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学管理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

2019-07-08孙燕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孙燕华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尝试,已经得到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从理念形成到沪上试水乃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已经在上海高校乃至各地高校蔚然成风。这与各大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围绕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明确提出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理念、机制以及平台的创新,有利于深化课程思政工作。

关键词:教学管理创新;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教学管理,是指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行为。教学管理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管理创新和环境制度再造,旨在为本科人才培养营造更加完善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管理平台。本文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从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平台等方面展开论述,阐明高校的本科教学管理创新对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成效的影响。

一、以本为本,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全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带来的就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之后,党和政府多次在重要文件中对课程思政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从2018年5月~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和全国教育大会,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多次分别就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指示。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整体构建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3],必然要求其进行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才能有利于推动落实。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探索与实践表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创新教学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突出“以教师为本”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4]。明确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本,才能做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细化教学目标和策略。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体现在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需要广大教师的“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落实的成效体现在课堂,课堂上“以学为中心”的前提是教师的成功引导;课程思政落实的成果体现在教材,教材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认真编写;课程思政进头脑是目的,而进学生头脑,教师是关键。

2.“以研究为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如何做到以教师为本整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布局高校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路径,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总体要求[5]。从微观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要重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要重点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思政,要抓示范、由点及面;要强培训、弘扬示范效应;要大力推进教材建设、大力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育人;要推动完善组织保障和体制健全。从宏观上说,国家先后成立了国家教材局、国家教材委员会、教材研究所,又提出要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6]。

显而易见,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必不可少。首先应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的明确方向,如何对老师和课程提要求;其次可以研究如何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其他学科产生辐射作用,研究如何清理一些不符合規定的内容;再次需要研究马工程教材与各高校的辅助教材配合使用的科学设置、合理安排的问题,等等。课程与思政如何水乳交融,如何分类施策、分类指导,仍然需要有一批专家的深入参与。那么,谁来研究?怎样研究?都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为了加强课程思政研究,不少学校已经设置了课程思政研究的教改专题。学校层面的,院系层面的,包含课程思政专业难点解析、教学指南编制、学生百问百答等方面的研究,纷纷得到

立项。

3.“以氛围营造为本”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各高校向党中央看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但也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具体有:一是教师认识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差距,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认识仍有偏差,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二是教学教法有待改善。部分教师尚未掌握价值引领的方法,创新意识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梳理体系性不足、示范课程的示范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三是基层教学组织薄弱,部分教师组织课程思政集中研讨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团队没有组建起来,教师大多独立进行教学,“同向同行”尚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引导。因此,开展全校范围和院系层面的大讨论、现场会、研讨会、“三集三提”备课会等,逐渐营造氛围,发起校内外大讨论,打通思路,明晰做法,有利于课程思政改革的纵深推进。

二、组织领导,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过去一些高校抓教育教学改革,基本上都局限于哪里不足从哪里抓起,主要在微观角度的查缺补漏,而忽视了宏观方面实质性的布局和突破。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作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如同一个“纲”。“纲”举“目”张,才能把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连接起来,并使之有序、高效地运转。因此,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形势,为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快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而提升课程思政整体水平。上海市教委乃至相关高校一直以来的做法表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一定要做好三个方面。

1.突出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

课程思政工作因其目标、要求,对高校党委提出了要求,也明确了具体责任。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相关高校的实践均表明,课程思政工作成效好的高校,一定是其党委领导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并主导开展顶层设计的。以复旦大学为例,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复旦大学党委先后提出“全面落实、不留空白,抓住关键、聚焦突破”“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策略。2017—2018年,在学校务虚会、党委扩大会及专题会议上,学校党委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和教材建设管理办法进行了深入研讨,专门研究讨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并审议通过了《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学校领导全面部署落实全校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实和推进。2018年11月—2019年5月,学校先后召开“三全育人”工作会议,课程思政系列专题会议等各层面会议,校党委书记听取工作汇报并部署下一步工作计划。2019年5月,学校印发《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建立健全组织保障

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必须充分考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各方面组织体制,充分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明确学校、院系、机关职能部处各级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管理层面中的地位和职责;强化各个委员会的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和咨询作用;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以复旦大学为例,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和教材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和教材建设工作,确定学校课程思政和教材建设整体规划,完善顶层设计,指导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领导小组下设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统筹全校课程思政工作,评审与认定示范专业、课程及教材,指导院系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对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咨询和指导。另成立学校教材委员会,在学校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指导和统筹全校教材工作,审议教材检查、选用和管理的实施方案与规章制度,研究审议全校教材建设的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检查各院系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指导教材编写、审读、修订工作;指导教材质量评估、评优及优秀教材推荐工作,推进教材建设、使用与管理工作。同时设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设立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秘书处,作为学校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的秘书机构,负责落实学校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教材委员会的各项工作部署,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使用和管理各项具体工作有效开展。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机关部处和各个院系环环相扣,组织紧密、各尽其责,实施有效管理。院系层面,相应设立课程思政和教材建设领导小组、课程思政专家组和教材建设专家组。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有序有效的运行机制。

3.制定完善规章制度

制定并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相关制度,用以指导学校、院系、教师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和处罚奖励,是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基本要求。完善的制度保障,能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管理工作实现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化,管理方法由行政化、监管检查为主向民主化、支持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媒体化转变。夯实制度保障,完善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校最重要的院系考核指标体系,比如院系党政领导班子述职、教学绩效考核和校内巡察等内容,都体现着创新的要义。归纳而言,课程思政教学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体现在: 一要充分构建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奖励制度。高校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构建以课程思政教学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这是目前工作的难点;二是检验课程思政的成效,由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印证教师课程思政的授课效果。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来自学生的反馈,无疑是验证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的综合测评体系的建议,都缺一不可,这是目前工作的重点。此外,对院系课程思政教学运行、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和课程思政教學管理状态实行制度化的系统评价。通过评估,使教学投入向人才培养工作出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优秀的院系倾斜,做到以点带面、示范推广。

三、整合资源,创新教学管理平台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工作,教学管理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深耕化,创新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是一个抓手,也是一件长期的系统工程。创新教学管理平台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整合、推进深度交流与合作,并加以示范辐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高校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搭建起坚实的平台,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在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案例、示范教师、示范教材等方面的形成和推广。教学管理平台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推进学科专业间交叉与融合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以点及面、全面推广的工作,是体系化设计、工程化推进的重要工作。高校应该充分依靠学科和专业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通过学习分享、整合发展、不断壮大,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各学科优势和特色。大力营造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良好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各学科、各专业实行资源设施、信息咨询、优秀教师等方面的交流共享,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坚实的平台。此外,设立跨学科课程思政专题研究课题或项目,全方位、多渠道争取国家及省市级规划教材编撰、教材基地建设等,也是一种思路。

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相融合尤为重要。正如前面提到的,高校的各类课程,一般有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类型,带有各自的学科属性,更具有独特的体系方法,这些特性使得课程之间 “同向同行”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引导。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支撑,而各个学科,也将为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视域。各个高校应该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的交流与研讨提供更优良的平台,不同高校间的优势学科、专业间的交流与研讨,也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复旦大学召开的全校性课程思政现场交流推进会、课程思政午间研讨会就起到这方面作用,并已初见成效。

2.推进第一课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实践育人的理念和做法被很多高校加以重视。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注重思维方法训练,强调实践方法创新,打破课内外教学分离的局面,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自然交融、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为有效达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最终形成“课堂学习-方法实践- 综合评价-探索创新”的体系,使第一课堂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诞生了一批功能强劲、结构合理、通用综合、先进高效的实践实习模式和校内外实践基地。以复旦大学为例,新闻学专业传承“两典一笔,好学力行”的教学传统,依托部校共建机制,构建了“专业课程+前沿讲座+特色实践”三位一体新型课程思政框架。“记录中国”专业实践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这个实践项目将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思政育人紧密相融,走进社会各处,记录国家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故事,探究社会变革中直击人心的种种故事,让广大学生深入了解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则立足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组织学生开展服务性学习,深入社区、服务他人,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坚定“四个自信”。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各高校应本着加强建设、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原则,发挥高校优势,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系统构建有利于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交叉、开放、共享的管理平台。让教师在凝练价值引领元素、完善课程思政教案设计、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得到来自平台的有力指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育人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并反过来推进平台的建设,将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工作推向深入,实现成效优先、质效双赢的目标。

四、结语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来同等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政治要强”——

坚持“关键在党”,大局为重,把牢党委中心线、院系中场线和支部生命线;“情怀要深”——

坚持“以本为本”,葆有为广大師生服务的深情,推动一切教学管理创新;“思维要新”——

坚持用开放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和研究的精神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视野要广”——正确处理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涉及的多面关系和各种问题,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和一流管理模式;“自律要严”——

提升教学管理的一致性和规范性,确保教师教学与管理服务有机统一和相辅相成;“人格要正”——锤炼工作品格,塑造工作格局,不断增强学校教学管理的亲和力。

毋庸置疑,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视课程思政就是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如何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实质性地确立课程思政建设基本教学规范,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培育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成果,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涵。高质量推进教学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进一步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深层次推进本科教学管理创新,创新本科教学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管理平台,以创新思路带动务实作风,以创新行动推动多措并举,以创新成效开拓创新局面,才能真正为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屈林岩. 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19(1):13-16.

[3]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中发[2004]16号.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6.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