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情感 内化德行
2019-07-08邹伟平
邹伟平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要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利用有效的各种体验方法,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领悟,促进其品德素养的内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责任感,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可见,儿童的品德素养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体验是连接儿童生活与品德的桥梁。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体验具有深刻性、启发性、指导性,能触及心灵,内化品德,而不只是流于形式的走过场呢?本人从以下几点谈谈在品德与社会体验式教学活动中的点滴体会。
1 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情感。
在学习《我和小伙伴》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会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让学生课前搜集班上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典型事例,再查找生活中、电视上、课外书中一些友好相处的人或事,课堂上,我让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内容自由发言。这样,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发言像打开闸门的水,一发不可收拾。我顺水推舟,鼓励平时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同学说出真心话,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中调动积极情绪,引发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2 活动示范,激发情感
活动是体验的基础,也是体验深化、发展的载体。亲身参与活动,可使主体在活动中形成丰富的体验。因此教师要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欢快的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我在教学中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游戏激趣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自由组合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感悟规则。
2.2情境模拟
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在教学中进行改编,让学生在活动中模拟情境,亲身体验。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更有亲切感。如教学《走进残疾人》一课,我让学生分成“体验盲人组”、“体验聋哑人组”、“体验肢残组”、……等几个小组,根据要求进行体验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畅谈感受。汇报时,我适时地由表及里的追问,学生的感受渐渐深入,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进一步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让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与痛苦,由此懂得了残疾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关爱。
3 实践引领,提升情感
- 课前准备
3.2课后延伸
品德课程的教学绝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内,更要延伸到学生广阔的课外生活中。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还需要创设多维度的活动来加以巩固、深化、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一课的最后,我布置学生一个实践作业:“利用周末时间,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做一些事情。”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意识到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能自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内化所学知识。
情感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觉,它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情感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亲身去经历,用心去感悟,内化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学习潜能。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高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