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2016-12-17潘林锋白孝忠
潘林锋+白孝忠
摘 要:本文对学科特质、活力课堂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并尝试提出基于学科特质的活力课堂构建策略。
关键词:学科特质;活力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37-2
2013年1月起,我校在区教科室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的研究》,并于2013年10月批准立项。随后,由校长室牵头管理、教科室具体实施,首先抓好子课题、二级子课题研究的“点”,落实子课题和二级子课题的负责人,研究重点,突破难点,争创亮点;其次抓好以教研组单位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的“面”,通过课题研究,渗透课题思想,达成共识,基于学科特质构建活力课堂,形成活力教育特色。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度,我校申报了苏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行动研究——基于活力教育视角》,本课题是对上述课题的深化研究。研究的着眼点更精准,更切合我校教育教学实践。
多年来,我校着力打造活力百工,并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活力百工是以我校师生共同开发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系统校本课程。本课题的研究,将活力百工研究向其他学科推广,并着眼于学科特质,扎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活力课堂是培育活力学生、培养活力教师、形成学校活力教育特色的主阵地。目前,初中课堂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基于学科特质构建活力课堂的研究将改善或削除这种现状。基于学科特质构建活力课堂有利于破除课堂板结状态,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实现师生“心情快活、行为鲜活、思维灵活”,形成“活教、活研,活学、活用”的活力课堂氛围,促进师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培养活力学生、活力教师,打造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具有活力特色的学校。
二、研究依据
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政府出台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作出“五严”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我校积极响应,规范办学,加之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学校施教区内村民逐渐拆迁到学校近边,住宿生人数逐年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如何根据学科特质,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因此,我校积极通过课题研究努力解决面临的问题。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活力课堂
“活力”一词在中文中指旺盛的生命力,也指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在英文中意为身体或精神上的力量或能量。活力由三个维度的能量组成,即体力、情绪能量、认知灵敏性。就体力而言,有活力的人表现出的是身体健康强壮,感觉精力充沛,饮食、睡眠良好等。就情绪能量而言,有活力人表现出的是情绪稳定,积极乐观,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同情他人等。就认知灵活性而言,有活力的人表现出的是思维敏捷,学习、工作效率高,自信、动机强烈等。
活力课堂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学生快乐发展为目标,以优化设计和良性生成的有效教学为过程的充满生机和力量的系统整体。(1)活力课堂的基本要素有二:一是明确的教学目标及其可变度(角度和量度);二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几个方面:情景、氛围和人文;方法和过程;信息化、生活化等手段。(2)活力课堂的常态与变态包括:一是既存在有共性的活力课堂,又存在教师风格化的诉求;二是既存在多维活力课堂,又存在单维活力课堂。(3)活力课堂的特质包括:教学内容宜地合时、教学方法灵活启发、教学环节律动变化、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师生面貌热情昂扬、师生关系互动相长、教学过程动态生成、教师语言生动诱人、课堂场面热烈活泼、课堂评价给力助推。
2.学科特质
学科:“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如中学的数学、物理、语文、音乐等。特质:事物特有的性质、本质和属性。一个学科的特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理论性、实用性、服务性、指导性,学科的生产工作发展的实践性。初中阶段的学科特质也就是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各门学科的特有的性质。例如初中数学学科的特质在于系统性、逻辑性强;语文学科的特质在于工具性、人文性强等等。
3.基于学科特质的活力课堂构建策略
基于学科特质的活力课堂构建是以各学科的特质为基础,以学生快乐发展为目标,以优化设计和良性生成的有效教学为过程,构建体现学科特有性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系统,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策略,形成“活教、活研、活学、活用”的活力课堂氛围,这里的活教、活研指教师在课堂中快活地、灵活地进行学科教学并开展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与教师的魅力。活学、活用指学生在课堂中快活地、灵活地学习学科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中感悟该学科的魅力,并形成学科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
1.互动生成显活力
现代教育重视教学的互动性,也提及课堂的生成性,活力课堂是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互动生成”的理念,并把它提到一切教学策略的核心地位来认识,并以此来整合其它教学手段。其理论依据是,教学体现了事物认知的特殊规律,但如果忽视了人类最一般的认知规律,那么,课堂就变得刻板、凝固,没有生命力,也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效率。因此,《标准》中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互动生成”,其它只是实施“互动生成”策略所需的或者说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当然,这样做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问题是,当人们提及“不排斥接受式学习”时,“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就大摇大摆起来。对“互动生成”的探索,正是教学策略的关键点、难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和谐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2.民主和谐促活力
活力课堂是互动学习、倾心交流的场所,师生、生生彼此间没有了尊重,课堂也就没有生命的活力,就没有倾注真实情感的互动,从而也失去了课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创设互动、民主、平等的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灵,形成彼此间真正的充满情感的交流,这是一节好课的基础。
3.重视生成放活力
活力课堂着眼于生命要素的全面发展,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都视作鲜活的教育资源,并不失时机地在互动中随机生成,这势必会出现教学偏离预设目标的现象;有时又因为教学设计的偏差,课堂操作中出现了目标、内容过多或过少、过难或过易的情况。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都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和教学艺术,及时作出控制或调整。因此,课堂预设是重要的,但“生成性”更重要。
4.留足时空为活力
“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这些精辟的话就是要求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动,教师尽可能地发挥组织、点拨、鼓励的作用,使学生充满热情,积极进取,有主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5.平常课堂也活力
现在不少公开课、示范课并不是可以推广的好课,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学生都是演员,而且大部分都是群众演员,一切照课前写好的“剧本”演出,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力没有激发。这些课往往“互动”有余而“生成”不足,或者“场面热闹”而探索、思考的“内涵不足”。叶澜教授提倡,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在这样的课堂中,只要教师注重互动与生成、留足时间与空间、以启发诱导为主线,哪怕再平常的课也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