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难点与突围之道
2019-07-11杨元福
杨元福
摘 要:主要以小學数学应用题教学难点与突围之道为重点,以当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难点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主要方法为主要依据,从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结合生活进行应用题教学、多样式教学形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运作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审题习惯;多样式
数学应用题的设计充满趣味,能够无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不过现在数学应用题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无法下手,主要原因是学生思维能力不足,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不够紧密,学生无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一味地运用固有的形式解决数学问题,思维得不到提升,使得应用题训练对学生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和价值。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难点
现在应用题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针对题型进行反复练习和训练,教师一味地针对同一类型应用题进行讲解,缺少对应用题的创新,解决方法局限在一种单一形式中,无法全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地进行导致学生对数学应用题教学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教师对数学应用题不够重视,缺少对其价值和意义的分析,讲授形式依旧停留在传统形式上,运用固定的解决方式进行,缺少创新和思维发散引入,并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对数学应用题知识进行分析。在实际数学应用题讲解过程中,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忽略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的训练和培养,使得数学应用题教学过于模式化,所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如出一辙。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述的方法,缺少自身思维能力的加入和创新意识的引入,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阻碍作用[1]。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主要方法
1.培养学生审题习惯
小学数学应用题都是一些数字和文字的结合,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学生能够解决应用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正确理解题意。所以,在实际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题习惯。在实际讲解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应用题具体内容,知道题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掌握已知条件,理清已知未知条件的关系,进而再利用图形等进行解决,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余数的除法”时,有一道习题内容为图书馆有26本书,有四个小朋友进行平均分,问:够分吗?还剩几本书?本道题解决的关键就是图书馆的书是否够分问题,涉及平均分问题,学生应该明白解决平均分问题要使用除法,所以学生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找准解题的关键再进行计算和处理。在应用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2.结合生活进行应用题教学
在实际应用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避免因为纯文字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将图形、表格、漫画等内容应用到解决问题中,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面积”应用题时,教师要将操场面积、书桌、家庭、剧院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欲望。而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图画设计,通过图画和文字的结合,将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引入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将无趣的数学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的课堂,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2]。通过生活化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产生好感和乐趣,更愿意加入教学活动中,能够自主吸收和掌握解决的方法,并愿意对数学教学进行创新,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多样式教学形式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可以通过应用题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三角形”应用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图形王国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积极解决数学三角形图形的问题,通过真实的场景开展学生的思维,对数学应用题进行解决和处理。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方形园林建设的面积图形,通过阴影的填充直观展示出所求的面积,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数学面积问题。
总而言之,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很多难点,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生活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丰富应用题教学方法,使得数学教学更有效果,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意思之后再解决,以此不断提升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纪亚明.三步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难点[J].小学生(下旬刊),2017(2).
[2]王全寿.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 2015(34):91.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