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业生视角论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
2019-07-08王欣然
【摘 要】 本文基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阐述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中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对策。要在校园中开展“实践型”教学;以长期发展为导向,不断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强化双向交流融合,多维度提升就业指导效用。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质量;创新;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不再是过去的统一分配,而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更侧重学生自主择业。近年毕业生数量连年骤增,就业问题已愈来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务院教育部、省教育厅连续下发就业相关的文件,积极调整相关政策,丰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减缓就业压力。
最近几年,每逢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为社会各界所热议的问题,面对当前残酷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就业困境,高校在毕业生就业的指导课程和培训上不断加大师资和财力的投入,以期通过短时间的就业指导培训提升高校就业率指标,但是教授模式僵化、指导针对性较差、培训持续性不强的特点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远远不及预期。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大规模”、“全方位”和“人人”,[1]不断提升就业指导质量,扩大就业指导覆盖面,创新就业指导方式方法应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亟需加强和完善的重点方向。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2017届毕业生,从深入分析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入手,归纳提炼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并就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优化和改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路径选择提出新思路。
一、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经济金融学院2017届毕业生共428人(包含2012级延长毕业学生10人),其中商务英语专业85人,金融学专业141人,经济学专业71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94人,法学专业37人,全年级男生42人,女生159人。
截至2017年10月,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18%。其中升学41人,占比9.57%。出国出境36人,占比8.41%。国家基层项目1人,占比0.23%。自主创业1人,占比0.23%。自由职业1人,占比0.23%。经济金融学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详见下表:
2016届与2017届就业对比:
从上看出,本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学生在出国出境、升学、自主创业上比往年稍有下降,就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考虑到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加速转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增加,虽然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学生找工作越发困难,但学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此外,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英语优势的经济金融学专业学生,2017届毕业生在就业人数比例上相对于2016届有较大的提高。此外,学生就业形式不但保持着多元化发展,国家政策被学生关注,学生就业在国家基层项目和自主创业方面有所突破。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薄弱
现阶段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组织机构不完善、职业教育内容及手段过于单一、职业生涯教育专职教师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所折射出的是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淡薄与忽视,学校只一味追求提高就业率,而未深入剖析和健全校院两级就业指导体系,导致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及明确的就业方向。
2、就业指导缺乏连续性
实现就业或者升学是每一名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初就能够预见的未来的必然选择。但高校往往就业指导只针对于大四年级,也就是只把目标局限在即将毕业的学生范围,总体呈現教育切入时机较晚、对象单一的特点,这就难免导致教育评估效果不佳的结果,因为就业指导的教育过程不是贯穿于每一位学生大学生涯始终的,而且也没有深入到全体学生之中去。[2]因此,大部分毕业生就业紧迫感不强,进而出现“慢就业”、“不就业”现象,而且很多毕业生缺乏就业方向甚至逃避选择,升学或考取公务员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
3、就业指导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
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日渐个性化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就业服务的精准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相关数据显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方式大体上为普遍化应试教育模式。[3]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及授课方式均较为初级,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理论学习、就业相关政策宣讲等层面,缺乏针对个体特性有效的就业分析、职业发展方向沟通与指导。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对策
1、在校园中开展“实践型”教学
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学校便应通过视频、案例、企业见面会、企业讲师介绍企业,以及其它的方式进行充分的入学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到自己所选的专业是什么,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等,同时配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短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前提下开展有目的性的学习,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其对职业的向往和期待,这样学习效果才能充分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不断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普及,通过多种方式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比如推广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举办就业面试竞技大赛、与企业建立职业实习实践互动平台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2、以长期发展为导向,不断加强就业指导针对性
学生的就业选择不仅决定学生毕业后的短期发展,更为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就业指导应以学生长期发展为导向,引导学生端正自身就业观念,不断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帮助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针对已做出不同就业选择的学生,应加强他们的价值导向指引,比如在帮助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这部分毕业生的时候,也要引导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投身于国家重点发展的地区、产业、领域,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帮助致力于投身金融行业的这部分毕业生的时候,也要警醒他们需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及行业操守等问题;在帮助那些想要投身于民营企业、甚至创业的毕业生的时候,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国家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接受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已成为用人主体单位的现状。[5]在鼓励学生前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放眼二三线城市和西部地区,以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相融合,选择适合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就业岗位。
3、强化双向交流融合,多维度提升就业指导效用
(1)充分发挥家长在就业指导中的积极作用。在抽取毕业生择业决策的决定性任务人物调查数据中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在选择中更倾向于听取其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建议。因此,学校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家长对学生择业影响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使家长成为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缓解找工作压力、避免过高期望、尊重个性发展、正确就业观树立等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教师与专职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促进作用。虽然在真正影响毕业生择业决策上,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甚至微乎其微,但是这两者是学校开展学生就业工作的极具潜力的重要力量。[6] 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有效发挥教师在毕业生就业及职业生涯选择中的影响力,更好的为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指导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为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吴蓉芳.新形势下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匹配度调查研究[J].理论前沿,2018(14)34-40.
[2] 魏洪斌,任忠诚.高校辅导员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深度辅导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8(9)38-40.
[3] 陆玲.药剂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研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29-30.
[4] 姚云斌.就业困境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中国市场,2015(26)131-132.
[5] 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 .中国青年研究,2006(10)64-65.
[6] 翟波.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33)100-102.
【作者简介】
王欣然,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