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丰厚学生文化积淀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9-07-08张秀丽
张秀丽
摘 要: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博大精深。所以在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丰厚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有效策略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肩负国家未来的青年学生传统文化底蕴薄弱。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古诗文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何在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则是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一个话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学习古诗文充满信心,就要培养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兴趣,每节课的课前导入就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点,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导入。我们在讲授曹操《短歌行》时,让同学们找出三国中自己最喜欢的人物,一下就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最爱。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周瑜、诸葛亮、孙权。这时,借机让学生背出古人所写的相关诗句。我发现很少同学喜欢曹操,这时,我便读了易中天《精彩品三国》中对曹操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曹操的兴趣,进而通过《短歌行》正确认识曹操。
二、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厚学生传统文化积淀
1.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背景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背景了解传统文化。例如人教版中选入的李清照的《醉花阴》,老师可以李清照的一生为切入点,介绍北宋和南宋的时代发展背景,了解宋朝文化历史,体会词人心境。《醉花阴》是其前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李清照生活优裕,心情闲适。所以此词抒发的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是一种小资式的伤感。《声声慢》是其后期作品,此时丈夫已经去世,北宋灭亡,作者在战乱中漂泊南方,孤苦无依。在这里,词人选取一些特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哀愁,这种愁情是一种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深重之愁。有“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通过不同时期的作品,体悟文化历史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挖掘古诗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古诗文教学中最核心的任务是挖掘诗文意蕴,体会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挖掘诗文的道德内涵和哲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人教版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是先秦诸子百家散文中的经典篇目之一,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让学生停留在背诵、翻译层面,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核心。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
3.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文中的优秀文化精神
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古诗文经典篇目,其中无不凝聚着先贤的光辉思想和精神风骨。如今的初中生能唱出快餐式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他们个个津津有味地看着穿越剧,却对中国古典名著敬而远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文中的优秀文化精神。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让我们读懂了对美好品德的坚守;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让我们明白了在困境中的随遇而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爱国……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也是一次精神洗礼的过程,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三、丰富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主動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应用能力较差、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堂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结合现代环境进行。根据当代中学生善于表现的心理,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来表演。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按情节需要将全班分成几个大组,选出导演、道具、演员、摄影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拍摄下学生的表演,并在多媒体上展示,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可以让学生在表演观看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深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开展一个以重阳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借助《登高》这首诗,让学生仔细品评作品中的重阳传统文化,借助来自电脑、多媒体上的图片、视频等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中华民族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丰厚传统文化积淀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其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张媛,宋兴斌.探究式教学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8).
注: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丰厚学生文化积淀的有效策略研究》(JCJYC18011617)研究成果。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