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2019-07-08张熙袁玉芝李海波
张熙 袁玉芝 李海波
摘 要 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国外劳动教育的定位、内容体系、教学实施及师资培养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劳动教育实践现状,提出把握劳动教育时代新内涵、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学龄规律设置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及保障机制等推进学校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国际比较 实施策略
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贯彻落实劳动教育,事关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本质和特点,事关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国外近现代劳动教育发展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俄罗斯继承了这一模式。二是在“劳作学校”模式和“做中学”模式基础上开展的劳动教育[1]。沿着这一脉络发展起来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劳动教育都源于“手工艺教育”“工艺、教育”,最终蕴含于技术教育之中,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但又略有不同[2][3]。其中,美国和英国倾向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德国和瑞典更倾向于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劳动世界,培养学生为职业选择做准备,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性;日本和韩国则主要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教育理念,在重视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也强调劳动教育的职业教育作用。
一、国外劳动教育的实施经验
1.课程定位:趋向技术教育
从国外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演进大致遵循“手工”(或劳作、手工艺)、“工艺”至“技术”的过程,这与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日益复杂有关[4]。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内涵日益丰富,不再仅仅包含手工制作、家政等简单的生活劳动,对新技术的认识与应用也逐渐成为劳动技术教育的重点。同时,为了培养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部分国家在劳动技术课程中设置职业认识与体验模块,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5]。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外劳动教育的课程定位越来越趋向于技术教育,并逐渐蕴含于技术教育之中。
2.教育内容:兼具丰富性和层次性
国外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各有偏重,但从整体上都非常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可以归纳为手工、家政、技术、社会体验活动四类。手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主要包括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缝纫等手工制作,这类课程多面向低年级学生;家政课程更多地面向女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家庭劳动的兴趣和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膳食和健康,会安全使用厨具,学会管理家庭生活等,这类课程多面向中低年级学生;技术类课程占整个课程的比例较大,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准备,课程内容包括技术的相关概念、技术的应用等,这类课程多面向中高年级学生;社会体验活动在校内外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职业兴趣,活动类型包括班级和学校活动、社团活动、义务服务活动、职业前途探索活动等,这类课程适合各年龄段的学生[6][7]。
3.课程体系:关注系统性与连贯性
国外劳动教育重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即一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甚至大学,对课程进行整体设置规划,重视学习阶段之间的衔接。课程的实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低年级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多为手工、家政、社会体验活动(公益服务等)、基本的技术知识等,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习惯,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对职业的初步认识;高年级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技术、社会体验活动(职业体验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类职业,培养职业兴趣,为未来职业选择做准备。通过设置循序渐进的课程来逐步实现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保证了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4.实施途径:整合资源、多渠道灵活进行
国外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非常灵活,能够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多种多样、灵活有趣的方式实施教学[8]。课程实施的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开设系统的劳动技术课程,二是借助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三是二者兼备,相辅相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并不局限于采用一种方式实施教学,可能三种方式同时存在。在教学场所上,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非常重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注重发挥社区的作用,调动整合校内外资源,全方位为学生開展劳动技术教育。
5.师资培养: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性
国外非常注重对劳动技术教育教师的培养,尤其是技术教师,开设专门的师范专业,探索并规范劳动技术教师教育培养的课程标准,设置劳动技术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为劳动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师保障。
二、国外劳动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基本认识
(1)进一步认识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生产技能,形成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初步的职业意识;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创造美、感受美,从中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
(2)最大限度融通学校与社会优势资源,竭尽所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
学校应融通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明确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在劳动教育中承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作用,合理分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以学校资源为主体、家庭和社会资源为两翼的模式,为劳动教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保障。
(3)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加强系统设计,落实育人目标
当前正处于新技术迅速发展时期,劳动教育要紧密把握时代特点,教育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劳动传统的同时掌握新时代劳动基本技能,树立现代劳动观念,使劳动意识和行为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在劳动教育设计上,要加强系统规划,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学校的创新实践。
(4)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积极宣传和引导公众理性支持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除了学校教育更要重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家长对劳动应有正确的认知,教育引导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全社会都要重视劳动,共同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把尊重劳动的价值置于社会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
2.启示
(1)围绕立德树人,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把立德树人融入各环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并不仅仅表现在学会某种劳动技能,而是通过劳动教育来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习惯。特别是置身于信息化社会,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新挑战,劳动教育必须加入新的要素,将劳动教育从简单的以技能为主的体力训练提升为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劳动需求的实操技能以及以沟通、应变、探究和创造为主的脑体结合能力,同时还须加强契约、环保、协作等现代劳动观念的培养。
(2)依据学龄规律,科学设置劳动教育的内容
抓住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年龄结构特点,在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以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以及适量的技能培养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初中阶段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积极参加校园、社区等公益劳动,形成基本的劳动技能为主。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能够胜任家务劳动,能积极承担公益劳动,能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3)统筹协同配合,完善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实施劳动教育应遵循有机融入和求同存异的原则。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需要统筹各环节协同配合,明确整合协调、课堂教学、学科融合和家校配合的实施途径。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包括课堂教学、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等,统一安排,努力做到定人、定时、定岗,统筹组织。在开足开齐劳动技术课,做到课时落实、师资落实、管理落实的同时,通过学科融合开展劳动教育。家校配合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家长与学校应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与责任,共同帮助学生将劳动教育成果迁移到现实生活应用中。
(4)明确课程导向,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劳动教育课程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独立内容和方式的教育课程,在开设前必须具备与其他学科相同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授课时间和课程评价,应在抓好“开齐、开足”课时的同时,努力实现高效教学;做到相同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避免上课的随意性;加强教师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深刻理解劳动教育课程的要求和内涵;采取以任务为驱动式的教学,保证一学期学生能完成任务;组织各种形式的研究课、观摩课、教学设计评选等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申报劳动教育相关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本课程推进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自身实施课程的能力。
(5)统筹协调体系,建立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只有建立劳动教育统筹协调、师资队伍、资源保障和督导评价四大体系的统筹整合和总体设计,才能聚焦聚力、取得实效。统筹协调是指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等落实到位。师资建设是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资源保障是指因地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北京市独具特色的中小学资源来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发挥督导作用是指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
(6)针对不同层面,建立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针对不同层面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学生个人和学校管理的评价体系,以保证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课程教学评价是指对课时计划、备课教案、成绩记载、教学技能等要素开展的评价。学生个人评价是指从实际出发,以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质量、劳动习惯等为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社区为依托、家长为后援的雙向评价。学校管理评价是指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学期劳动课程计划等管理工作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德伟.国际中小学劳动教育初探[J].中国德育,2015(16).
[2] C.M. Woodward. Manual training in education. New York, Scribner, 1890.
[3] Patrick N. Foster. Lessons from History: Industrial Arts/Technology Education as a Case. Journa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1997,13(02).
[4] 王琳. 技术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5] 王恩发.教育面向劳动世界——美国生计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国际观察,1993(05).
[6] 杨铭.日本中学的劳动教育[J].外国教育动态,1983(01).
[7] 桑廷洲,倪维素.日本的劳动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7(05).
[8] 傅小芳,周俪.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02).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