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人类本能的直觉洞察与准确把握
——从弗洛伊德本能学说透析《孙子兵法》

2019-07-13郑君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名作欣赏 2019年36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弗洛伊德本能

⊙郑君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孙子兵法》是2500多年前我国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的不朽著作。一经面世,便闪耀着天才的光芒,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理论杰出的代表作。《孙子兵法》为什么具有这么恒久的生命力?中国古代军事理论著作汗牛充栋,为何《孙子兵法》一枝独秀?这部六千多字的小书,为何能穿越时空,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原因很难一下子说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孙子兵法》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也很好回答了军事理论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给后来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和实践指导,它就像艺术作品一样,具有反复阐释的可能性。

《孙子兵法》提出了军事斗争的本质、军事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军队管理、军事地理、军事心理等军事理论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并以天才的智慧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些基本问题,有些理论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对个人而言,战争涉及的基本问题是生与死,在战争中,人求生的欲望与求死的决心都达到极致,也极矛盾极奇妙地统一在一起。因此,运用弗洛伊德“生本能”与“死本能”理论学说来对《孙子兵法》进行透析,是十分恰当的。对人类本能的直觉洞察和自觉运用(《孙子兵法·九地篇》:“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使得《孙子兵法》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深刻的军事理论见解。本文就试图用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对《孙子兵法》进行解析,揭示其军事理论深刻的心理学内涵。

一、弗洛伊德本能学说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关于本能的学说是建立在其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的。作为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心理学派之一,精神分析学派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同传统心理学派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学说是在治疗精神病和神经病基础上过程中建立以来的以人的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派,其主要方法是自由联想、梦和对日常生活的分析。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及其生死存亡都决定于无意识的潜意识性欲冲动及其种种变相的活动”。潜意识是人的心理主要内容。也存在前意识,前意识比较容易被召唤到意识中来。

在此基础上,后来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新概念,这就是弗洛伊德新的人格结构学说。本我是人心理最底层最原始的心理能量,是“巨大的深渊”“一口充满沸腾刺激的大锅”,它是邪恶的和不道德的,一味追求自身的满足。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弗洛伊德把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喻成骑手和马的关系,马具有力量,骑手则指明方向,不过弗洛伊德也认为有时候骑手也信马由缰。超我则高高居上,代表着社会道德,和本我处在直接冲突之中,对本我说不。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充满潜意识的本能力量。本能则分为两种:生本能和死本能。关于两种本能,弗洛伊德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本能是生物自我保存和种族自我保存的冲动,包括饥饿、性欲等。在生本能中,性爱本能是最强烈的。死本能,弗洛伊德在《为什么有战争》一文中说:“这种本能在每一种生物体中都起作用,并力求使得生物体走向毁灭,使得生命退回到无机物的原始状态,应该非常严肃地称之为死亡本能,而爱欲本能则代表着力图生存下去。”

第二,本能的对象具有偶然性,它不具有唯一性,但具有替代性。它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某些对象,也可以是主体自己的身体部位。死本能“在某些特定器官的帮助下,当死本能向外指向某些对象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毁灭本能。可以说,有机体是通过毁灭外部机体而保存自己生命的”。

第三,关于二者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冲动本身一定是爱欲和毁灭性的混合”。“为了使某些活动成为可能,一般来说,必须把这些混合的动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我们理解战争中求生的欲望与求死的决心是如何很好地结合在人的心理中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是死本能占据着主要地位,有时候则是生本能。

二、从弗洛伊德本能学说透析《孙子兵法》

孙武通过对人类本能的直觉洞察与准确把握,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心理学内涵的战争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首先,孙子从自我保存的本能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对战争极为慎重、理性及理想的战略。关于《孙子兵法》思想里的理性态度,哲学家李泽厚在其名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已经明确指出:“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把这种高度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发挥到充分的程度。”战争带有极大的毁灭性,它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种族的求生本能,因此必须以一种极度慎重、极度理性的态度对待。提出军事策略的时候,也是一种极度保存自己实力和消耗敌人的现实态度。

《孙子兵法》开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其背后的心理就是建立在保全国家、民族、人民的基础上。这就很好理解孙子提出的全胜观:“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具有理想色彩的兵学思想,正是建立在完全保存自己的心理基础上。正是由于其理想色彩浓厚,所以黄朴民教授专门撰文强调这个思想在孙子思想体系中从来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实事求是的。但孙子之所以强调“全”,因为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伤亡,“破”,就意味着有伤亡。

更进一步,战争中生本能与死本能是辩证存在的,保存自己就意味着消灭敌人,如上文提到的“有机体是通过毁灭外部机体而保存自己生命的”。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所谓谋攻,即是“兵不顿而利可全”(《谋攻篇》)。孙子强调“众寡只用”,“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谋攻篇》)。又强调“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形篇》),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对敌,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从来不赞同硬打硬拼。慎重、理性的态度渗透在《孙子兵法》全篇,不仅体现在战略上,也体现在具体战术上。如果从人自我保存的本能角度来审视,这种慎重、这种理性就理所当然了。

其次,孙子对将领心理素质的要求,体现了对“生本能”“死本能”及其关系的直觉准确的把握。将,是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孙子五事之一“道天地将法”五事中最具主观性的因素。因此,将军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战争的结果。生本能是一种自我保存的本能,死亡本能则是毁灭性的本能。这两种本能不是截然分开的,必须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1923年,弗洛伊德指出,当死本能在冲突中占据主导的时候,毁灭成分就出现在心理成活中,正如受虐狂和施虐狂之中所见;相反,当生本能占据主导时,毁灭成分就部分被抵消,而攻击性便服务于生命和自我。”因此,对于将领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生本能去约束死本能,使死本能服务于生本能;但又不能完全压制死本能,失去战斗的勇气。“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掳也。”(《九变篇》)一味拼死,容易被杀;贪生怕死,又容易临阵退缩,成为俘虏。从性格上,孙子总在求一种平衡,要求将领一方面要勇敢果断;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冲动,避免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勇”是五个要素之一。孙子总在强调,由于将领抑制不住自己的毁灭性本能而错误决策的严重后果。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谋攻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九变篇》)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愤怒,容易激发自己毁灭性本能,从而忽视客观条件,从而带来严重后果。

第三,在具体的战斗中,孙子兵法设法激发己方士兵的死本能,同时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在一般状态中,求生的意志是处于主要地位的,生本能是压倒死本能的。但是,如果一味贪生怕死,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更容易被敌人消灭。孙子兵法提出了种种激发人死亡本能的方法。“杀敌者,怒也!”(《作战篇》)

一是用代表着道德的超我对本我下命令,命令其不怕死亡。这在孙子兵法中就是“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计篇》)“修道而保法。”但士兵知道自己的牺牲是为了保全群体、国家或民族时候,就会战胜对死亡的恐惧而无所畏惧。还有将军的“仁”,其实也是对士兵下死亡命令,这其实也是一个高于士兵个人人格的“超我”对士兵下无形的命令。

二是残酷地将士兵置之死地。这是最常见的激发死亡本能的方法。“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又“死地吾将示之不活”(《九地篇》)。置之死地,是将人的死亡本能转向对手,激发毁灭外在对象的本能欲望。

三是所谓“用众之法”。“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军争篇》)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名著《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心理具有无意识、非理性、道德感弱、个人智力下降、容易受到暗示、易传染及形象思维等特点,“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这是一种与他天性极为对立的倾向。如果不是群体的一员,他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勇,怯”,生本能和死本能在群体心理中获得了一个平衡。将军主要工作是以“勇者”去感染“怯者”,因为在群体心理中,个人基本丧失思考的能力、理性的能力,将军主要是懂得群体心理的这种特点,及时进行干预,也就是孙子所说的“人情之理”。

四是及时进行奖赏,对生本能进行满足。“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作战篇》)无论是钱财还是马车,只要是财产,都意味着对求生本能的满足。我们也常常在一些影视作品或武侠小说中看到,在食色方面对将士或刺客进行奖赏或满足。

第四,对自己,孙武强调“示之不活”,对敌人,孙武却强调要消解敌人的抵抗意志,不能逼人太甚,瓦解敌人的士气。如“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军争篇》)。“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就是给敌人求生的欲望与希望,避免激发其拼死的决心。第二个方法就是在敌人死本能最弱化的时候发动进攻。“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军争篇》)历史上有名的曹刿论战就是这样。第三就是优待俘虏。“卒善而养之”(《作战篇》),瓦解敌人士气。这个方法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三、结语

2500多年的春秋时期,长期的繁复的剧烈的残酷的战争催生了不朽军事名著《孙子兵法》,孙武以其对人类本能直觉的、准确的把握,在战略上、战术上都提出了具有深刻心理学内涵的真知灼见,这也许是孙子兵法至今仍具有价值和魅力的原因之一。在高科技战争条件下的今天,武器杀伤力越来越大,战争更加残酷和惨烈,生与死是战争的一个永恒话题。因此,从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本能学说对孙子兵法进行阐释,对我们自觉地主动地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①李汉松:《心理学的故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50页。

②③④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五卷》,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第306页,第305页。

⑤严晓星选编:《孙子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⑥〔瑞士〕让-米歇尔·奎诺多:《读懂弗洛伊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340页。

⑦〔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弗洛伊德本能
阅读理解专练(三)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用道
逆本能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吉米问答秀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孙子兵法与商业战争
漫画
《孙子兵法》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