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当代价值探析①

2019-07-13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志慧

中国商论 2019年20期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志慧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演进

人类历史是围绕劳动实践展开的,劳动贯穿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最早认识到价值起源于一般劳动的是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的劳动价值论萌芽思想散见于关于工资、地租问题的不同文章中,在《赋税论》第四章中配第将“采掘白银的人”和“种植谷物的人”的劳动相比较,得出尽管劳动的形式种类和“技术危险”不同,但只要生产两种物品耗费了等量的劳动时间,“它们在价值上就必定相等”。这就说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了价值,配第还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尝试对价值量、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概念作出界定,这些思想为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研究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亚当·斯密在继承配第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涵,他指出:“任何一种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生产物并且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自己的劳动生产物;二是必须用于交换。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阐明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并初步论证了价值规律,但他对商品价值构成分析指出除了要付劳动的工资以外,还要付资本与土地投入到生产该商品的利润和地租,即工资、利润、地租是自然价格的组成部分,这抹杀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掩盖了工人与资本家、地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观点成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不同于斯密向统治阶级妥协的立场,指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利润是劳动创造的产品的价值和劳动价值之间的差额,他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他简单地提出了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不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需要耗费的劳动时间,但并未深入讨论,他的劳动价值论是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范围内较为完整合理的学说。他的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地租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地租的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力决定;二是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但是他将必要劳动看作是最坏的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

马克思在继承批判前者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方法,以商品为出发点,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通过商品二因素推论出劳动的二重性,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劳动价值论,进而发现剩余价值规律,最终找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背后隐藏的剥削关系。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1 劳动二重性

劳动在《资本论》中被定义为:人与自然之间互相发生行为和人以自身活动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裁缝生产衣服和铁匠生产器具,这都是通过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当生产出的东西被作为商品出售时,必须以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作为衡量标准,此时物品是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所以劳动具有二重性,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构成。在政治经济学范畴中,作为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劳动分工的有用劳动,而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作为商品交换的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马克思由具体到抽象、先分析到综合的方法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经济关系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质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因此,形成价值实体的人类劳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具有历史性。

2.2 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生产一件东西,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马克思将这种物的有用性称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的成果,生产者生产出一件物品,无论自己使用还是出售给顾客,它都具有使用价值,一切非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都必须通过人类某种需要和专门的生产活动才能被创造出来,因此,使用价值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承担者和交换价值的载体,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当从不同的产品抽象出耗费的人类劳动,虽然劳动形式不同,但都是人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生产的产品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才能在市场上等价交换。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由抽象劳动创造。劳动的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并且后者是前者推导的逻辑起点。

2.3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高利润,就必须通过引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时,企业才会盈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通过劳动价值论中价值量的变动,马克思探索出了市场价值规律。由于商品价值和价值量存在,商品市场上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商品生产者就会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更多的盈利且避免在商品市场上被淘汰,所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被分配,这就是受价值规律的影响。商品的价值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转换为商品的价格,从短期和表面来看,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不一致,但其存在内部联系,市场价值调节供求关系,供求关系调节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进一步围绕商品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和价格内在本质的联系。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为批判武器,通过从商品这个微观元素出发,揭示商品内在矛盾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劳动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立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资本运行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自由自觉劳动的伟大构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劳动伦理思想,劳动伦理思想的建构逻辑和价值遵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滋养。

3.1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解剖,揭示了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以人民为中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确立了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根本立场。

3.2 坚持公平正义,让劳动者有更多获得感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发现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格即支付工资,但购买到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增值过程,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家与工人存在着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非正义不道德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劳动者获得感是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主体地位以及劳动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对实现劳动自由自觉的倡导和创新,人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价值体系中被遮蔽了,现代劳动以社会劳动取代雇佣劳动,力图将劳动从资本主义生产增值过程中解放出来,还原劳动创造价值和尊重劳动主体的科学发展,实现真正公平正义、让劳动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劳动伦理价值。

3.3 回归劳动价值,倡导工匠精神

劳动蕴涵两方面的含义,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指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劳动从经济学上主要指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新时代背景下提倡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它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和劳动层面的实践旨趣,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为起点,创造出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以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为奋斗目标,回归劳动价值,实现外在劳动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在实现自我价值和他人良性互动中推动社会发展。

3.4 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解放

异化是指人与自身创造出来的东西存在的对立状态,劳动作为一种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成为异己力量反过来支配奴役人,具体表现为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自身的处境就越贫困,劳动者生产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马克思从异化劳动揭示了工人被剥夺劳动产品、劳动自由和人的类本质,甚至引起整个社会各领域的异化,从而论证通过共产主义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扬弃异化劳动,从而使劳动成为凸显人的本质的自由活动,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解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者立场,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生产力以及创新完善劳动思想,为实现劳动解放进而达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积累条件。

猜你喜欢

马克思劳动价值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热爱劳动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