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提升教学品质
2019-07-10张庆华
张庆华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应是这样的课堂: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充满活力。追寻充盈灵动有活力的课堂形态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历经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思辨,发展学生的思维,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以构建有活力的数学课堂,提升教学品质。
关键词:活力课堂;问题情景;思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5-0065-02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将教师角色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成为有学习灵性的人。同时要让学生带着目标与问题,积极主动探究新知。教师机智处理课堂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起点、知识的增长点,有问题才会引起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共同研究、探究。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出动态、新颖、充满生命力的问题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师和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教学“求最大公因数”,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问题情景:陈老师家刚买了一套新房,正在装修。今天他请王师傅帮助他铺地板。看屏幕,其中告诉我们什么?(贮藏室长16分米,宽12分米)现在让你来当参谋,你准备怎样设计,选什么地砖?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课件出示,能说一下陈老师有什么要求?生说:地砖是整块的不可分割的正方形。那么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
创设的问题情景,選取的素材与高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给我们出谋划策,能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就是探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数学模型。在问题情景驱动下,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学生间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让课堂学习氛围浓厚,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用心体验
波利亚说过:“要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仅仅是关键步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以探研者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数学学习,知其结果,更应知其来源及过程,主动掌握数学知识,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例如,教“分数意义”时,教师首先出示,让学生说说对的理解。之后让学生拿出一张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在纸上可以折一折、画一画、圈一圈等,并在表示出后,让其与同桌交流。在学生完成动手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图为什么可以表示,一张纸可以看作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除了是一张纸外,还可以是什么东西?一个计量单位呢?再探索一些物体,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教师把8个圆片贴在黑板上问学生:想表示,有什么办法?这里8个圆片就是一些物体,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些物体一定是8个圆圈吗?还可以是什么?最后小结什么是单位“1”,为什么上面这些都可以表示,你认为分数是怎样的?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出分数的意义。最后在课件中形成如下:
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体验着由具体到抽象的语言化、教学化过程,个体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利用及时生成,捕捉意外资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开放性越强,学生自主性越多,课堂的意外就会不期而至。因此,我们要善于倾听、观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这些意外生成资源当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精彩,充满活力。
例如,在复习课上,我出示一题:小强和小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华每分钟走100m,小强走完全程的60%时与小华相遇,小华以原速前进,用3分钟走完余下的路,求小强的速度。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后,学生独立解答。生1:先求出全程:100×3÷60%=500(m),再求相遇时小华的时间:500×(1-60%)÷100=2(min),最后求小强速度:500×60%÷2=150(m/min)。生2:3÷60%-3=2(min), 100×3÷2=150(m/min)。我对学生的解法还是比较满意的,随意问一下:“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也没有期望学生的回答给我惊喜,我扫视全班,发现班中一个尖子生隐而不答,我问:“你应该还有其他的解法吧?”生3:v小强∶v小华=60%∶(1-60%)=3∶2,100÷2×3=150(m/min)。
对啊,用比知识来解答此题,真的很巧妙。既然用到比,我应该抓住这机会,再进行引申,让学生体会分数与比联系应用。于是我临时再编一题:小强和小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强速度是小华速度的,第一次相遇后,小强的速度提高了20%,小华的速度提高了30%,这样当小强到达乙地时,小华离甲地还有1.4km,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比的知识来解答:相遇后v小强:v小华=[3×(1+20%)]∶[2×(1+30%)]=18∶13,甲乙两地距离:1.4÷(3-2×)×(3+2)=4.5(km)。
当时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用比的知识解答,简单有效。当课堂上在预设外有生成,我们要积极捕捉引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点拨引导学生,使这种生成拓展成为意外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变得有活力而灵动。
四、鼓励学生思辨,深化学生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为学生创造探索的机会,提供充分的交流平台。学生由于个体不同,必定思考方式有差异,解答方法也不同。在交流思辨中,学生就会找到各种不同的解决策略,思想进行交汇、互补,从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课堂变得有活力。
例如,教“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简明表示出小明和妈妈的年龄,展示学生的几种表示方法,其中学生中有出现“b-a”的表示。
师:这种表示与前面明显不同,這是谁表示的?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1:用字母a、b来表示,a表示小明的年龄,b表示他妈妈的年龄。
师:我们先看小明的年龄,用一个字母a,你怎么想?
生1:当小明年龄为1岁时,a就是1,2岁时a就是2,……,30岁a就是30岁,所以小明任意岁数都可以用a来表示。
生1:为了区别小明的年龄,对妈妈的年龄我用b来表示。
生2:老师,我觉得有问题!a和b太随意了,用a、b表示,他们的年龄差不一定是25。
生2:如果a表示1,b表示60,他们相差是59岁,不是25岁。
生3:是啊,b也可以是30、40,就看不出他们年龄相差25,这样表示有问题。
师:他们有道理吗?
生1:有道理,我本想着,比如a表示5,b就表示30。当然了,这里b也可以表示其他数,我改一改,把b改成a+25就可以了。
生2:改成a+25,就可以看出妈妈的年龄比小明的年龄大25岁。
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字母是如何在表示数量关系的同时也表示一个数的。学生在经历、体会、感悟中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思辨中主动获取知识,与他人交流,思辨意识能力得到了培养,而课堂教学变得有活力。
五、精设练习,学以致用
练习是学以致用,检验学生新知掌握程度。设计练习应围绕本课内容的重难点、数学问题本质进行设计,这样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也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不再呆板,而是充满活力。
例如,教“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设计了分笔游戏练习,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A:(出示2支笔)这是我带的所有笔的,猜猜我带来了几支笔。怎么想的?B:(拿出9支笔)请拿走9支笔的,还剩下几支?再拿走剩下的,同样的都是,为什么一个拿走3支,一个却拿走2支?C:还剩下 4支,请拿走它的。为什么拿走是2 支,他拿走也是2支?根据剩下的笔,先说分数再拿笔。一是,拿走2支;二是,拿走1支。通过这样的练习,可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深化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
总之,教师应构建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关注学生的成长,感悟数学的魅力。数学思考的力量、探究过程的惊喜与领悟、数学价值体现的数学美,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烙下数学的印迹。
参考文献:
[1]吴正宪,武维民,范存丽.听吴正宪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 红.例谈数学活力课堂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16(11):82.
[3]张素琴.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