2.4 共情在童年创伤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第一步,童年创伤对攻击行为作用显著,第二步,童年创伤对共情作用显著,在第三步自变量加入了共情后,童年创伤的标准回归系数显著下降,由0.661下降为0.504,即在控制共情这一变量后,童年创伤对攻击行为的直接影响下降了,但其作用依然显著,说明共情在童年创伤和攻击行为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见表3)。
3 讨论与分析
3.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童年创伤及其各维度上的差异
童年时期男性所遭受的躯体虐待会多于女性,一是与社会给予女童更多的包容与关爱有关;二是女童性格温和,相比淘气的男童更加听话懂事,能激惹抚养者的几率较小。童年创伤包括个体童年时期所遭受的躯体及情感上的忽视或虐待,对个体今后的人格形成、自我认知和社会知觉等起决定性作用,是异常人格和精神障碍出现的危险因素。
3.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共情和攻击行为讨论
女性的共情能力强于男性,表明在更温和、包容、理解的环境中长大的女生,其共情能力也得以更好的发展。较多的童年创伤影响个体的依恋模式,成年以后也很难包容他人的负性情绪、理解他人的消极体验。当产生愤怒情绪、攻击意图时,由于无法感受被攻击者受到攻击后的痛苦,倾向于产生更多、更严重的攻击行为 。
3.3 共情在童年创伤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共情能力的缺失是导致个体产生冷漠及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受虐待的儿童无法在亲密关系中学习理解、表达和控制情绪,当愤怒和敌意累积超过个体的自控能力时,就可能以外化形式表现出来,形成攻击行为。经历童年创伤的个体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难以理解和接纳照料者的情绪情感和态度,以至于自身的共情能力也难以建立,成年后无法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良好共情,在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等方面会经历更多困难,相比常人滋生更多攻击行为。
*通讯作者:邵淑红
基金项目: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题(B3-20170102-01 )
参考文献
[1] 季善玲.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D].鲁东大学,2018.
[2] 李晨枫,吕锐,刘洁,等.基本共情量表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