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学中对于审美意识的培养
2019-07-10李舒幸
李舒幸
【摘要】基于我国新课改的要求,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加入了声乐审美的要求。声乐审美对于提升我国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技巧、提高声乐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而能够发现美、再现美、创作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审美艺术培养在声乐教学的必要性,继而探讨了审美艺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声乐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基于我国新课改的要求,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加入了声乐审美的要求。就声乐而言,其本身就是一门与审美密切相关的艺术。在声乐实践者的艺术表达中,歌声和韵律通过歌者的身体各个部位有效配合,形成优美、动听,与当下大众审美一致的歌声。声乐审美对于提升我国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技巧、提高声乐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而能够发现美、再现美、创作美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不仅注重对学生声乐技巧的培养,还应培养学生更多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深刻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进行审美实践探索和尝试,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审美意识培养在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一)审美意识培养是声乐教学与审美之间的有效链接
艺术的核心内涵即是美,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就是为大众带来感观上的美的感受以及心灵的愉悦。人们在欣赏或是创作声乐作品时,都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需要具有能够感知作品情感的感悟能力。有的歌者尽管发声技术好,在演唱中也调动了自身全部的理解和感情,但其演唱作品却难以获得观众的有效共鸣,这是由于歌者自身审美能力有限,以片面的自我感觉完成了作品表达,与观众的心理预期产生了落差。由此可以说,歌者的审美能力决定了歌者演唱作品的情感表达高度和准确度,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学生要具有较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就需要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声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为目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科,对于人们感受美、创造美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传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声乐教学实践性强,具有独特的声音和韵律的特点,而声乐专业的学生通常在乐理知识以及声乐演唱实践中均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专门的审美意识培养,将审美教育融入声音教学的全过程,进而提升学生在鉴赏作品和演唱作品所需的审美能力。
(二)审美意识培养能有效提升声乐教学教学效果
声乐专业是一门需要大量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演练的专业门类,对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是课堂有限的理论学习以及声乐演练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没有给学生培养审美意识,学生就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对的,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茫然失措,缺乏对自己正确、综合、全面的评价,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对症下药,尽快提高,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有的声乐教学仅仅是传授声乐技巧和技术的“声乐课堂”,培养的学生音色洪亮,但其演唱却毫无美感可言,缺乏艺术表现魅力与情感张力。而在教学中侧重审美意识培养后的学生,即使音色并不突出,但仍能较为完整、流畅地演唱,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美感。
(三)审美意识的培养对于声乐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审美意识和审美意识培养的正确认知。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发声技巧和技术,形成了重技术而轻音乐的局面。而很多学生凭借自己不错的嗓音条件,一味地炫耀自己的音量、音域,却极少去考虑演唱方式是否与作品表达相匹配,是否能够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而非仅仅是炫技般的自我陶醉。尽管自古以来的音乐名家,无不是具有高超演唱技巧之辈,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技巧,也仅仅能够带给观众“发声机器”的感觉,而非艺术的美感和体验感。也有的学生尽管演唱水平较好,但是台风与个人形象较差,也未能达到较好的演唱效果,这也是审美意识不足的表现之一。只有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美,并习惯这种审美意识后,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声乐实践,进而自然、清晰地去表达美、展示美。
二、审美意识培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一)培养正确的声音概念与审美观
声乐首先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一种艺术美的欣赏和表达的过程,甚至声音训练本身已经蕴含了美,如Bel Canto 美声唱法,其另一翻译即为“美歌唱法”。而要想感知音乐美感,第一阶段就是用耳倾听。学生在入学前,往往缺乏对声乐的系统学习,也没有听取优秀作品的习惯。因此,自新生甫一入学,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每日定量倾听优秀作品,倾听他人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以美声唱法为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如意大利作为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其审美特征热烈、直接而充满激情;法国美声则浪漫、缠绵,充满了神秘色彩;如古典时期的声音作品,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对仗工整;而当现代声乐作品,则更注重对社会和人性的探索。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审美素材,要求学生不断地倾听,不断地对比,通过长时间倾听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音乐语言和艺术之美,帮助学生积累对不同类型声乐作品的审美经验,并通过倾听后的讨论总结,帮助培养学生抓住音乐作品情绪以及基本框架,形成音乐画面感的感受能力和对声乐作品的核心审美能力。即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系统练习,因为这种审美意识的存在,其对声乐作品的鉴赏和演唱能力依然不会有太大的审美偏差。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融入审美意识培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相对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的声乐教学,适时引入更多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法、自我探究法,和教学用具,如现代化的影音、图片、视频教学等,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如可以在备课阶段准备当下较为热门的影视剧片尾曲,或是MV片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学生不能准确领悟老师意思的时候,也可用现代化的视频方式予以记录,让学生在与优秀作品比对中自我感知不足,继而在教师辅导下予以修正、调整。再如,当学生在进行较为枯燥的发声练习时,往往毫无感情地仿佛发声机器训练,练习效果不佳,而如果教师让学生模拟在练习一段或激昂、或缠绵的经典声乐作品时,三级的跳音代表果敢和干脆,大跨度三度进行代表戲剧的张力,这时学生更容易身临其境,放松身心,打开共鸣腔体,完成教师的训练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此外,教师应改变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搭伴练唱,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对比,分析彼此的不足和长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我辨识,建立声乐方面的审美意识。
(三)声乐教学全过程注意审美意识的培养
声乐教学包括备课、曲目选择、练声曲练习、音域扩展练习等,教师应注重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均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并不断挖掘教学中未被发现的审美因素。首先,教师应注意在每一个步骤内均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如曲目选择不再是只参考技术训练,也应考虑声乐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再如,在三度音阶的发声训练时,当学生难以领悟老师的“不要提气,把气吸下来”的抽象指导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模仿轻闻一朵小花香气的动作,而大多数学生在模仿动作后,均能更快地掌握吸气的动作要领。其次,声乐作品是声乐表演的前提条件,只有深入研究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乐谱标注的每一个细小记号,并以审美意识去不断完善,才能在作品共性的基础上发挥出个人的审美表达。如歌词,歌词是声乐作品情感与主题表达的载体,本身具有强烈的审美和情感色彩,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仔细、细细挖掘每一段、每一句歌词,深刻领悟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如声乐作品音乐,教师应让学生仔细研究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曲式、速度、调性、调式、伴奏等多方面因素,使其能够深挖音乐作品,丰富立体化音乐作品。再次,在充分研读声乐作品歌词、音乐的各方面内容后,在歌曲的演唱阶段,教师更应该在之前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握声乐作品的整体意境,并根据自己的审美,建设歌曲的艺术风格和情景,之后进一步对声乐作品的细致处进行审美把握。
(四)提升声乐专业教师的审美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尽管现在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自主探求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仍在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自身审美能力以及综合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关键。有的教师侧重于音色、音量的技术之美,有的教师则侧重于作品的情感和内涵之美,对于学生的影响也自然有所不同。在歌曲范唱中,如果教师的审美意识较好,能够将其自如地在演唱中表达,就可以为学生建立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在演唱中让学生理解作品之美,艺术之美,并给予学生审美启发。
三、结语
声乐艺术本身具有强烈的审美性特质,而在目前的大多数声乐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学脱离了声乐艺术的本质,而是更侧重于对声乐技术、发声技术的培训和提高,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声乐审美培训。在声乐培训中加强审美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可以通过自己深一步的感悟和理解,唱出具有灵魂和艺术美感的声乐作品。对教师而言,应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并极力探索其中仍未被发现的审美因素,为学生感受声乐之美,创造声乐之美提供氛围和条件。
参考文献
[1]沈略,徐亚楠.论声乐教学中情感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音乐创作,2016(10):189-191.
[2]刘喜梅.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學刊,2015(S2):227-228.
[3]马驰.论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