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7-09李振云
李振云
【摘要】目的:探析脑梗死患者日常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所能收获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护理干预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两组于护理前、护理后采取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患侧肢体恢复情况、3个月内再入院率以及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对照组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侧肢体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个月内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后效果显著。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梗死;护理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其疾病特点、护理重点,多方共同努力制定临床护理方案,旨在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恢复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使得护理干预更加规范,更好维持治疗效果[1]。基于此,本研究脑梗死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模式,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2例脑梗死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检查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已经确诊,依据护理干预方案的不同随机分组,对照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6.75±4.68)岁;研究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56.77±4.66)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根据患者临床实际给予必要的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等。
研究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实施:首先应组建临床护理小组,在护理开展前统一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后由护士长进行岗位安排,要求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当天进行全方位评估,据此按照时间顺序制定科学康复计划,详细、如实记录患者每天康复情况及必要的干预举措,应做好及时反馈。见表1。
1.3观察指标
1)两组运动功能情况以及日常活动能力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上述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情况越佳、日常活动能力越强。2)记录两组住院时间,统计患侧肢体恢复情况、3个月内再入院率以及满意度,并行组间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
护理后两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对照组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见表2。
2.2住院时间、患侧肢体恢复情况、3个月内再入院率、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侧肢体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3个月内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根据疾病相关理论、疾病特点、过往成功经验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制定護理干预计划,强调不同时间实施不同的护理流程,秉承循序渐进原则,完美避开了常规护理模式的盲目性、主观性[2]。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可使医护人员护理工作更具预见性、计划性,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使护理工作开展井然有序,最小化临床护理工作的疏漏,提升护理效率,使得患者享受到更加科学、更加高质量的护理服务[3]。并且可充分调动患者主动性、积极性,积极配合临床护理方案的实施,更为良好地控制康复进程,进一步强化主动康复锻炼意识,加速康复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护理前,且对照组显著低于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侧肢体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3个月内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脑梗死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后,可帮助患者获得较短的住院时间、更佳的患侧肢体恢复效果、更低的再入院率以及更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苏旻.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7):139-140.
[2]唐海霞,赵春红,丁亚楠.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系统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1):1517-1520.
[3]王满红.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01):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