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生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认知的相关性研究*

2019-07-09李梦莹陈亚伟徐梦阳郭灿灿李修岭

医学与哲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格化低度职业倦怠

李梦莹 陈亚伟 张 莉 徐梦阳 贾 航 娄 静 郭灿灿 李修岭 兰 玲

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成为一个全行业性问题,医疗纠纷不断成为困扰医疗卫生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严重问题[1]。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调查显示,2016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9万起,62%的医务人员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在伤医问题上,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2]。在紧张的医患关系大环境影响下,医生易产生认同感和警惕心,加重心理压力,主观上造成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不良认知[3],再加上紧张繁忙的诊疗工作,长期超负荷运转,这种心身的双重压力会增加其职业倦怠的发生风险[4-10]。同时,已产生职业倦怠的医生因其工作热情度、情绪控制力和交流期望值等的下降,易造成医患之间沟通不畅、摩擦出现和患者不满,可能进一步加重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不良认知[11]。如此恶性循环,势必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加剧医患矛盾。

本研究分别对医生进行职业倦怠程度、对医患双方进行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的量化评价,并行相关性分析,旨在阐明上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某省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00名临床医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1份,有效265份,有效率94.3%。以上述265名医生为基点,随机选择其主管住院患者3名为患方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795份,回收782份,有效782份,有效率100.0%。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研究,内容包括:(1)医生群体基线情况:包括工作科室、性别、年龄和职称。(2)职业倦怠程度的量化评价:应用Maslach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12]从去人格化、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对医生进行职业倦怠程度评价。评分采用利克特7 级评分法[13]:去人格化3分以下为低度倦怠,3分~9分为中度倦怠,9 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情感耗竭9分以下为低度倦怠,9分~13 分为中度倦怠,13分以上为高度倦怠;个人成就感30分以上为低度倦怠,18分~30分为中度倦怠,18分以下为高度倦怠。本次调查去人格化、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0.87和0.82,具有较高信度。(3)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的量化评价:医患关系调查问卷(patient-doctor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PDRQ)包括医生部分(difficult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10,DDPRQ-10)和患者部分(patient-doctor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15,PDRQ-15),分别用于评价医生和患者/家属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情况[14]。杨慧等[15-17]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适合中国的针对医生的DDPRQ-8和针对患者的PDRQ-13。DDPRQ-8分值越高预示医生在医患关系中感受到的困难越大,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度越高;以理论最高总分50%的分值24分作为分界,高于或等于该分值提示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不良,低于该分值提示认知良好。PDRQ-13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在医患关系中感受到的体验越差,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度越高;以理论最高总分50%的分值32.5分作为分界,高于或等于该分值提示患者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不良,低于该分值提示认知良好。

1.2.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法,对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情况作比较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和卡方检验法对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与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作相关性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2.1 医生基线情况

本研究纳入临床内、外、妇、儿、眼、耳鼻喉、急诊和ICU等共22个科室,共265名医生。其中男172人(64.9%),女93人(35.1%),平均(39.6±8.76)岁。住院医师20人(7.6%),主治医师111人(41.9%),副主任医师61人(23.0%),主任医师73人(27.5%)。

2.2 医生总体的职业倦怠程度

医生总体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重,在去人格化、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均有近50%的医生达到中度耗竭以上水平,比例分别为53.2%、50.9%和48.7%,其中处于重度情感耗竭水平的医生比例分别为21.5%、34.7%和12.8%,见表1。

表1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n(%)]

职业倦怠维度低度中度重度去人格化124(46.8)84(31.7)57(21.5)情感耗竭130(49.1)43(16.2)92(34.7)个人成就感136(51.3)95(35.9)34(12.8)

2.3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的比较情况

医生普遍对医患关系持消极态度,几乎所有科室的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的评分接近24分,40.91%的科室评分高于24分,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尤以呼吸内科、急诊科和胃肠外科为著,见表2和图1。而患者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较医生乐观,所有科室的患者评分均低于32.5分,认为医患关系良好,整体呈平稳趋势,见表2和图2。将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情况按比例进行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医生和患者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科室医生部分(DDPRQ-8)患者部分(PDRQ-13)神经内科24.93±9.1519.09±1.54消化内科25.29±9.2418.00±3.76呼吸内科30.67±4.7418.58±4.95心血管内科22.82±4.4216.79±3.64肾病风湿科21.33±6.3017.08±4.15血液内科24.08±6.0218.78±5.74内分泌科20.60±3.7617.82±3.97肿瘤内科21.21±4.7919.45±6.42胃肠外科25.75±5.3314.31±1.67甲状腺乳腺外科24.07±6.0214.33±1.97泌尿外科20.62±3.9915.33±2.74肝胆外科21.64±6.0215.67±2.23骨外科18.70±6.0215.37±1.93胸外科23.00±7.8013.54±0.59神经外科25.08±8.0813.95±1.47心外科22.33±4.7214.30±1.59妇产科20.50±6.0615.13±2.59儿科23.36±6.3614.85±2.19耳鼻喉科20.90±6.9717.90±3.42眼科21.27±7.8015.65±2.29ICU科24.30±4.9522.67±4.07急诊科26.07±6.1720.05±4.26

图1 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评分(DDPRQ-8)

图2 患者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评分(PDRQ-13)

表3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情况

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良好例数百分比(%)不良例数百分比(%)医生(n=265)14855.8511744.15患者(n=782)75997.06232.94

注:χ2=290.178,P<0.01

2.4 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的影响

整体分析显示,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与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有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医生的去人格化、情感耗竭与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不良认知呈正相关(r=0.548,P<0.001;r=0.574,P<0.001),见图3A和图3B,医生的个人成就感与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不良认知呈负相关(r=-0.255,P<0.001),见图3C。

分级分析显示,伴有低度职业倦怠的医生大多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良好,在去人格化、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认知良好的医生比例分别达77.4%、79.2%和65.4%;而高度职业倦怠的医生普遍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不良,三个维度的医生比例分别达80.7%、70.7%和58.8%。卡方检验结果提示,医生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下,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图3 医生职业倦怠程度与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的相关性

表4医生在职业倦怠分级程度下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情况[n(%)]

职业倦怠程度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良好不良合计χ2值P值去人格化低度96(77.4)28(22.6)124(100.0)中度41(48.8)43(51.2)84(100.0)55.9690.000高度11(19.3)46(80.7)57(100.0)情感耗竭低度103(79.2)27(20.8)130(100.0)中度18(41.9)25(58.1)43(100.0)58.4390.000高度27(29.3)65(70.7)92(100.0)个人成就感低度14(41.2)20(58.8)34(100.0)中度45(47.4)50(52.6)95(100.0)10.8140.004高度89(65.4)47(34.6)136(100.0)

3 讨论

临床医生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不容忽视[18-19]。本研究针对综合医院医生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去人格化、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均有近50%的医生达到中度耗竭以上水平,比例分别为53.2%、50.9%和48.7%,其中达1/3以上的医生处于重度情感耗竭水平。同时,本研究还针对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进行了评价,发现医生普遍对医患关系持较消极态度,认为医患关系不良。相反,患者对医患关系的态度明显乐观,普遍认为医患关系良好,与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不良认知存在偏差,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0-22]。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紧张度在认知上的差异,为医患沟通埋下隐患、造成障碍[23],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和医患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24-26]。

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不良认知,可能会对医生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对患者、家属、单位、科室以及日常工作等产生抵触和反感,从而可能加重医生的职业倦怠感。反之,较高的职业倦怠程度严重影响医生的生活质量、工作热情和心身健康,从而可能造成诊疗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下降、犯错风险增加[10,27-29]和医患沟通不畅等,甚至医患矛盾产生,从而可能恶化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不良认知[30]。

那么,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是否与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互为影响呢?目前,国内外针对医生职业倦怠与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关系的研究极少,有研究认为医生职业倦怠程度的升高会引起医患关系紧张[31-32],但因缺少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的量化评价,故无法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通过DDPRQ-8评分,使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情况得以量化,并同职业倦怠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医生职业倦怠程度与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显著相关,在去人格化、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职业倦怠程度较轻的医生均超过六成认为医患关系良好,随着职业倦怠程度的加重,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趋于恶化。这提示医生的职业倦怠水平与其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存在相互影响,改善其中一方的现状,均有可能促进另一方状况的改良,后续我们还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总之,应高度重视医生职业倦怠程度与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间的不利影响,建议如下:(1)提高医生对职业倦怠的认知度,普及医生对职业倦怠的自评率,及时了解自身的职业倦怠程度;(2)对存在职业倦怠的医生,自身应尽早寻求心理疏导,采取减压方式,院方应及时给与人文关怀,建立减压措施,多手段控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加重[33];(3)医生应正确认识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差异,知晓患者对医患关系的感受往往较医生更为乐观,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为医患关系认知趋同提供前提和保障,从而解除重构和谐医患关系的障碍[34];(4)提高医生沟通能力,完善医患纠纷机制,正确引导社会对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舆论导向。以上措施可能降低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使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趋于良好,从而可能降低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源性风险,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综上所述,医生是医患关系的主体之一,对于维持正常的医患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处于较高水平,且与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相关。因此,改善医生不良的医患关系认知,可以考虑从改善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入手,这为良好医患关系的重建和维持提供了新途径。

猜你喜欢

人格化低度职业倦怠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中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联合应用效果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分析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五粮液低度白酒生产工艺概述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论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
LEEP治疗中老年妇女宫颈上皮内低度瘤样病变疗效初评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