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混合式教学的六大关系
2019-07-08于歆杰
于歆杰
摘 要: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作者结合近年来与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合作的经验,探索了多种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总结了与混合式教学相关的六对关系,即:投入和产出,强调教师应基于OBE 思想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单向和双向,提供了移动互联时代教师的生存之道;加法和减法,讨论了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效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向和负向,使得课堂教学中侧重优秀学习者的“牵羊”策略和侧重一般学习者的“轰羊”策略可以同时进行;混乱和秩序,通过人为制造的、有灵魂的混乱提升了学生在课堂里的思维活跃水平;简单和真实,强调从简单数据可以获取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真实洞察。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教学;教学理念
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笔者作为清华大学工科核心课程“电路原理”的负责人,自2014年起与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合作,探索了多种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本文旨在总结与混合式教学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辨析三个关系紧密的名词: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和混合式教学。三者均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翻转课堂侧重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课外的学习和课上的巩固来实施教学改革。混合式学习侧重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混合,与本文相关的主要是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的混合,即学生既有线上学习行为,也有线下学习行为。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不是一码事,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翻转课堂都让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课外学习,大多数混合式学习的线下(课堂)部分都对线上(课外)所学进行了巩固提高,因此忽略二者之间的差异不致产生太大的偏差。混合式教學是我国特有的名词,意指教师经过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发生了混合式学习行为。在本文接下来的内容中,将统一使用混合式教学这一名词。
其次需要探讨:为什么需要混合式教学?这个名词越来越得到关注是否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的真实需求?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之所以越来越得到重视,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角度来说,随着以MIT的Open CourseWare为代表的开放课程和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等资源的普及(比如我国上线的慕课已超过8 000门),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变得不再稀缺,高等教育的竞争早已不再局限为招生阶段的“掐尖”,而进入更为实质的课堂教学竞争。对大多数课程(尤其是基础性、公共性比较强的课程)的教师而言,这个现状带来了一个越来越尖锐的问题:比你更优秀的老师已经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你的课堂教学内容讲授得活灵活现,放到网上,所有人都可以免费获取了,而且学生可以有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场景了,你的课该怎么上呢?此外,从主观角度来说,随着一名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他可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课堂观”,即他认为对于本校学生和本门课程来说,什么样的课堂是最佳的,或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但是现实场景是,大多数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不是教师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是促使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动力。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探索和推广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产生过若干疑问,接触到的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师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疑问和问题的思索、实践、讨论和总结,构成了接下来讨论的混合式教学的六大关系。这六大关系主要探讨混合式教学理念,不涉及具体教学内容,因此从电路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中总结出的规律,对大多数其他课程也是适用的。
一、投入和产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对混合式教学也是适用的,这意味着没有一个现成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可以套用。这似乎让一线教师难以着力,但事实上,这恰恰为一线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这个问题上,近年来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得到普遍共识的观点——成果导向的教育(OBE)——在课程改革层面依然适用。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自己希望达成的目标或成果,进而根据目标设计具体实施措施,再用适当的方式来衡量目标的达成度,找到进一步改进之处,从而实现持续改进。
举例来说,在“电路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学校结合不同的目标探索了多种实现方式。一种方式是在小容量班级中实现完全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外利用慕课资源完成主要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进行高质量的深入讨论(比如清华大学“电路原理”的A模式、南京大学的改革等),其目标是显著提升学习成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另一种方式是在大容量班级中实现部分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外完成部分知识的学习,师生在大容量班级课堂利用“雨课堂”工具进行互动(比如清华大学“电路原理”的B模式、江苏大学、扬州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的改革等),其目标是加强课堂交互,以提升学习成效;或部分内容采用传统授课,部分内容采用课外预习基础上的课堂讨论(比如青海大学的改革),其目标是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体验课堂交流带来的收获。还可以实现迷你翻转课堂,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外以线上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用少许时间在课堂进行总结和讨论(比如清华大学“电路原理”的C模式改革),其目标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灵活性。
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目标,其实现方案完全不一样,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需求完全不一样,对学生在课外学习投入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学生在课堂里的思维活跃水平完全不一样,达成的学习成效完全不一样,衡量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判据也完全不一样。在清华大学,学生学习哪种模式的“电路原理”课程,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根据大量调查问卷反馈,学生在A模式中课外/内学习时间比约为(2~2.5):1,B模式约为1∶1,而C模式则主要以课外学习为主。从同卷考试成绩来看,A模式成绩要明显高于B模式,而C模式则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乍一看起来,这有点复杂和混乱,但这恰恰是混合式教学改革最大魅力之所在,即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并实现真正适用于自己学生的教改。此外,开设出不同类型的课堂,也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选择适合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总体来说,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师生投入,完全由教改的预期产出来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务必需要先梳理希望达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