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自主·探究
2016-12-01李益萍
李益萍
摘 要: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学习中多一些等待、多一些自主、多一些探究,孩子们或许能得到更多的“渔”,“得法于自主,得益于探究”。注重“由扶到放”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应用题设计,或许能打造精彩、丰盈和坚实的数学应用题学习新时空。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学习能力
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如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互为印证,发生深刻共鸣,需要教师多一些等待,多一些自主,多一些举一反三,方能在数学王国中收获到沉甸甸的果实。
一、多一些等待,让孩子们亲历过程
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教育应该是等待的艺术。就小学应用题学习而言,如果还没有让孩子们明白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就快速地给学生列出算式,只能挤压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消解孩子们的“思维张力”。所以,优秀的教师都善于等待,善于在“疑难处”、“拐弯处”驻足等待。
比如教学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不能直接给学生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直接给予学生这样两条“结语”,其结果必然是死记硬背、机械套用。在具体练习中碰到一些稍有变化的练习题,必然手足无措,不知道该用“乘法”,还是该用“除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等一等,先通过看与此相关的图形和做大量口算题做准备,然后引领孩子们弄明白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比较,有什么扩展,即一个数乘以分数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因此,解答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重要的是将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除法的关系等知识学好。如果教师急于让孩子们先列出含有未知数的乘法式子,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是很难讲清楚的。
小学应用题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当直奔“列式”而忽视思维过程。上例中让学生用“图形、表格”等反映数量关系,有助于提高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1]。而这需要教师等一等,等待着孩子们通过充足准备列出算式的那一刻,而那一刻就是“惊喜”的一刻。
二、多一些自主,让孩子们深化提升
小学应用题学习应该以生为本,注重孩子们自主的小小发现,让自主自悟的“涓涓细流”流淌在课内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矫正、自能发展,必将发现另一重鲜活的乾坤,必将在数学天空中发现更多璀璨的光芒。
且看以下例题:
光明文具厂计划做510个铅笔盒,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60个。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分析这道题里数量间的关系,可以有两个不同过程。一个过程是从应用题问题开始,逐步分析到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即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个,必须知道剩下多少个和要做的天数;剩下的要3天做完,要做的天数是已知的,剩下的个数不知道,要求剩下的个数,必须知道计划做多少个和已经做了多少个;计划做多少个是已知的,已经做了多少个不知道,要求已经做了多少个,必须知道做了多少天和平均每天做多少个,这两个数量都是已知的,因而可以求出来。
另一个过程是从应用题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找出新的已知数和最后要解答的问题,即计划做510个文具盒;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60个,可以求出已经做了多少个;计划做的个数是已知的,又可以求出已经做了多少个,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个;剩下多少个求出了,又知道剩下的要3天做完,就可以求出最后的解答——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以上两个分析过程是直接告诉学生呢?还是让孩子们自主自悟呢?显然,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如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领悟出:“要想求出什么,必须知道什么?”实践证明,自主自悟比教师单项灌注更有效果,给学生放权比教师霸权更有效果,多元互动比机械灌输更有效果。
三、多一些探究,让孩子们举一反三
小学应用题学习绝不能“单打独斗”,不能满足在一道题的成功解答中。好的数学学习应当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2],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在应用题的学习中得心应手。
比如试一试:某人请客,已经来了12人,却说:“该来的怎么都不来呢?”还有几个客人没来,他等得很焦急,随口一说,马上有三分之二的人借故走了;他不好意思地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呢?”马上又有原来四分之一的客人走了;此人着急了,说:“我说的不是你们那!”又有原来十二分之一的客人走了。问:此人请客,最后剩下几人?
变式练习:一个人请客,已经来12人了,还有几个人没来,他等得很焦急,就说:“该来的怎么都没来呢?”客人一听,马上有三分之二的人走了;他不好意思地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中马上又有四分之一走了;此人着急了,说:“我说的不是你们!”剩下的客人中又有三分之二走了。问:此人请客,最后剩下几人?
这样的设计有一些幽默,有极大的弹性和生成性。尽管数学是讲究严谨的学科,但可以充满孩子们的“音、色、味”,变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如此,教师和学生才有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正所谓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气氛相当活跃;孩子们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嘴常开,正如课末一个学生所说:“我知道了通过原题到变式练习,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我想,这样的课堂已经达到预期目的,已经点燃学生创造的激情,已经做到心脑的自我唤醒和扩展。
说到底,小学应用题教学一定要在充分自主和探究过程中打开孩子们的心、思维和情感。当然,这一切,在于教师善于等待,舍得放弃,引领孩子们充分探究。引领孩子们在数学密林深处,或充分经历思维的过程,或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或多重扩展应用题的边界,这才是数学的魅力,才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学习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