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圆号协奏曲的吹奏技巧
2019-07-15张博文
摘 要:列恩戈尔德·莫里采维奇·格里埃尔是原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一生为圆号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这首作品将格里埃尔的民族情怀发挥的淋漓尽致。作品时而温婉动情,时而慷慨激昂,旋律线条干净流畅,和声技法娴熟,具有鲜明的俄罗斯古典乐派创作风格。并且,在乐器演奏法方面,格里埃尔运用了圆号技巧中少见的“双音”吹奏方法,更是将该作品的吹奏难度提到更高的层次,是圆号曲库中的经典力作。本论文将以一个演奏学习者的角度对《降B大调圆号协奏曲》的曲式结构、演奏要点等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结合不同版本演奏家的演奏特点,发掘出作品的更高的演奏价值,为圆号演奏者提供理论依据和演奏参考。
关键词:列恩戈尔德·莫里采维奇·格里埃尔 降B大调圆号协奏曲 演奏技巧 曲式分析
列恩戈尔德·莫里采维奇·格里埃尔于1875年1月11日出生在一个乐器制造技师家庭,在他年轻时学习作曲,也是作曲大师塔涅耶夫的得意门生,格里埃尔在音乐学院期间写出的第一交响曲、一些钢琴小品和浪漫曲等,很快地便引起了音乐界的广泛注意,并被给予了很高评价。再后来,格里埃尔已经作为俄罗斯古典乐派的继承人在音乐界享有盛名。他的作品非常具有俄罗斯的民族风格。他在1911年写出的第三交响曲,集中体现出上述这些特点,成为革命前俄罗斯交响乐的一次新成就。[1]
格里埃尔的创作常能把俄罗斯古典音乐传统同苏维埃现实形象的真实体现冶为一炉,他的作品曲调优美如歌,和声语言鲜明,感情真挚,技艺纯熟,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在撼动世界的“十月革命”暴发后,格里埃尔成为了苏联第一代作曲家,上世紀40年代,在残酷的卫国战争下,他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责任感的作品。这一首《降B大调圆号协奏曲》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诞生的。[2]
这首作品有三个乐章,分别是快板、行板、中板——活泼的快板。在第一乐章里,速度是快板,4/4拍,开头6小节的引子部分为“自由的华彩”,以中强的力度从大字一组的La开始,通过半音化的上行音阶将旋律引向主题动机。第7小节开始为一乐章的主题,用“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复附点”将原本舒缓的节奏划分地铿锵有力,符头上的重音记号更是凸显了作者的乐思——“高亢激昂民族强音”,随后以“八分音符下行音阶”为主,环绕式排列在主和弦音的周围,力度也由f逐渐降到pp。伴奏织体为柱式和弦,且均出现在旋律为长音,来填补音乐上的空白。上述旋律极富歌唱性,如同一位歌唱家在激情演唱后慢慢将情绪压到最低,准备着下一次音乐的推进。在华彩乐段部分简洁明了,并没有过多地冗长赘述,结尾处通过“双音”展现演奏者高超的技巧。
在第二乐章,速度为行板,3/4拍,音乐形象为“优雅地歌颂祖国的女中音”,格里埃尔在该乐章用了大量的长线条音符将一乐章那种“高亢激昂”转化为“温柔的吟唱”。速度从mf到mp,音域从小字一组的do到小字二组的sol。没有过分的强调,均为平和地诉说,“三连音”也相较之前一乐章更缓,在结尾处出现“堵塞音”将旋律有了一种“回声”的效果,在荡漾的回声中,减弱、渐慢,直到音乐停在小字二组的si上,收拢终止。
在第三乐章,速度从中板逐渐过渡到活泼的快板,该乐章为全曲的结尾乐章,由Allegro vivace的速度引入附点八分音符与跳音记号”的组合使得乐曲充满了活力,中途调性不稳定,转至近关系调,在新调上将主题动机重新演奏一遍,在342小节处速度由中板转为“活泼的快板”,符头上均有跳音记号,表明作者情绪已经到达了最高峰,即将迎来乐曲最后的高潮,力度也渐渐增加,在结尾处,强有力的主和弦长音标明音乐的终止,同时,作者也预示着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统一安定。作者的民族情怀在这一刻到达顶点。随着高潮的来临,乐曲也戛然而止。留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本人以一个圆号学习者的身份来说一下在吹奏《降B大调圆号协奏曲》时的一些心得体会,由于这首作品对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水准有比较高的要求并且演奏作品的时长较长,所以演奏者首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气息支撑,不然到最后会因咬肌无法完全配合嘴唇的震动而导致高音会“呲”出来,甚至“冒泡”(演奏中出现错音统称为“冒泡”),其次演奏者需要具备“按键和嘴唇较好的配合能力”,因为在乐曲中会出现大量的临时变化音记号,加上转调后出现的并不容易演奏的调号(如:降D大调的5个降号)使得程度较浅的演奏者在吹奏时经常会出现错音。最后,演奏者必须具备较专业的演奏技巧,例如“堵塞音”(即:将右手堵住号口,使得原本浑厚的音色变得更有金属感,类似于弱音器的效果,但不同的是,堵住号口之后,演奏的指法也会发生变化,普遍是在原有的音上降低小二度去演奏。),又比如在一乐章的华彩部分,其中一个版本出现了“双音”(即:吹低音的同时,演奏者通过声带“唱”处高声部的音,使得听觉上出现和声的效果),该技巧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演奏者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基本功练习后才能慢慢习得。
在一乐章开头处从大字一组的la到小字二组的mi的大跨度音阶也同样需要演奏者强大的气息支撑,期间还要有明显的力度变化,长线条的旋律考验的是气息的控制能力,因此,演奏者在此处应保持气息的平稳,切记长音的时候不要出现“大肚子音”,要把气息保持住。
在二乐章算是作品中时长较短,需要技巧较少的一部分。但更加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大段长连音的出现加上行板舒缓的速度使得音乐悠扬流畅的同时也要求演奏者有较稳定的气息支撑,建议演奏者在练习前提前划好换气口,否则吹到中途会因为没气而中断乐思的进行,在结尾出现了笔者认为二乐章唯一的难点——堵塞音。建议演奏者在练习前先熟悉“堵塞音”对应的指法。放慢速度练习。
在三乐章作为结束乐章,速度方面达到了整个作品的最高点。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更加不能急躁,须由慢练开始,熟练之后方可加速。难点除了速度以外,笔者认为只剩下结尾的“双吐”了。(“双吐”:可以理解为你用别人吐一个音的速度吐出了两个音,难度较大,笔者至今仍未掌握)建议练习时可先用不带舌尖的“Ku”的口音去吹单音,当熟练之后再加上原本正常“单吐”吹奏时带舌尖的“Tu”音,结合着吹就会发出“TuKu、TuKu、TuKu、TuKu……”的口音,但在乐器的听觉上,和正常的吐音别无二致,并且速度还会快一倍。注意吹“双吐”时喉头不要卡!!通畅的气息会让吐音更加流畅,在熟练之后也更方便加速。
总而言之,在吹奏这首并不太容易的作品需要扎实的功底,不能急于求成。我相信,若是按照要求难点单独练习,一定会在吹奏质量上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这首作品是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使命,不仅是音乐殿堂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巨大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 [z.]百度百科
[2] [z.]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张博文(199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