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之战略转型
2019-07-12马超
马 超
近年来,国际竞争格局分工重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震动频繁。全球性贸易摩擦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了资本市场的跨境流动和实体经济的生态重塑。国内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市场环境愈发复杂。作为亲周期的行业,商业银行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传统业务空间不断萎缩,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资产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逐层深化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及金融习惯产生了巨大影响,对银行服务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力,传统商业银行能否借助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生态实现战略转型,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顺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趋势,又极大的考验了银行自身战略转型的深度和广度。
政策层面各项改革持续深化、金融监管力度逐层加强,随着资本管理办法和新资本协议巴塞尔三的实施推进,银监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标准日益提高。一方面,表外资产回表和社会融资的贷款化,需要银行重新计提资本占用;另一方面,过去同业科目及通道间放贷减少资本占用的惯用方式已被明令禁止,各家银行的资本金补提压力增大。资本金约束已成为银行信贷规模扩充的主要瓶颈。一系列调结构、去杠杆、防风险措施并举,对银行业务的合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互金行业风险整治、现金贷整顿、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政策、规范陆续出台,针对银行业新产品、新业务的监管态度及要求也日益趋紧。
互联网金融巨头及非银金融机构跨界经营使得市场竞争显著加剧,新的金融模式和金融业态不断催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和应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大数据应用、互联网运营、金融科技协同、云平台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已成为新时代金融创新和转型的强大引擎。便捷化、定制化、场景化的全渠道产品和服务,不光改变了大众的消费方式和行为理念,也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存贷汇为主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实现方式。
伴随着金融资产收益率下降、负债成本节节攀升,传统信贷结构及客群定位的利差空间日益缩减。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百度金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巨头,掌握海量的消费及金融流量入口,借助金融科技全牌照的战略布局,更大的提升了客户使用体验并满足客户对定价的要求。互金巨头们对生活场景的广泛渗透、对区域服务的降维打击,倒逼银行不得不加速调整风险偏好,模糊服务边界,并持续面临着区域内客户、资金、数据流失的挑战。
参照金融巨头的全牌照战略,当前热门的理财子公司以及直销银行等专营牌照令市场垂涎,金融机构有望通过成立自负盈亏的独立化法人机构,从母行剥离出来实现风险隔离,有助于通过互联网灵活开放的公司文化,打造社会化的薪酬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与此同时,更能规避原有母行内部有限的资源、统一的监管指标及传统决策流程等限制,在客群分层、产品差异方面形成良好的补充。然而对于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而言,理财子公司牌照的申请门槛较高,开办成本及耗时较多,核心投研团队组建及管理难度不言而喻;直销银行法人化牌照虽有百信银行作为先例,但是监管审批程序的非公开化、审批条件及审核要件的不可得性,使得绝大多数银行无法按部就班的组织资源评估筹划。在目前不明朗的形势下,该类牌照资源布局显得过于虚无飘渺。
部分沿海地区及地方经济较为繁荣的农村商业银行,已敏感的捕捉到了金融科技的变革趋势,但是在现有可调剂资源的前提下更倾向于中间策略,即向前“迈半步”的方式,通过内设金融科技等专营事业部,利用事业部制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引进职业经理人才,一定程度上为加快金融业务创新,促进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客户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创造了良性的组织条件。
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网点遍布市区及乡镇,相较于国有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当地具有更好的“草根客群”基础。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融资消费理念日益普及,如能通过与当地农经院校、农业化合作社等机构进行产、学、研等积极合作,借助线上科技手段及数字金融技术与线下本地服务能力和本地需求做好有效的结合,对触达三农客群、重塑农村金融、提升乡镇金融服务模式具备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然而相对于传统金融来讲,互联网金融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业务场景等均与传统业务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科技能力薄弱,金融科技人才不足,科技资源相对紧张,多能级专业化系统自建能力欠缺,多数都集中依赖于当地省联社的公共科技资源支持,难以满足个性化、敏捷化的迭代需求。与此同时,在数据经营、流量管理、行为分析、行业维度更新、大数据建模、系统软件应用和业务支持体系上的能力较为欠缺,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大数据风控人才亟待扩充。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驱动力。大量农村商业银行在一五年前后都纷纷以研发中心、代表处、办事处等名义前往北京、上海等金融资源集中的大城市设点,借助这些区域聚集信息、科技、市场资源的优势广泛吸纳人才。然而2018 年末,银保监发〔2018〕71 号《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非持牌机构的指导意见》中,对“在异地设立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面向公众或交易对手开展经营活动”的异地经营机构明确了回迁整改要求。根据市场调研得知,绝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机构已加紧落实了异地机构的回迁工作,但是地方法人经营区划的专业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异地招聘、培养的优秀骨干又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离职或暂时过渡后再行离职的负面处境。原有人才支撑效能下降,业务平稳衔接、团队稳定性压力激增,需要花大力气稳定人员队伍,并加速推进人才后备和人员梯队建设步伐,努力推进业务和人员的平稳过渡。
与此同时,银保监办发〔2019〕5 号《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中,要求“准确把握自身在银行体系中的差异化定位,确立与所在地域经济总量和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和经营重点,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应专注服务本地,下沉服务重心,当年新增可贷资金应主要用于当地”。又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的本地化展业范围。因此,地方农村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区域内的数据价值体量、精准耕植能力以及人员体系支撑,将对科技投入的成本效益和风险承载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
从政策认知、价值理念、战略信心,到组织架构、考评机制、资源供给,再到商业逻辑、传导路径、配套设施的支撑、协同,地方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转型的道路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抉择,而是多重利益相关者们的冲突取舍,是复杂多元方程的辩证求解,这当中必定充斥着阵痛与迷茫。然而究竟是大刀阔斧形而上的画饼充饥、忙投急趁?亦或是抱残守缺、随波逐流、踌躇不前?真正考验的是管理层的战略自制能力和银行自身的供给侧改革能力。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有利条件精进不休,抓紧落实传统经验与现代服务的有机融合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