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2019-07-10翟宇燕

北方音乐 2019年10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翟宇燕

【摘要】湘西土家族的“哭嫁”风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艺术文化特色。本文从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其艺术特色两方面入手,对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性进行浅析。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哭嫁”这种婚俗由来已久,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地方志上都不难找到关于女子“哭嫁”场景的描写。“哭嫁”这种风俗究竟起源于何时,由于时代久远,资料匮乏,已经无法得到准确答案。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于清代彭秋潭的《竹枝词》,根据这首歌谣可以推断出“哭嫁歌”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在此之前,土家族并不直接受朝廷管束,婚姻也相对自由平等,因此,这时候“哭嫁歌”应该还没有出现在土家族中。当清代改土归流之后,“土司”归顺于朝廷,朝廷派流官管理土家族事务,于是土家族的政治、风俗等各方面都被清政府同化,其中也包括婚姻制度方面。当时清代女性的地位很低,没有婚姻自主权。要让自由的土家族少女接受这种婚姻,他们会哭嫁便也不难理解了。

“哭嫁歌”并非一个民族或地区所专有,汉族、藏族、壮族等都有关于“哭嫁”的风俗。但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土家族“哭嫁歌”。女子出嫁前的悲歌唱的越悲切越被认为是吉利的、是值得称赞的,反之则是愚笨的表现。即将步入婚姻的女性出于对亲人的不舍,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等种种方面的思虑而唱出悲歌。经过人们代代相传,渐渐发展为当地的传统民俗。

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一)土家族“哭嫁歌”概述

“哭嫁歌”主要包括“哭嫁”和“哭嫁歌”两部分。“哭嫁”指的是女子在出嫁时,运用哭唱表现出来的一种婚嫁习俗。“哭嫁歌”指的是在“哭嫁”这一哭唱形式的基础上所表演的曲调独特、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悲伤歌谣。其音樂的曲调大都来自于土家族民歌。土家族的“哭嫁歌”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过礼哭、娶亲哭和发亲哭,称之为“新娘三哭”,而“发亲哭”是其中最为隆重的一场。

(二)“哭嫁歌”的演唱形式

“哭嫁歌”的演唱者可以即兴作词,自由发挥。演唱者多为即将步入婚姻的女子以及她的亲朋好友,在出嫁前几天甚至前一个月便开始歌唱。演唱形式可为准新娘一人“独哭”,也可“对哭”“陪哭”和“众哭”,但均为女性演唱,且无伴奏。而且由于人数众多,加之情感悲伤,所达到的效果往往非常震撼。

在唱歌时,女子边哭边唱,唱到悲切时还会加上一系列动作,比如说擦眼泪和挥手等,用来辅助表达情感。陪哭者往往把新娘围起来,或者一唱一和,或者浅声齐唱,唱到悲切处亦会有即兴的动作来辅助表达感情。在唱哭嫁歌时无论是新娘还是陪唱者的歌都是即兴发挥,但场面并不混乱,不会发生抢唱或冷场等状况,这应该与演唱过程中某些暗示性的动作或提示相关。一人唱毕,用眼神或动作提示另一个人,或按照亲属关系约定俗成的接唱下去。

(三)“哭嫁歌”的音乐结构与旋律特点

从音乐结构上看,“哭嫁歌”是较长乐段的多次重复,在重复哭泣演唱的这一过程中,随着唱词的变化旋律也略有变化,但在旋律的变化过程中,其基音和终止音是保持不变的,旋律在每一句上均为从高音级向低音级变化,且旋律中较多的运用了装饰音,句尾多加入了抽泣声和呜咽声,通过以上声音来表达女性出嫁时悲痛及压抑的情绪。“哭嫁歌”的语言简练质朴且内容丰富,押韵上口,通俗易懂,便于传唱。

(四)“哭嫁歌”中独特的哭腔运用

哭腔的运用是“哭嫁歌”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哭腔”是指在“哭嫁歌”中出现的带哭声的哭叹衬词,比如“哦”“啦”“喔呼”等。由于边哭边唱,哭时的抽噎和颤抖便会体现在唱腔中,因此,“哭嫁歌”往往带有颤音或者抖音。演唱者虽主要为青年女子,但是由于不住的哭泣,所以声音以低沉为主。演唱者使用真声歌唱,声音往往悲切。当情绪平和时较柔和,但不失力量,像是娓娓道来一个动人的故事;当情绪激动时声音便会急促高亢一些,甚至会出现变音或者吐字不清的现象。哭泣声、抽噎声与歌声混杂在一起,这对歌者的歌唱能力亦是一种挑战,经过长久以来的摸索和传承,这些土家族的女子对哭腔的运用也到达了一种非常纯熟的地步,自成一派。

(五)“哭嫁歌”的内容及情感

土家族“哭嫁歌”的篇幅往往不长,内容短小精悍。内容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但都是围绕对即将步入婚姻的迷茫,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对亲人的不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这几方面展开。在“哭嫁歌”刚刚流传开来时,土家姑娘们往往使用土语演唱,后来逐渐掺杂了汉语。汉语的加入使得“哭嫁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像是一门独到的美学。

土家族“哭嫁歌”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哭开声”和“哭自己”。“哭开声”是指在“哭嫁歌”中由女方家中的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哭的第一嗓子,一般于出嫁前一个月左右,寓意着美好和希望。之后便是“哭自己”,新嫁娘哭诉自己对这种婚俗制度的不满,还会哭诉自己内心的悲情及离开父母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调怅。第二个步骤则是“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亲友”。在“哭亲友“时,亲人和朋友齐哭,既展现了新娘对众人的眷恋,也展现了众人对新娘的不舍和美好祝愿。第三个步骤为“哭媒人”。由于媒人说媒,使新娘要离开娘家,于是新娘的悲情立刻变为怒气,一改低沉忧郁,转而铿锵有力。这时候的哭声高亢,节奏加快,充满对媒人的不满,把所有的压抑担忧全部都发泄在媒人身上。这是“哭嫁歌”中女性最有力的反抗之声,当然这也是由于她们认识不到自己不由自主的婚姻的本质而把所有的不满转移到媒人身上的原因。第四个步骤为“哭入席”“哭开脸”“哭祖宗”“哭穿衣”。最开始婚礼入席,新娘向入席的亲朋好友开始哭。然后“哭开脸”,又叫“哭上头”,是指新娘要进行绞面并将头发盘起来。在土家族,女人盘发说明女子将从懵懂少女变为人妻。接着新娘向列祖列宗辞别,此时的哭唱便称为“哭祖宗”,新娘会将内心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这里。之后,新娘穿上新嫁衣,预示着自己将离开爹娘,此时的哭唱相当的悲伤与痛苦,这就是“哭穿衣”。“哭嫁”尾声便是“哭上轿”,在即将离开娘家之时,新娘哭的是与家人和亲朋好友的离别,此时除了悲伤的心情外还表达了新娘对亲人们的美好祝愿。

三、结语

“哭嫁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婚礼歌,在表演上、内容上、情感上均有其独特之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然而,这种优秀的传统民俗正在日益消亡,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和整理,使它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庭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常中文.土家族哭嫁歌研究[J].文化视野,2009(2).

[4]向烨炜.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点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5]李慧丹.土家族“哭嫁歌”—湘西古丈县实地考察也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林兆华戏剧的先锋观念及创作风格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