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特征及要素组成
2019-07-08徐克
徐克
【摘 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必备能力要求,具有主体引导性、内容针对性、思想敏锐性、方法整合性等特征。其主要由理论学习与宣讲的能力、网络媒介运用的能力、教育传递过程的创新能力、网络空间中辨析识别与引导引领等能力要素构成。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能力特征;能力要素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基本特征与要素组成,对于提升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特征
1、主体引导性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传统思想教育过程中,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植入教育内容,实现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从而完成教育实施过程。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育客体不再受限于空间与时间的束缚,思想的交流与互动也因为网络信息传递迅捷、身份表达自由虚拟等网络沟通特点影响而呈现更多的、即时性的热烈反馈,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对面传授、教育一元化等形式有着极大的区别,辅导员的主体地位极易发生动摇。在此情况下,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主体性,强化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引领者地位,积极主动抢夺网络发声主动权,以网络媒介为依托,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敢于发声,勇于亮剑,在网络上构筑巩固主流思想舆论,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捍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提升引导力,真正实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2、内容针对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本质,是要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结合实践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我们才能科学、客观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1]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鼓励学生个性表达,尊重学生合理诉求,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平等、和谐的网络对话关系,不断提高日常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提升针对性与实效性,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思想敏锐性
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匿名隐蔽性造成了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集散,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构建与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始终保持思想敏锐性,善于利用各类网络工具收集、了解、转化与传递网络信息,及时发现、引导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非理性情绪宣泄与批判,提升对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与解决能力,面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涌入与影响,要坚持完善自身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实践应用水平,真正做到及时发现,敢入介入,科学批驳,以理服人,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与话语权。
4、方法整合性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多种载体与传播方式,不同的传播载体或形式又具有不同优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单一媒介的依赖不仅难以满足当下现实教育环境的客观要求,也难以与学生形成有效网络互动及吸引力,在此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应加强传统教育方式与网络新媒体的整合与运用,注重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提升教育过程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形成优良传统与信息技术相补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新合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善于发动、整合校内外各方資源与力量,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辅助教育优势,在信息数据、教育引导、意见反馈、服务保障等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要素组成
1、理论学习与宣讲能力
利用网络知识与媒介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因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发生变化而生成的新型工作手段,具有很强烈的时代色彩,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使信息传递本身更加便捷,同时也使教育内容更加立体、动态,极大提升了教育过程的互动性与体验性。近年来,虽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仍在不断完善,但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亦即实现受教育者“思想内化”仍是其工作核心。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应始终坚定政治信仰,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树立牢固的政治意识,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自身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强化思想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提升相关学习理论知识储备与网络宣讲能力,促进辅导员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
2、网络媒介运用能力
习近平同志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辅导员工作亦是如此,学生去到哪里,辅导员工作就要赶到哪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的重要媒介与场所,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应用软件所构筑的网络社群已与现实社会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想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动向,就必须把握时代特性,不断补充网络相关知识,熟悉网络语言环境特点及表达转换形式,熟练运用构建网络教育阵地的各项技术技能,利用网络空间虚拟性、交流即时性等特点,创新丰富与学生的交流形式,重新架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形式。
3、教育传递过程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定义表明,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是完成“思想—内化—实践”的教育传递过程。开展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工作职责,如何把党和国家重要的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等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等形式完成传递,并实现认同内化、自觉实践的教育目标,避免现实工作中灌输式引导、宏大叙述,脱离学生的现实处境,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就要依靠辅导员工作中具备较高的教育传递创新能力。其一,要实现教育传递内容的创新,以学生主体为工作起点,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内涵并添加网络表达属性。其二,要实现教育传递方式上的创新,掌握学生认知特点与关注倾向,找准阵地有效发力。其三,要实现教育目标上的创新,应有效结合教育目标科学设计辅助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合理分化路径,最终实现多目标自主汇聚凝合。
4、网络空间中辨析识别与引导引领能力
近年来,高校网络热点事件频发,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大量充斥网络空间,网络表达泛自由化趋势显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不断遭受冲击。辅导员工作如何引领大学生在多种不良社会思潮中突出重围,避免多元意识形态侵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四个自信成为重要工作,对辅导员自身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一是要提高辨析识别能力。鉴别、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首先要求辅导员要有过硬的政治意识与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只有具备了理论基础,才能坚定树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才能秉承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社会思潮引发的网络舆论事件中主动出击,一击必破。二是引导引领的能力。辅导员应善于应用互联网信息便捷特点,加强教育引导内容设计,广泛收集国家发展、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现实事例,积极弘扬网络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价值重塑。
【参考文献】
[1] 王静.浅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J].青年时代,2017(22)81-82.
[2]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
【作者简介】
徐 克(1987—)男,山东文登人,硕士, 助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处,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