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下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问题
2019-07-10杨梅
杨梅
【摘要】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升华,是精神财富。音乐教育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时间、地点以及文化等。我国在21世纪之后音乐教育理念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本文主要对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音乐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向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育观念;新时代;三个转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音乐是没有限制的,跨越了语言、种族以及文化等障碍,被众多人所推崇。音乐在发展以及传播的过程中能带给人类不同的感受,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音乐教育,并且在不断完善发展,课程设置也逐渐变得专业化,教育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另外,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加深,西方音乐文化流入我国,两者之间相互碰撞,互相融合,让我国的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根本的转变。
一、世界观的改变
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国外以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合,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音乐多元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平等的音乐价值观,是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础上,但是不盲目追求另一种文化的行为准则。当然,文化仅仅是音乐所阐述的一个方面,音乐学这一学科的世界观是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前提下对多种文化进行借鉴吸收,以此加强自身对音乐的见解。音乐多元文化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包含众多文化,认同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音乐文化,而这一观点也形成了人类音乐的根基,实质上音乐文化是互通的。
当音乐教育受到世界多元文化影响之后,音乐教育逐渐改变了自身的教学风格以及教学模式,同时,对于音乐文化的审美观点以及审美态度也产生了根本的转变。因此,当代教师在对音乐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可以学到什么,应当学到什么,还应当注意如何学习,以什么态度、什么状态去学习。
当新世纪到来之后,对于音乐的认知上,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传统的音乐认知方式已经逐渐不适用于目前社会。在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当中,音乐属于一类科学,是在音色、曲式、节奏等方面组合之后所产生的一类学科。现代从事音乐行业的人员则对于这类观点有不同的认知,认为音乐教育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音乐的本质以及其原理和逻辑原则,更加侧重其中所内在文化意义。也就是说,现代音乐人将音乐看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西方相关业内学者将音乐体系看成一种抽象,高度客观化,由声学所演变的一种抽象音乐作品实体。不管是初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如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音乐成为了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学生经历了一系列音乐专业的训练之后,对于音乐,失去了最初的初衷,执念也不见了,音乐素养虽然扎根在心中,但是对于人文精神没有什么重大改变。不管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著名的九大音院,在音乐专业上,所设置的课程基本相同,而这点也展示出我国属于严肃型音乐教育理念。我国的音乐学专业对于音乐的研究是在音色、节奏等方面进行的,同时也关注民风民俗、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另外,对于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音乐意义也十分在意。因此,我国的音乐学对于音乐所阐述的看法是音乐之所以称之为音乐,是因为其本身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升华所产生的,音乐只有在生活中才具有意义。
二、主体模式的改变
主体模式上的转变主要是音乐文化理念上的转变,也就是如今的音乐理念从原来的审美为主体转为了以文化交流融合理解为主体。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当中,充斥了审美哲学,因此,这种音乐教育方式是以审美哲学为主题。这种理念所倡导的是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听”为主要原则,当了解其他国家以及民族文化时应当对其进行分析,做好记录,分析音乐结构以及音乐文化。
现代音乐教育摒弃了传统模式中所提倡的审美哲学观点,所强调的更多是对不同国家以及地区的音乐进行深入理解,了解其内在文化,而这点也突出了音乐无国界,音乐平等的概念,同时也认可新产生的音乐文化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公平、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同时,这一教育原则在国际音乐文化教育中也被学者所认同。
各国的音乐文化均有可取之处,只有将不同的音乐文化理解,同时理性交往,才能让文化之间相互融合。西方音乐文化虽然先进,但是我国在五千年的传承过程中音乐文化也历史悠久,毋庸置疑,因此,音乐文化理论不应当崇洋媚外。在对西方国家音乐文化理解的过程中加强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在其中找出融合点,以平常心对待各民族、各国家的音乐文化,才能让我国的音乐文化不断丰富,保证其本质上的统一。
音乐教育是理性教育,对所研究的音乐资料进行分析,大到可以维护世界和平,小到可以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量。音乐教育是将音乐与生活之间联系,以一种理性思维来面对生活。但是,如果不能求同存异,则会让音乐世界的文化缺乏自主性。
三、音乐教育的轉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也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是由现代知识型转为后现代知识型。这一点是在人们发现现代音乐教育知识型在结构上、内容上存在弊端。而我国对于西方音乐也极为尊崇,但是,对于其他音乐却是不屑一顾,这种现象在我国业内十分普遍,不仅是“非学院派”,“学院派”中也有众多人对此保留看法。但是这种理念的存在与目前所提倡的多元化理念是有一定差异的。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以及人们精神层次均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但对于文化却一味地只欣赏某一种、某一类文化,这种方式不仅不会促进音乐文化,反而会让音乐文化长期处于一个水平,停滞不前。在日常的教学以及课程设置方面应当积极改正。除此之外,就是音乐教育本身的改变。音乐教育目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音乐技术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最根本的还是现代音乐教育中所具有的工具性,让其变得更加世俗化,最终丢失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另外,后现代音乐知识型转型的课程体系改革让民间音乐、传统音乐等重新焕发活力。后现代音乐知识型所提倡的是音乐的平等性,不把某一种音乐体系看成唯一,多种音乐类型共同发展,强调音乐的多元性。同时,逐渐开放本土音乐课程,现今,笔者正处于后现代音乐时代,在这一时代,地方音乐以及本土音乐等均受到平等对待,以世界的角度来看,本土音乐课程学习能完善人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知,完善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有利于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多样性。
四、结束语
音乐的存在是因为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去娱乐以及抒发情感,由此,音乐才得以在世界的舞台中壮大,而时代的变化会导致音乐形式、教育理念以及发展形势改变。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之下,音乐教育已经逐渐完善,不断发展。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如今的音乐形式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这一理念与多元化理念吻合。目前,国内众多学者阐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让民族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互相碰撞,互相交融,最终才能将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理论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宋亭霖.音乐人类学视野下对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11).
[2]杨超群.辗转不寐 思深忧远——议当下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三个境况[J].北方音乐,2014(8):227-228.
[3]孙晓婕.第五届卡巴列夫斯基21世纪音乐教师国际比赛有感[J].艺术教育,2011(7):163-164.
[4]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2009(1):7,129-138.
[5]杨秋仪.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思考——兼与吴斌、郭声健二老师笔谈[J].人民音乐,2003(7):36-38.
[6]林红,管建华.埃里奥特音乐教育思想后现代转向的文化分析[J].中国音乐,2011(3):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