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7-13商思争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分制会计学创新型

骆 阳 商思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飞速发展,高考录取人数由1978 年的40.2 万人增长到2018 年的790.99万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红利”,助力经济全面腾飞。但多年来以专业教育为本的统一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不同高校培养出的同一专业学生变得“千人一面”、“千校一面”,这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也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提出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更是如此。但这将很难适应未来环境变化。随着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财务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传统财务会计工作将由财务机器人来完成,会计人员亟待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转变。这有赖于大量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实施会计学专业学分制教学改革,能有效破解这一局面,能为尽快实现会计转型储备足够创新型人才。

一、学分制的内涵及优点

1.学分制内涵。学分制于1894 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创建。它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课程教学量和学生学习量计算单位,以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具备学生自由选课、强调因材施教、实行目标管理、实施弹性学制的本质特征。实施学分制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基于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兴趣,谋划自己的课程选择,能更好地调动学习的激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分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突破学年制教学的弊端,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化反馈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去,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学分制优点。(1)有利于培养差异化、创新型人才。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打破了过去标准化的批量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个性化、特色化人才。选课制为学生跨学科、跨领域选课提供了制度保障,便于学生在跨界融合中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便于学生在跨界学习中激发创新思维,锤炼创新品格,提升创新能力。(2)有利于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分制条件下,导师为学生进行全面定期指导, 老师的人格魅力、学识教养更容易影响学生的言行,滋润学生的心灵,老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师生交流也更为顺畅;同时,行政班淡化,跨学科专业、跨年级的学生混合组班,为学生间跨界交流创造了便利,这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升教育价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3)有利于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价值。选课制意味着竞争机制的引入,促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放大优质资源的价值。优秀老师将面向更多的学生,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暂时落后的老师则将奋起直追,主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使得整体师资得到优化,整体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得以提升。(4)有利于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进程。学分制下,传统教学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必须革新。学分制对教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教学管理要更好地支持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老师、自主确定修业年限以及创新学分的认定、互换等。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工作量将会成倍增加,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当前的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全新设计教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理顺教学管理各项流程,规范教学管理日常工作,加速推进教学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1.现行会计人才培养偏离了社会需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众多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培养了大批会计人才,但会计人才的“千校一面”、“千生一面”的问题日渐显现。这与市场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对会计人才的供给出现了偏差。现行的学分制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自主选课受到很大限制,而且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应用能力较差,不利于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亟待变革现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是21 世纪的主旋律。无论企业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创新所提供的源源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这一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在高校。高校必须大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优秀拔尖人才,从而推进社会向前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管理会计受到空前重视,传统会计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唯有加快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内在要求。

3.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是会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众所周知,当前已经步入大智移云时代,会计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正在被机器人逐步取代,更多的会计人员正在向管理会计领域转型,正在由传统的核算型会计转向决策支持型会计,这就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型会计人才,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三、学分制下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本”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将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素质培养理念扎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具有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前两年商科大类培养,后两年进行专业性教育,整个培养方案既体现出通识性教育的广度,又体现出专业性教育的深度。在入学前两年,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和商科大类培养,从而培养学生文理兼备的综合知识和广博的商科基础知识,为今后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后两年专业性教育阶段,除专业方向核心课以外,尽可能加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和力度,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2.学分制下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调整。在学分制下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架的指导下,结合社会对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具体包括:(1)增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力的课程,如创新学、创新创业管理等;(2)增设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会计哲学、逻辑学等;(3)增设信息化技术选修课程,提高学生信息化运用能力,如会计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在会计中的运用、区块链在会计中的应用、“互联网+”会计等。(4)删减、合并内容相近课程,调整相关课程课时、课程性质,优化课程课时结构,加大选修课程比重,使得课程体系能更好支撑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3.学分制下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授课方法的改进。变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授课方法方面,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课前布置每次上课内容、所需参考资料、教学要求及预习效果等,督促学生加强课前预习;课上讲授重难点、学科前沿和发展脉络,组织课堂教学及课堂讨论,启发式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后布置适量课外作业,引导学生查阅文献,组织讨论,进行创造性思考,并提出复习效果要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课前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及进度安排,做好每次课的预习准备工作;课上带着预习时的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学习,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交流;课后自行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互相学习和监督,提高学习效率,组长定期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评定,为平时成绩提供参考。日常教学活动丰富后,教师对于成绩的评定重心就会前移,期末考试反而不太重要,更有助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分制下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的变革。按照培养个性与发展兴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方式,使教学管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1)选课制。进一步理顺课程归属,完善课程库建设,确保学生有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权利。选课制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原则,即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自行选择课程、自行选择教师、自行选择学习时间与修业年限、自行选择专业,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自我量身定做。选课原则上遵循“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选课顺序,先选通识课,再选专业基础课,最后是专业课。整个选课过程虽然是学生自行选课,但鉴于学生选课经验不足及对学业规划的欠缺,需由对人才培养方案较为熟悉的学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以保证课程体系的连贯和课程知识的衔接。(2)弹性学制。学分制下,修业年限可在基本学制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在培养方案制定时明确每学期所应修读的最低或最高学分,明确学籍保留、休学、创业等有关期限。弹性学制可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按照培养方案规定尽快修满学分,提前毕业贡献社会;也为学生中途创业等提供了机会。学生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在弹性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创新学分制。为了在学分制下更好的培养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学校在培养方案修订中需设定相应的创新学分,在培养目标上需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出台相应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创新学分的设立,一方面为学校层面加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有助于调动各方面资源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主动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创新学分认定上可以采用“学科竞赛+科研成果+专业证书+创业计划竞赛”等多重方式进行。(4)学业导师制。学分制下,学校需选配一批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教学管理经验的导师队伍,加强对学生全面全程指导。由于学生对专业认知、未来发展认知等方面的不足,学业导师需根据对学生特长、爱好、学业成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确保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大程度激发、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提升。不同于传统的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导师制更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引导,引导学生端正专业学习态度,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业。

四、学分制下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

1.加强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为教学管理变革奠定思想基础,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制度根基。其次,完善选课制、弹性学制、学业导师制等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秩序有效运行;再次,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建设,确保教学活动全程可控,保障到位。

2.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源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创新素质决定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教师创新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通过实施会计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博士化工程、国际化工程以及实践锻炼工程等,全方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3.大力推进会计学专业课“1+1”教学改革。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课教学模式,将现在的理论教师全程教学转变为理论教师和实践专家共同开展的“1+1”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和实践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专业视野,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分制下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会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培养新时代高质量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学分制下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管理变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完善会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学分制会计学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2016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