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我国劳动教育及劳动价值观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9-07-08黄艺

赢未来 2019年13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劳动教育

黄艺

摘要: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替代传统体力劳动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劳动教育趋于边缘化与虚无化,存在着观念扭曲、情感缺失、行为偏差等诸多问题。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探究劳动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原因具有社会性意义。通过梳理近十年我国劳动教育及劳动价值观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劳动价值观内涵体认、发展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深入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劳动是人介入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本研究涉及的劳动是指具有生产性、精神性、道德性、教育性的身体性劳动。迄今为止,关于劳动教育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2015年之前,大部分研究者把劳动教育界定为德育内容之一;2015年之后,认为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概念上是并列关系,是教育构成的一个下位概念。

本研究以檀传宝等学者的观点为主,将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为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劳动情感,具备优良的劳动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劳动价值与体认、劳动品质与精神、劳动技能与实践等,是广泛的劳动教育。其中,劳动价值观教育主要指劳动教育中以劳动价值观为内容、目的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

2研究概况

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如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该怎样深度推进、持续发展,真正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呢?

梳理文献有利于掌握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深入研究提供启示。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最早见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其文献资料也是零散分布。2009年以前,虽有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但数量极少。因此基于“CNKI中国知网”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以“劳动教育”为“篇名”检索词,以“精确”为匹配类型,以2009年10月20日至2019年10月20日为时间跨度,搜索得到文献共计625篇。对检索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知,近十年主题点分布统计中“劳动教育”占比最大,“思想政治教育”次之,“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思想”占比较少。

为更好聚焦所研究的文献主题,保证所选文献的有效性与典型性,设置“主题”为“劳动价值观教育”,匹配项选择“模糊”,时间限定同上,检索到44篇文献。分析2009-2019年关于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发展趋势可知,近十年来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在2016年达到小高峰,2017、2018年有所回落,直至在2019年出现井喷。

3研究分析

近十年以“劳动教育价值观”为主题的文献,从廓清劳动教育概念、译介苏联研究到挖掘劳动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核心主题到围绕劳动教育的地位、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多层次、全方位争鸣,继而转向理性的探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劳动教育思想及理论的研究、对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和价值探析、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实践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次。基于对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突出劳动价值观的重要地位,从而提出培育劳动价值观的措施。

3.1对劳动教育思想及理论的研究

对劳动教育思想及理论的热点研究包括内涵特征、意义价值等,其中较为重要和产生广泛影响的有:马克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黄炎培、陶行知、毛泽东、邓小平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等。

马克思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主要从理论产生、发展方面进行阐述,普遍将马克思主義劳动观作为界定和认识劳动教育的基石,强调劳动形成人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胡君进等从劳动、劳动集体到劳动教育,全景式俯瞰马卡连柯劳动教育内容和特点,强调真正的劳动教育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是知识教养与熟练技术的结合。陈建翔认为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劳动的“教育化”问题,提出“教育劳动”的概念解决了劳教结合的中介问题。李珂等认为黄炎培倡导在教育各环节中充分融入劳动内容,在沉浸式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陶行知率先在教育实践中树立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3.2对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和价值探析

一方面,时代更迭,研究者对劳动教育概念理解和价值探析的研究进程从未停下。新时代展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从未偏离“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的核心。李珂、曲霞提出立足劳动培养人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应以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构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的核心和主干,强调分清主次。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

另一方面,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显示了对劳动教育概念理解和价值探析的重视。如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没有更明确地提出“劳动价值观教育”这样的概念,只是基本确认意涵,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准确的体认。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强调劳动教育开展的方向性在于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劳动教育要义在于通过劳动培育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人格、观念与实践。

3.3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实践研究

班建武从功能和实践上提高了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地位,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立场上,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实质”而非“形式”的结合;在内容上,体现发展的教育观,重视闲暇教育和消费教育;在功能上,强调劳动之于个体的存在性价值,以赋予个体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丰富其关系属性并提升其审美人格;在实践上,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构建一种整合、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徐长发则进一步结合国情认为劳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有效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乔锦忠提出要重构“五育”教育体系,从育人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激励和考评机制等方面全流程落实“五育”目标。

4总结展望

在现有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关注政策制度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对相关实践的困难探索、小学生劳动参与的分析关注较少,研究成果主要徘徊于应然层面的号召,对实然层面的实验研究较少。2019年虽重在解决当前劳动教育边缘化、狭隘化、形式化的问题,但提出构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的新思路的研究者较少。劳动教育研究始终未能跳出劳动教育思想、劳动教育的基本问题、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这一框架,在批判性、长效性、创新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大空间。劳动教育必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推动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走向科学化、深入化、常态化需要挖掘劳动教育本身的魅力。

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领域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一方面,理论探究有新思路。需要加强对中国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演变的历史考察,如士农工商思想、劳力与劳心的分辨等。另一方面,现状调查和实践路径探索有创新性。需要进一步诠释当下劳动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原因,探究背后的因果关系;还需探索我国当下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出路,把劳动作为内在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设计课程体系,继而重建社会的价值观念。

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即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劳动与教育的关系,受到时代、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铭记劳之本,需要广大教育者面向新征程。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