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研究

2019-07-13王丹丹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12期
关键词:财务处职能部门财务预算

王丹丹

一、前言

2018 年9 月1 日,《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正式发布,我国预算管理改革之路拉开序幕。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各级政府预算管理已然取得显著进步,逐渐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但高校改革相对滞后,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影响了我国预算绩效改革的整体布局。因此,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对于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极具战略意义。

二、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工作保障低

首先,制度建设不到位。我国高校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时间晚,制度体系不完善,实施方案实用性不足,预算绩效管理流程不健全,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未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章、配套措施等,“软约束”现象严重。其次,职责划分不明。此外,绩效管理部门与教学单位、其他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分工不明,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受阻。最后,业务素质待提高。某些绩效管理人员非相关专业出身,在面对工资预算、绩效考核等工作时,时有力不从心之感。

(二)绩效目标管理不到位

当前,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目标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是绩效目标的设定。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一直投入巨大,某些高校的预算甚至超百亿,如何有效设立预算绩效目标尤为重要。但在设定绩效目标时,部分高校没有围绕自身发展定位和长期规划,定性目标缺乏详细描述,定量目标不够细化,且其测算的合理性较低,无法高效衡量财务预算的实现程度,整体而言缺乏战略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是绩效目标的执行。科学的绩效目标只有落实到位,才能发挥其约束指导作用。然而某些高校并没意识到这点,导致绩效目标丧失意义,易出现绩效超支难过决算,或绩效剩余浪费额度的局面。

(三)缺乏有效评价体系

对于教学单位而言,除基础性绩效、奖励性绩效外,还有超课时绩效、创收课时绩效,基础性绩效根据财政、校内岗位核定,标准统一且易控制,但其他绩效的评价标准不一,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奖励性绩效涵盖内容众多,绩效评价所依据的基础数据真实性不够,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质量有待提高。超课时量计算方法差异巨大,相应权数有些以职称赋予,有些以行政岗位划分,绩效差异不断扩大,课时绩效评价容易沦为操控绩效的手段。至于行政人员,基础性绩效由人事处统一发放,奖励性绩效由部门自主核定。在年终考核时,某些高校采取的是评分模式,由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相互评分,确定绩效等级,再由各部门内部分配。这种主观且单一的评价标准,丧失公正性和客观性,对类似财务处的职能部门存在不妥之处。

(四)监控运行存在困难

就现状而言,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具体表现为监管责任不清、部门沟通不善、监控措施不到位。预算绩效管理是全局性工作,涉及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教务处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所监控的环节、内容,以及相应承担的监管责任,部分高校并未明文规定,易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事件。人事处审定绩效具体实施方案,财务处统一预算编制并负责绩效发放,但两个部门有时沟通不佳,哪些绩效由人事处统一管理,哪些下放院系由其自行核定,财务处可能并不知晓,如部门负责人津贴,某高校就出现过人事处、教学单位重复发放的现象。此外,未对预算执行实施跟踪监控,对偏离绩效目标行为无动于衷,绩效监控定期报告缺失,无法及时察觉并弥补绩效管理缺陷。

三、高校财务预算中运用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基础工作保障性

第一,健全制度建设。立足高校机构设置等特点,制定科学实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方案和实施细则,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也需编制具体的操作规章等,并上报绩效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第二,明确划分职责。设立绩效管理委员会,统筹高校财务预算大局,设置专岗负责校内绩效工作,教学单位和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第三,提高业务素质。绩效管理人员最好是相关专业出身,无论是教学单位还是职能部门,都必须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培训,指导预算编制、评价核定、绩效计算等流程,提升相关人员业务素质。

(二)建立科学预算绩效目标

目标管理作为绩效管理极为重要的一环,应当建立科学绩效目标,切实指导预算执行,不断促进高校财务预算运用绩效管理。围绕高校发展定位和长远规划,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绩效目标,定性目标加以详细文字解释,定量目标细化以切实执行,结合投入产出、社会效益等多因素,提高绩效标准测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清晰反映财务预算的实现程度。大力倡导绩效管理,改善传统预算观念,首先应意识到绩效目标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奠定执行目标的基础,并实施惩罚、激励并行的双重措施,保障绩效目标管理的运行。

(三)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一方面,完善教学单位绩效评价。奖励性绩效的评价必须附有支撑性材料,如讲座费需要讲座通知或新闻稿,实践活动指导需要活动策划等,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赋予教学单位课时绩效自主权的同时,必须把控课时标准、权数等因素的合理性,统一课时权数分类等级,防止教学单位滥用绩效自主权。另一方面,优化职能部门绩效评价。以出勤率、工作量等指标,评价行政人员绩效等级,表现差则以适当罚款惩戒,评价高用奖金加以激励。同时,年终考核必须公正且科学,满意度评分的主观评价,加上预算执行度、论文发布量、比赛获奖数、学生就业率等客观指标,将更能有效评价预算绩效管理。

(四)实施有效监控机制

首先,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人事处统一绩效额度分配,审定奖励性绩效等具体方案;财务处监管绩效发放与规定是否相符,绩效是否存在超标之处,名目是否符合经费预算;科研处监控科研绩效的发放,核定启动绩效、中期绩效、结题绩效的满足条件及金额,而教务处则监控上报的课时量与实际是否相符。其次,加强部门沟通协调。人事处向教学单位、职能部门传达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人事处统一管理以及各部门自行管理的绩效;财务处与教学单位积极沟通,确定绩效上报的流程、时间及要求,保障绩效的按时发放。最后,实施预算执行监控,定期编制并上报绩效监控报告,一旦发现偏离绩效目标行为,需及时反馈并采取适当措施。

四、结语

随着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深入,绩效管理与收支管理同等重要,投入型预算向绩效型预算逐步转变,如何在财务预算中运用绩效管理,成为我国高校提升资源配置能力的关键。围绕绩效管理循环,做好基础保障工作,建立科学绩效目标,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实施有效监控机制,将是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举措。

猜你喜欢

财务处职能部门财务预算
大型公司财务预算与控制措施探讨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检察版(十)
加强中职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探讨
关于如何做好电力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
论高校财务处与报账主体的财务信息沟通
试论国有林场财务预算绩效管理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公立医院财务处量化考核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