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2019-07-12林莎璐
林莎璐
目前内部审计的范围不断延伸,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建设工程预结算审计等经济事项,转向了监督评价、风险管理、咨询服务等职能,是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整合。在此情况下,公立医院内审部门不能局限于固定模式,应积极转型,助力医院提升管理水平。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是指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依法对本单位及所属部门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客观地检查、监督、评价与咨询服务的活动,旨在为医院改革与发展、加强经济管理、改善运营和增加价值,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一项内部监督活动,有助于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医院健康发展。
公立医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医院日常财务活动起到约束作用,同时检验了医院管理制度的合理性。通过对重要影响事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评价与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医院良性运行。另外,开展业务收入增长点执行情况审计调研,分析比对新增医疗设备投入产出率,增强医疗设备预算编制、论证等流程的合理性,从而有效提升医院经济效益。
在医疗改革新政下,药品零加成、“医联体”、“医共体”、分级诊疗、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等举措,使公立医院运营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政策风险与经营风险并存。内部审计需利用专业能力与技术或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开展绩效审计和加强咨询服务,助力医院日常运营和内部控制机制等的建立和完善,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障医院的可持续运营。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定位不明、权责不清。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未形成成熟的体系。由于定位不明,医院领导层往往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了解,心存顾虑,对内审工作支持不够。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往往依赖于上级布置的任务,内部审计的作用无法充分、有效地发挥。同时,职能部门不理解内审工作,觉得审计人员总是“找茬”、“挑毛病”,认为内部审计增加工作负担,不愿意配合。根据2018 年3 月1 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应当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事实上,大部分公立医院内审工作并不直接由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而是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由副职领导分管,没有被赋予足够的权限,甚至出现重要事项被边缘化,无法切实履行监督职能。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弱。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医院的下属职能部门,在监督医院内部运行的同时,同时也受医院的管理,内审部门的行动受到医院领导层的制约,无法进行独立的审计工作。很多公立医院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常常是内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办公,由医院纪委书记分管,或是其他行政人员兼职从事内审工作,由所在部门或总会计师领导,独立性较差。
(三)内部审计方式落后、工作形式单一。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开展的是财务收支审计、建设工程结算审计、经费专项审计、违规违纪问题督查等,在经济事项中起到事后监督、倒查追查的作用,但是忽略了事前管理、事中控制,打断了审计监督的连贯性,不利于把握经济事项全过程,无法及时发现风险事件并报告给医院领导层。目前,公立医院专职审计人员往往配备不足,内审人员配置与工作量之间的矛盾,内审工作效率与效果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公立医院已普遍使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没有跟上,降低了医院内审的工作效率和效能,无法满足医院风险管理的需要。
(四)内审人员配备难以达到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不单要具备财务素养,还要具有一定的技术专业背景。目前,部分医院忽视内部审计人员入门关,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医疗、法律及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重视继续教育,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导致被边缘化现象加剧。同时,专职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复合型高技术人才匮乏,效率低下,审计人员疲于完成常规工作,没有时间思考和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恶性循环,导致审计人员更加无法满足领导层的风险管理需求。
三、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结合医院特点,积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相关制度,明确内审机构的职责、人员配备、领导机制等事项。内审机构应当由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与医院其他部门、机构保持相对独立,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审计结果及审计整改情况应及时报告医院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审计报告经医院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在适当范围内通报。为了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参考总会计师制度,探索总审计师制度或审计委派制度。
(二)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内审评价体系。公立医院应建立健全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考评、监督、奖惩机制。医院内部审计应积极从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变为为领导层提供建议参考的管理审计,从查错防弊的目标转向监督评价、风险管理、咨询服务等职能,应重点关注医疗收费、药品、设备、耗材以及物资采购、固定资产管理、基建工程、三公经费、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会经费管理等易产生腐败的关键环节,以问题为抓手,进行深入排查,延伸检查范围,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细化防控措施,为医院管理提供依据,保证医院的良性运营。
(三)大力加强内审人员队伍建设和审计信息化建设。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有审计、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并实行岗位资格准入和定期接受后续教育制度,医院支持和保证内部审计开展工作和职业培训所必需的经费,并列入单位年度经费预算,以保障审计人员适应知识更新、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公立医院应积极运用并维护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数据,特别是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经济业务,从源头抓好风险管理工作。积极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为医院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人员和技术支持,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内审人员的大局意识与服务意识。内审工作的顺利展开,离不开领导层的支持和理解,也离不开医院其他部门的紧密配合。内审人员应积极主动宣传内部审计相关规定,主动作为,着眼全局,利用审计优势为医院提供增值服务。进行审计工作时,内审人员应尽量避免“鸡蛋里挑骨头”的行为,过去检查发现且已经整改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但对整改不及时、不到位问题应提出处理意见并追踪落实。内审人员应该虚心向业务部门请教专业知识,形成伙伴关系,主动深入地了解医院运营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与参考,帮助业务部门提高收益、增长绩效,努力取得业务部门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反过来更好地开展工作,持续为医院带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