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教育的艺术和智慧
2019-07-15方海萍
方海萍
【关键词】教育;案例;剖析;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9)11-0038-01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心,德育需要教师的教育艺术,只有把德育从生硬的说教中解脱出来,通过生活化的细节,用走近学生心灵的方式来进行,才能真正达到教师所希望的目的。笔者下面介绍一个真实的案例,并反思其中的教育艺术和智慧。
一、案例呈现
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家境殷实,生活条件良好,但性格暴烈,家长十分头疼而无能为力。总是迟到,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课外欺负小同学,在家玩游戏……最后不得不转学,而转学后家长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交给你们了,你们怎么教育都行。”作为班主任,面对这个新转来的学生,我采取的办法是严格监督这个学生的课外时间,尽量不让他玩游戏;而在学校时间,我总是抽空子对他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最后重申违纪的处理办法。但是,半个月过去了,这个学生仍然我行我素,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丝毫不见有好转的迹象。
二、原因剖析
案例中,面对学生的问题,我采取的“摆问题、讲道理并确定处罚办法”的定势思维方法——常规教育方式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我并没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没有真正了解这个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自然这个孩子就会本能地在心里竖起一道屏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与学校对着干”的行为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三、思考对策
怎么办?这个“我行我素”的学生逼着我改变策略,逼着我到处“取经”。我想到了专家的一句话:“把远的拉近了看,又能把近的推远了看。”就这个孩子而言,应该把他的问题“拉近了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这种行为产生呢?经过我的“明察暗访”,我发现,家长的漠不关心和简单粗暴是造成孩子如此情况的主要原因。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先给这个学生冷静下来的机会和时间,并给他在课后讲道理:“你可以让父母的漠不关心成为你努力的动力,你也可以让父母简单的教育方式成为你堕落的理由,就看你怎么选择?我想你只是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长短完全是由你自己控制的。”
同時,我积极和家长联系,引导家长首先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哪怕多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哪怕多烦,也要控制脾气,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和孩子相处。随后,我一边等待,一边边引领这个孩子沉浸在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中,比如散步、听音乐、短暂的郊游、去亲戚家……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时不时与他促膝长谈,并与其家长经常联系,共同关注他情绪的变化和思想的轨迹。某个星期三,我组织了一次励志故事演讲竞赛,我特意安排上台演讲的同学以“浪子回头金不换”为内容进行演讲。演讲故事给他的触动很大……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慢慢变了,不再欺负弱小同学,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竟然名列班级前三名,让家长十分意外和震惊。
四、案例反思
教育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鲜活的、复杂的、个性的。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是否可以在求同存异中剥离“事件”外在的表面要素,并以此触摸到事情本身内在的机理?更进一步来讲,孩子们不良行为的发生是否应该有一个由粗到细或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而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仅仅凭一个大而化之的定势思维方法就能解决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把笼统的问题肢解为与此相关的、切口更小的、更有针对性的小问题,可以更好更近地发现孩子,“再次发现儿童隐秘的内心”。所谓的“拉近了看”,并不是简单地将问题“化整为零”,而是另辟一条新路,“山重水复”之后必将是“柳暗花明”。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些“沟沟壑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拉近”距离,发现孩子的“沟沟壑壑”,并以此找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所谓“推远了看”,并不是表层意义上的“由表及里”,而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探究和延伸。比如“散步、听音乐和郊游”这样的“推远”,其实是一种“转移法”,是一种远离“风暴中心”的策略。在教育孩子们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知识学习和说教,还应该有一些活动,虽无关学习,但却洋溢着生命的灵性。要想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绕不开这些零散的活动。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交际的机会,也可以构建起积极的心理状态。与老师建立起和谐、充满爱意的师生关系,这样,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