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探讨

2019-07-11姜福全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原发性出血量下肢

姜福全

(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人民医院普外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致病原因表现为:(1)久坐不动;(2)长期站立;(3)遗传;(4)静脉壁弹性较差。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下肢活动量,需要及时治疗。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左下肢发病率显著高于右下肢[1]。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其一,下肢沉重感;其二,踝部肿胀;其三,下肢静脉扩张等,现以2017年3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2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实验组(46例,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对照组(46例,应用常规手术)。纳入标准:(1)均确诊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者;(2)均在知情下参与该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者;(2)中途退出该次研究者。实验组中有30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 (55.55±6.12)岁,平均病程时间为(6.31±4.22)年;疾病位置:28例左下肢、10例右下肢、8例双下肢。对照组中有31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55.63±6.07)岁,平均病程时间为(6.29±4.37)年;疾病位置:30例左下肢、9例右下肢、7例双下肢。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手术。让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处于站立状态之下,使用彩色记号笔描绘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曲张静脉纹路,再沿着腹股沟选择长度为50~60 mm左右的切口;充分显露大隐静脉,再进行切断结扎处理,把一次性的大隐静脉剥脱器插入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大隐静脉中,再予以伤口缝合包扎。

实验组应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实验组实施手术时选择的切口位置与对照组一致,离断大隐静脉之前使用碘伏加以消毒处理,再抬高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患肢便于血液回流;再使用止血钳夹住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大隐静脉主干,切断静脉,再在距离股静脉50 mm处加以结扎,再在内踝处插入大隐静脉剥脱器,匀速抽剥主干;使用弹力绷带包扎,叮嘱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次日进行适当下床活动,再提供相关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血液循环达到正常水平之内为显效、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血液循环达到正常水平之内为有效、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消失且血液循环未达到正常水平之内为无效)、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 表示,两组间的构成比较用χ2检验,以均数(±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n(%)]

2.2 两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比较

实验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比较(±s)

表2 两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比较(±s)

组别 平均手术时间(min)平均住院时间(d)平均术中出血量(mL)实验组(n=46)对照组(n=46)t值P值50.32±6.05 66.11±7.58 2.554 14<0.05 6.10±0.74 7.72±0.99 8.124 51<0.05 26.05±1.12 127.78±8.41 15.369 21<0.05

3 讨论

据相关资料显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生有先天因素(浅静脉压力升高或静脉瓣膜缺陷等)和后天因素(习惯性便秘或慢性咳嗽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两种[2]。由于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静脉瓣膜处的压力过大,所以使得静脉瓣膜过于松弛,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会使得患者足部的营养缺失,脚踝关节肿胀,严重者出现皮下组织溃疡情况[3]。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方法比较多,例如:(1)穿医用弹力袜;(2)注射硬化剂;(3)进行手术治疗;(4)改变工作方式;(5)改变长久站立习惯;(6)注射静脉活性药物等。一般而言,上述方法除手术治疗能够根除外,其他方法均为治标不治本。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根据大隐静脉的解剖特点以及患者的病理发生机制来加以针对性治疗,所取切口较小,手术过程中能够扩大医生视野,继而缩短医生寻找腹壁浅静脉时间[4]。除此之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能够完整保留浅静脉,有助于血液回流,瘢痕组织不够显著,继而充分满足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美观需求,降低复发概率,减少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就诊次数。该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相比起常规手术具有更大优势。常规手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会给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带来较大手术创伤,除此之外,由于手术时间较长,所以会延长恢复时间,不利于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早日恢复健康[5]。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在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时需注意以下相关事项:其一,清楚大隐静脉的具体解剖位置;其二,对于过重患者,需在内踝位置处分离大隐静脉,在切断结扎后向近端处插入大隐静脉剥离器,再从腹股沟处寻找大隐静脉主干;其三,切忌不要轻易切开大隐静脉与股静脉处的筋膜,一旦受损需进行针对性的筋膜修补手术;其四,静脉曲张过于严重时无法顺利插入剥离器,可先在皮下作小切口来切除静脉曲张团,再分离出大隐静脉主干。手术结束后,需将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整个下肢使用弹力绷带加以包扎处理,再抬高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患肢,适当做些促进小腿静脉回流的运动[6]。对出现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并发症的患者,由于其大部分发生在足踝处,因此医护工作人员可以叮嘱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适当抬高患肢以及做好止血包扎工作,对于未见明显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可为其进行缝扎止血处理,再进行根治性手术[7-8]。

综上所述,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手术治疗,具有临床治疗效果佳、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

猜你喜欢

原发性出血量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