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落地
2019-07-08吴凌雁
摘 要:立足于历史教学的实际,对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正确理解课标中家国情怀教育思想,其次以历史课堂为主阵地,让家国情怀素养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从而使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课堂;实施途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并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这就从国家层面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培养有家国情怀的现代公民。本人认为,要使家国情怀素养教育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真正落地。首先要明确理解课标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思想,然后以历史课堂为主阵地,从四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家国情怀教育思想
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作为教师必须熟知、研读课标要求。在新修订的课标中关于家国情怀素养的明确课程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傳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根据课标阐述,本人认为当今家国情怀的历史教育在国家层面应该围绕国家“主权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以及人类“文明认同”五个方面展开。
二、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1.充分挖掘和丰富教科书中的“家国情怀”素材
这是“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依托。教师要钻研教材,不仅要在教材中找出能够体现家国情怀的内容,而且也要围绕内容查阅包括文献、图片、实物、遗址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史料给予适当的补充。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走访等方式自主收集整理身边的老照片、图片、实物。纵观历史教材,诸多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都是有家国情怀的。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邓世昌用信念与生命报效祖国;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充分展示青年毛泽东在国难当头,心怀天下,在小节和大义中的取舍。
2.注重情境教育,以“神入”唤起学生的心灵
历史课堂教学如果空洞说教,那么其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要使课堂有生命、有情感,必须重设历史情境,通过视频、歌曲、图片、实物、文字等史料设置情境,利用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教育方式,让学生“神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架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化枯燥的家国情怀的讲述为直观生动的体悟,增强感染力,唤起学生的心灵。如: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时,通过播放视频《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决策的正确性,让学生产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以家国情怀高度进行教学立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历史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并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这一说法明确了“家国情怀”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导向地位。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之下,素养立意是历史教学新的立意指向,因此,历史教育能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首先要看历史教学有没有从培育“家国情怀”的高度来进行教学立意。比如:人教版《解放战争》一课,笔者将教学立意确定为一个“和”字。为此确定了如下主线:(1)抗战后短暂的和(1945.8—1946.6);(2)和谈后必须的战(1946.6—1949.10);(3)新年献词中的期望——和;(4)将革命进行到底——战;(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即围绕主题的战,落脚于立意的和,在战、和的交织中让学生感悟和平的不易与和谐的可贵,认识到战最终还是为了和。战者、和者都为百姓、为国家的家国情怀。
4.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培育家国情怀
历史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比如,以新中国以来的人物为主线,我校自编校本教材《新中国以来改变中国的人物》,其内容把人物分为科技、国防、文学、艺术、政治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中国影响巨大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相关的影视链接。比如,冲破美国艰难险阻回国献身于祖国国防事业的钱学森;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着全人类命运的作家张纯如,她历时三年,呕心沥血完成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是世界第一本用多国语言全面详细揭露日军暴行的书籍,不管是书籍本身还是作者本人的经历足以极大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再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教授中共党史这一内容时,结合我校校本课程《党在我身边》,向学生讲述党在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活动,以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国家情怀。开发乡土资源,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在充分理解课标对家国情怀素养内容阐释的基础上,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让家国情怀素养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从而使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应君.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85-88.
[2]陈国兵.历史教学:于情怀处育人[J].江苏教育研究,2018(2):31.
作者简介:吴凌雁,职称:中教一级,学位:教育硕士。
注:【基金】本文系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18/P/109,主持人吴凌雁、鲍方)。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