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三个面向”
2019-07-08李洁汪明
李洁 汪明
摘 要 为更好地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应有功效,当前学校课程建设要实现三个面向:面向全员,学校课程建设不能只建设学生课程,还要建设教师、家长等课程,以课程育人来增强其他教育主体的教育力量,以便协同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面向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来通盘考虑、系统优化学校课程;面向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倒逼学生生涯课程建设,呼吁学校打造优势高考科目组合课程群。
关键词 学校课程建设 全员课程 核心素养 新高考改革
“近年随着课程权力的逐步下移,以及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日益提升,中小学日益开展起学校课程建设,并将其视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内涵发展之有力抓手。”[1]当前,在中小学掀起了一股学校课程建设热,如何保障和优化学校课程建设以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下去并充分发挥应有功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学校课程建设要面向全员
先前,关于学校课程建设,我们说的、做的都是紧密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而展开的,不管是校本课程開发、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还是三级课程整合,这里面尽管也出现国家、地方、学校这些字眼,但究其实质,这些学校课程建设都是关于学生的,也就是说,这些课程建设都是直接指向并服务学生的,学校是为培育学生而存在的,而课程又是学校使命担当的重要载体,倘若学校课程建设不指向、服务学生发展,则这样的学校课程建设肯定是不对、不好的,上述逻辑和道理很好理解与接受。然问题之关键在于——学校课程建设不指向、服务学生发展肯定不是好的、对的学校课程建设,但倘若学校课程建设只指向、只服务学生发展,那么这样的学校课程建设是不是好的、对的呢?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在理论上如何理解和定位学校课程建设,同时亦会影响到我们在现实中如何开展和改进学校课程建设工作。
学校课程建设要紧密围绕学生发展但不能仅仅指向、服务学生发展。可能会有人觉得诧异,纵观学校课程建设史,学校课程建设历来都是只指向、服务学生发展的,除了学生还没第二个主体,难道这一历史传统是不对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对此,我们的看法是历史传统并不尽是对的、好的,否则未来又有何可期?此外,存在是合理的,先哲黑格尔早就论述过;但要注意的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合理的并不意味着就是理想的,对于存在我们不能一味悦纳。回到学校课程建设问题上,学校课程建设要始终、主要围绕学生而展开,但不能只围绕学生而展开。学校课程建设如果不是指向、服务学生发展的,那么其一定不是好的、善的;倘若学校课程建设只指向、服务学生发展,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善的。也就是说,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向、服务对象除了学生这一重要、主要对象外,还有其他对象。譬如教师、干部、家长等,这些也是学校课程建设指向、服务的对象,学校要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中心,一切都围绕学生发展而展开,但学生发展并不是凭空发生、没有资源供给和条件支撑的,学生发展需要教师的教化、干部的助力、家长的配合,而这些外在条件的支撑离不开课程的供给。以教师为例,教师要把学生教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还需要时刻补给才行。课程犹如源头活水,教师也需要课程的滋养。同样,对于学校的干部,要想他们做好方向引领、后勤保障工作,也需要课程的供给。至于家长,我们也需要开设相应的家长课程来引领家长发展,促使其配合、助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化阻力为动力,打造动力家长离不开家长课程。由此可见,我们在学校课程建设时除了要建设学生课程外,还要建设教师课程、干部课程、家长课程等。对此,可能有人心生疑虑——这些教师课程、干部课程、家长课程国家有、外面有,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没有必要花时间精力、投物力财力去建设。尽管这些课程国家有、校外有,但这些国家本位、校外开发的课程难以保障课程的针对性,继而难以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建设学校课程时要打开视野,除着眼学生外,还要关注教师、干部、家长等,建设指向多元的全员课程。
二、学校课程建设要面向核心素养
如果说上述的学校课程建设要面向全员还有些理念创新、实践引领的话,那么这里的学校课程建设要面向核心素养则多少有些落后的感觉。早在核心素养诞生之初就有人大声呼吁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再提什么学校课程建设要面向核心素养则多少有些落后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今日已无必要再提学校课程建设要面向核心素养了吗?其实不然,因为先前的倡导和落实多是一股风、一场暴雨,是在核心素养热的大环境下的一种跟风、赶时髦行为,尽管讨论了很多,也在做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但这样的言说与行动多是表层化的、形式化的。今日我们再提学校课程建设要面向核心素养是要纠正、扭转这样一种表层化、形式化做法,真正、切实地基于核心素养来建设学校课程,毕竟先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只是嘴上说说、喊喊,并没有实质性地推进,而这里提学校课程建设要面向核心素养是想实质性面向而非形式化面向。
那么,学校课程建设究竟该如何实质性地面向核心素养呢?首先,我们需要对当前的学校课程建设进行全面诊断、科学判断。所谓全面诊断、科学判断是指对当前学校的课程建设进行实然诊断,以探明现有的课程是否符合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神要求和实质诉求。如果不符合,还需要进一步诊断以精细化确定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其次,我们要树立基于核心素养建设学校课程的大局观。这里所谓大局观主要是想强调、区分学校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关于课程,先前我们说的、做的几乎都是校本课程开发”[2],或囿于认知不畅,或失控于惯性影响,以致现在我们一提起学校课程建设不少人都以为还是校本课程开发。如此一来,再提学校课程建设要面向核心素养则不少人都以为这是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建设不同于校本课程开发,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更新换代、转型升级。”[3]而树立基于核心素养建设学校课程的大局观就是要提醒人们,学校课程建设面向核心素养并不简单等同于基于核心素养去开发几门校本课程就行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是对学校课程的系统优化和整体改进,不是局部的修修补补。最后,学校课程建设面向核心素养要做好协同工作。这里之所以强调协同主要是因为当前的中小学虽然有了一定学校课程建设能力,但这种能力还较为薄弱,尚不足以独立支撑其基于核心素养建设学校课程这件事。但课程又是大事,马虎不得,倘若中小学不能确保保质独立完成,就不能碍于面子独立进行。“为此,中小学要善假于物,多向大学借力,整合社会资源,诉诸多方协同之道来做好这项工作。”[3]
三、学校课程建设要面向新高考改革
2017年之于我國高考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一方面,它是恢复高考40年,另一方面它又是“新高考元年”。说其是恢复高考40年是因为我国高考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曾经中断过,在1977年得以恢复;而说其是新高考元年,主要因为党和国家历来对高考及其改革非常重视。“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中国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不仅对大学选拔新生、中学的教育和教学具有调节与引导作用,而且承载着整合教育系统、维系社会稳定的重任。”[4]所以高考改革一直在稳妥中推进着。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将建立我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提上日程,强调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以及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改革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2017年浙江、上海作为首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也迎来了全面实施‘新高考招生方案之元年”[5]。浙江、上海拉开了新高考改革的序幕,2017年是新高考元年,至此已降全国范围内将迎来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大事,它将倒逼中学教育作为范式转型,而课程又是教育的核心、必要环节。那么,面向新高考改革,学校课程建设又该做出哪些调整呢?首先,中小学要增设或优化学生生涯课程。新高考改革带给我们最直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新高考将打破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选择跟组合高考科目。这既是改革红利,同时又带来了多重挑战,毕竟对于尚还年轻的高中生来说,有了选择也多了选择纠结症——“我到底应该选择哪些高考科目组合?”这在率先试点的浙江、上海地区已显著暴露出来。给了学生更大空间和自主选择权,但学生反而因不知所措而陷入迷茫与焦虑中。因此,“以往默默无闻的生涯规划教育因其所具有的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的重要作用,站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6]。面向新高考改革,学校教育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学生涯教育,而要开展学生生涯教育,又离不开相应的生涯课程做依托。然现实中,囿于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中学学生生涯课程实施现状并不乐观,不少中学完全没有学生生涯课程,就算有也只是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挂名而已,徒有其名,难以达到生涯课程对于学生生涯规划的作用,继而难以满足新高考改革的现实诉求。对此,我们要及时调研并迅速做出相应调整,对于没有生涯课程的要及时开齐开全,对于已有的要根据新高考改革诉求予以优化提升。要注意的是,由于“生涯教育在我国起步晚,底子薄。很多学校没有开展生涯教育的传统,管理者和学校教师尚未具备开展生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7]。对于有研究者指出的现实中的这种情况,我们要做的可能不是直接的增设或优化学生生涯课程,而是先要做好前提、基础工作,即宣传学生生涯教育重要性,启蒙学生生涯课程必要性,继而梳理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对学生生涯课程重要性的意识与认识,增强他们增设或优化学生生涯课程的意向性。其次,面向新高考改革,学校要关注本身的优势高考科目组合,打造相应的课程群。高考除了一贯秉持公平竞争理念外,还在锲而不舍地努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即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大的选择空间。先前,学生虽然也有选择空间,但只能在文理科这两者中选择其一,虽然有了选择空间,但空间并不是很大。而在此轮高考改革中学生的选择空间一下子扩大了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志趣等选择自己的高考科目组合。这样的高考改革将对学校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先前我们的学生发展,尤其是在满足学生高考诉求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整体水平,再细分的话也只是文理这两大类而已;而现如今,面对此轮高考改革,学生在选择高中学校时不光会看学校的整体水平,还将进一步细致化到该校的优势高考科目组合,倘若该校优势高考科目组合与自己的未来选择不吻合,就算这所学校再好,恐怕学生也会犹豫的。面向新高考改革这一新形势,学校在课程建设时除了要关注全局外,也要留意发掘、放大本校的优势高考科目组合课程群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汪明.学校课程建设也该做做“减法”了[J].课程教学研究,2017(06).
[2] 汪明.从校本课程开发到学校课程建设[J].课程教学研究,2017(04).
[3] 汪明.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的“为何”与“如何”[J].教学与管理,2017(19).
[4] 刘海峰.高考改革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5] 尹达.“新高考”的价值取向、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6] 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
[7] 樊丽芳,乔志宏.新高考改革倒逼高中强化生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