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9-07-15黎燕秦素琼

科教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分课堂积极心理学

黎燕 秦素琼

摘 要 本文在对现阶段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挖掘学生潜能,培育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针对中国学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对分课堂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可能性。[1]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 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78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ub-classes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I Yan, QIN Suqio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iming at tapping students' potential and cultivating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reform, the sub-class teaching model for Chinese students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The sub-class provides a new teaching concept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cours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Key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y; sub-class

習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之后,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不断扩大覆盖面、受益面,使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可见,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同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良好环境。

1 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仅有了30多年的历史,虽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1)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尚未规范化、系统性和明确化,主要关注少数有问题的学生,以矫正与治疗心理问题为主, 很少重视挖掘学生优质潜能和培养积极人格品质,难以满足广大学生追求发展和追求幸福的需求;(2)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讲授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并用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心理测试法等辅助教学,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但作为大学生,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与引导,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讨论而讨论,过于片面性和肤浅性;(3)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没有很好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活动流于形式,难以深度感染学生,学生课堂参与度和配合度低,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和讨论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很容易被手机所吸引;(4)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评价上,形成性评价的体系不够完善,往往以消解心理问题和减少心理障碍为评价标准,忽略了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评价体系。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以塞里格曼等美国学者在2000年1月公开发表题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论文为标志,[2]此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积极关注。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组织关系,其中包括乐观、希望、幸福等6种美德和创造力、好奇心、智慧、勇气、自律、感恩等24种积极人格品质。

2.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优点和人性价值。认为心理学的功能主要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应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不断激发潜在力量和优秀品质,让自身更自信与强大,有足够能量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预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面向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全面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积极品质”的方向转型。[3]积极心理学是传统心理学的补充与完善,是心理学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认为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逆境的、有心理困扰的人们,更要帮助生活中的普通人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性格优势,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创造高质量生活品质。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心理,同时关注群体和社会心理,关注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心理的协调发展。

3 对分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3.1 对分课堂

2014 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这一原创性的教学新模式,把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所以被称为“对分课堂(PAD课堂)”。[4]对分课堂起源于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对分课堂吸取了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知识框架,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讨论交流,形成良性的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点是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的核心特点在于“隔堂讨论”,有足够的时间将感性材料信息加工成理性材料,讨论交流中锻炼学生学习力和迁移力,帮助学生内化为自身的力量,培育优良品质。

对分课堂自2014年春在复旦大学试行成功后的四年多时间里,得到了国内外数百所学校的认可与推崇,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让学生体验、感悟、演示、调整并最终内化吸收,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提倡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教育理念相吻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内化、体验与感悟。[5]对分课堂环环相扣,既能精准传授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在每个环节中挖掘学生潜能和优秀品质。

3.2 对分课堂在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讲授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是情感价值观的洞察者。[6]如开学第一次课,在這2个学时中,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第二节课,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现状,选择主题,针对主题的内容进行知识框架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学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内化吸收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扮演的是监督者和评价者,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和思考者。内化吸收环节让学生有自由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知识,这一创新点符合皮亚杰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更好的建构知识,协调身心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阅历,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丰富知识结构,或通过“对分易”平台接收学习资源,把感性材料经过大脑加工整理为理性材料,加深对主题的感悟,深化情感与意志,锻炼思维建构模式,为积极品质培养补充能量。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带着任务,带着期待在学习,为讨论分享环节做准备的过程,不仅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丰富了学识和精神世界,从而变得更强大与自信,有更多的正能量应对生活困境与障碍,促进心理健康。

讨论环节。在讨论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交流的主体和课堂的主导者。对分课堂的“隔堂讨论”把时间延展至第2周的第一节课中,学生经过内化和深思熟虑的思考,发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锻炼了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加强朋辈间的相互学习和榜样作用。讨论式课堂通过语言魅力,传递知识,碰撞思想火花,促进学生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和谐互动,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优秀品质的形成。

4 总结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7]”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较好的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成长的渴望融为一体。在对分课堂的实施中,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对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要继续深化专业素养和提高课堂组织能力,保障教学能顺利有序完成;其次,要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最后,对于新的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多变,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通讯作者:秦素琼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地区基于微信平台的PAD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B161)”

参考文献

[1] 黄晓蕾.基于对分课堂模式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 夏雯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简史[J].科技信息,2012(1): 330-330.

[3] 张衡.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 144-145.

[4]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 5-10.

[5] 刘芳,路观芝.为生命打好幸福底色[J].中国特殊教育,2017(5).

[6] 李柯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98-101.

[7] 朱丽芬.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源开发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5):8-10.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分课堂积极心理学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