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用于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诊断的临床效果
2019-07-13赵洪岩
赵洪岩
【摘要】 目的 分析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CT诊断的效果。方法 78例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B超组和CT组, 各39例。B超组患者应用B超检查, CT组患者使用CT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B超组患者中, 19例确诊为阑尾增粗或可疑阑尾炎, 10例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 10例检查结果正常, 诊断符合率为74.4%;CT组患者中, 24例确诊为阑尾增粗或可疑阑尾炎, 12例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 3例检查结果正常, 诊断符合率为92.3%。CT组诊断符合率高于B超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 P<0.05)。结论 临床诊断非典型急性阑尾炎, 应用CT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 可为急性阑尾炎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 CT检查;非典型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22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 发病率非常高。大部分患者均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如麦氏点压痛与转移性右下腹痛[1]。通常情况下, 根据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均可准确诊断。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也就是非典型急性阑尾炎, 增加临床诊断难度, 不利于临床治疗, 容易引发并发症, 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因此, 对于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需应用有效的方式诊断。本文分析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CT诊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接收的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抽选7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确诊为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B超组和CT组, 各39例。B超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7例;年龄20~78岁, 平均年龄(55.3±7.7)岁;病程3~13 h, 平均病程(6.4±2.3)h。CT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6例;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56.1±7.4)岁;病程3~14 h, 平均病程(6.8±2.5)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B超组 行B超检查, 应用西门子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 低频探头频率2.0~5.0 MHz, 高频探头频率为5.0~9.0 MHz。检查时先使用高频探头加压检查麦氏点周围。如未发现阑尾, 先确定盲肠, 跟随盲肠末端确定阑尾。如患者受到肠气干扰不能检查, 可应用低频探头延长扫描时间, 以此观察阑尾形态和阑尾周围的情况。急性阑尾炎表现为阑尾区管腔增加, 直径>6 mm, 管壁明显增厚, 横切面呈现出靶环, 纵切面表现为蚯蚓状。
1. 2. 2 CT组 行CT检查, 应用西门子Emotion多排螺旋CT, 最薄扫描层厚度为0.75 mm, 最薄图像重建厚度为0.75 mm, 最大扫描层厚度为12 mm, 单次螺旋扫描范围可达到150 cm。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 从隔顶部位开始扫描, 直至耻骨联合下缘。随后针对腹部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如阑尾充满液体直径>6 mm, 且周围存在积液, 右下腹發现脓肿或有急性肿块, 即可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超组患者中, 19例确诊为阑尾增粗或可疑阑尾炎, 10例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 10例检查结果正常, 诊断符合率为74.4%;CT组患者中, 24例确诊为阑尾增粗或可疑阑尾炎, 12例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 3例检查结果正常, 诊断符合率为92.3%。CT组诊断符合率高于B超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 P<0.05)。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发病时心率明显加快, 并伴随发热、呕吐与腹泻等多种情况[2]。临床医师诊断时通常根据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症状予以确诊。但实际检查诊断时, 部分急性阑尾炎患者并无明显的典型症状, 此种情况称之为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据不完全统计, 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有50%为非典型急性阑尾炎。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比较常见于孕妇、儿童以及老年人, 同时解剖部位变异的人也容易患有此种疾病, 如后位阑尾等。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误诊率非常高, 非常容易贻误治疗时机, 也会增加穿孔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 早期诊断对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治疗较为重要。
通常情况下, 诊断非典型急性阑尾炎, 大部分均存在疼痛现象。此时就需要正确认识疼痛部位与程度, 严格进行体格检查, 确定病变。部分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出现右上腹或左下腹疼痛, 但也有患者表现为全腹部疼痛。不同患者疼痛表现具有明显的差异。通常为腹部剧烈疼痛, 也有表现为隐痛。针对妊娠期与老年人需仔细检查。类型不同的阑尾炎患者腹肌紧张与触痛程度不同。临床诊断阑尾炎时, 腹部压痛与触痛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但非典型阑尾炎患者腹部疼痛并不表现在右下腹部, 与典型患者有着非常大的差异。针对类型与体质存在明显差异的患者, 不可单独依据右下腹疼痛诊断, 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与特殊情况诊断, 尽可能避免漏诊与误诊。临床诊断时, 如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表现不能做出准确判断, 就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提供可靠的参考根据。B超与CT检查均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重要措施, 可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明显体征, 如阑尾壁水肿、周围渗出、阑尾周围脓肿与粪石卡压等。常见的B超检查, 操作相对简单, 费用低廉, 无放射性暴露风险, 更容易受到患者青睐。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 B超
准确率也较高。本研究中, B超组患者中, 19例确诊为阑尾增粗或可疑阑尾炎, 10例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 10例检查结果正常, 诊断符合率为74.4%;CT组患者中, 24例确诊为阑尾增粗或可疑阑尾炎, 12例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 3例检查结果正常, 诊断符合率为92.3%。CT组诊断符合率高于B超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 P<0.05)。
B超诊断符合率达到74.4%, 说明部分患者仍存在误诊的现象。有的患者因肥胖、阑尾周围肠气, 或腹腔存在大量渗出液与后位阑尾等, 对B超显示率产生一定影响, 很容易出现假阴性或误诊。并且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的主观性非常大, 且与超声医生的自身经验与诊疗水平相关。常见的误诊与漏诊原因主要为患者症状表现不明显, 难以配合有效的检查, 症状不典型, 检查方向不明确;检查中忽略阑尾体征[3]。研究发现, 腹部逐渐加压超声、联合高低频超声可显著提高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4, 5]。应用CT检查, 能够清晰显示出阑尾与阑尾周围脏器横断面, 同时利用重建技术充分显示出冠状位与矢状位[6]。CT分辨率相对较高, 由多个医师共同参与阅片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同时, CT检查能夠充分显示阑尾周围脏器, 以此可指导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入路[7]。但CT诊断费用相对较高, 检查时需患者暴露于射线下, 不宜孕妇检查, 且还存在假阴性与误诊。此次研究的CT检查患者, 诊断符合率为92.3%, 同样存在一定比例的误诊现象。但相比较B超检查方法, CT检查诊断符合率更高。临床实践中将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 可明显提高检查诊断的准确率, 并有利于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 临床诊断非典型急性阑尾炎, 应用CT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 可为急性阑尾炎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蒋忠毅. 16层螺旋CT与高频彩超在非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15):159-160.
[2] 周丽红, 张敏. 高频彩超联合低频彩超在非典型性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临床医学, 2016, 36(3):103-105.
[3] 黄诗育, 肖汉初. 试论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使用多方位重建技术对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7):40-41.
[4] 丁杰, 夏宇. B超及CT在非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12):891-893.
[5] 陈海燕, 黄娟, 廖方勇, 等. 螺旋CT与高频彩超对非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西部医学, 2015(4):595-597.
[6] 叶嘉明. B超及CT在非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 24(5):854-855.
[7] 汤培芬, 付伟东, 卢伟军, 等. B超和CT诊断非典型急性阑尾炎价值比较.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7):674-675.
[收稿日期: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