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创造性转化能力提升研究

2019-07-08潘曾伟梁俊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教师

潘曾伟 梁俊伟

摘   要 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持。在此背景下,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须具备创造性转化能力来支撑自身发展。教师的创造性转化的目的在于弘扬先进文化,完成新时代教育使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然而教育过程存在过多的干预,导致创新在传统的文化观念、繁重的工作压力、匮乏的物质条件、高风险的教育舆情效应下变得渺茫。基于这种现状,通过对教师创造性转化能力提升的研究,找出对策,让思想落实到行动,促使教师走出困境,将他们本该具备的创新思维挖掘出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师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执行

一、教师创造性转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林毓生认为:第一,把中国文化中的概念与价值体系加以改造。第二,使得经过改造和转化的概念与价值体系变成有利于现代政治改革的种子。第三,在社会变迁中保持文化的认同[1]。从社会发展观看,主要通过挖掘过去社会发展中存在当时不适用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理念,以习近平总書记的新时代建设方针为指导,充分满足现阶段发展的需求;从文化价值观看,则是指在社会变迁中保证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认同及先进文化的弘扬。教师创造性转化能力是指教师在创新理念的基础上将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观念、文化用新时代的理论、特点加以精准地改造、传播以解决现阶段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的问题。其要求是思想正确、指向精准。以弘扬优秀文化、完成新时代教育新使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为目的的创造性转化能力,是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必备的能力之一。

我们要清楚意识到,参与创新工作、带来创新成果的,将不仅限于传统印象中的留学归国人员、科研人员、技术和管理骨干,同时要逐步推广覆盖至学生、务工人员、农民群众等。在这项工作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教育过程中文化传播的主导,对于先进文化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提升教师创造性转化能力的措施

创造性转化是基于创新理念的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手段,创新作为教师素养能力难以通过量化精确测得,邢洪福基于中国期刊网收录的425篇我国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该研究领域呈现如下特点:文献数量自2000年后小幅增加;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方面;合著率较低,核心作者群规模较小;思辨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2]。通过数据可以推断:教师创新的能力存在不足,没有达到该有的水平;教师队伍对创新的研究数量没有到达该有的程度;教师对于创新的实证较少,说明创新实践的欠缺。国家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原因是当今教师在创新能力上没有跟上新时代需要,创造性转化实践缺失。

王洪席提出创造性转化实施方向:第一,从圣经式尊崇课程传统向文本式理解课程转化;第二,从“师道尊严”思想传统向“平等中的首席”理念转化;第三,从“考试-选拔”教学评价传统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转化[3]。从现状分析看,提升创造性转化要明确思想到行动的要求,引导教师群体敢于实践。

1.依法治教方针的落实

依法治教是从根本上规范教师教育做功过程与结果的明确性及正确性。依法治教指教师服从法律、行使义务、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采用的手段,教育过程和结果同时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创造性转化则是现阶段履行这一义务的科学方法。只有依法治教,才能保证教师创造性转化行为受法律保护。相反,偏离法律约束的方向、范围,就谈不上创造性转化。依法治教是教师创造性转化的前提。提升创造性转化能力,要从落实依法治教开始。

2.创新性发展的正确认识

正确认识创新性发展并用其引导创造性转化,才能获得预期的成果。对于创新性发展在教师层面的理解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性发展要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方针。第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从安全需求—求知需求—社会需求—实现价值需求的发展过程,不单是具有创新的某个发展阶段。第三,创新性发展要求教师将教育智慧转化为符合现阶段要求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第四,由于教师教育的榜样性,因此教师的创新性发展具备文化辐射的作用,其目标是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3.精准脱“困”

无创新意识的实践是创造性转化的现实困境。众多学者将创新意识匮乏的原因总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压力、无物质支持、教师不敢接受失败和无法承受失败,指出教师实践的动力是满足其成就需求、物质生活需求、安全需求。教师的成就需求指通过自身的创新实践将学生培养成才;物质生活需求在于创新性发展中实现自身的能力与薪水的同等提升;安全需求便是需要有相关政策维护教师的发展。创造需要建立在行动基础之上,精准脱“困”就是避免教师在困境中挣扎,让教师大胆去想,放手去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4.创造性执行的渗透

许多教师都曾思考过这一问题:如何让学生消灭借口,拒绝拖延?实际上,教师也有过拖延和倦怠,这正是执行力缺乏的问题。执行是一种行为,一种主动参与的自我把控能力。创造性执行就是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在一定的策略前提下,消灭拖延和借口,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行为。创造性执行有两层含义即教师自身执行力的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执行力。教师教育的执行力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执行力是教师执行力转化的写照,两者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要让教师理解创造性执行,把控自我,明确目标,转变思维,将其渗透到创造性转化中科学地灌输给学生,进一步催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创造性转化过程。

5.风险规避的政策

众所周知,在不曾有或改革的基础上的发明才能称之创新。改革是有风险的,风险必然是教师回避创新的因素之一。制定风险规避政策是保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教师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

第一,制定创新能力的绩效标准及荣誉称号,相关荣誉终身保留并在推优、晋级等环节优先考虑。第二,成立专家组,调研方案具备科学性、成果具有可行性,并在实施前对外公布详细信息。第三,设立专门机构为教师创新提供所需要的条件。第四,校领导对于未知风险要有担当。第五,对失败之后的教育舆情能够及时把控及治理。

采取规避政策,可以降低风险,减少外界压力,让教育者从根本上敢于去创新,敢于走出困境并再次创新,提供教师创造性转化的政策基础。

6.教育共同体的创建

“教育共同体”一直备受关注。研究发现,教师教育共同体实质上是包含了三种意蕴的结合体,即精神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4]。自组织理论认为,一个孤立的社会系统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死寂的自我循环,这种循环因为缺乏对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没有发展的活力,须通过引进对系统有益的信息、资源、能量来改变这种状态[5]。它的出现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区域交流模式完善,教学创新环境升级,校际差距缩小逐步实现。教育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融合共同体的优势,是将教师创造性转化为集体共享,从独特转化为普遍,从传统升华成优秀,将独有推动至共有,所生成的成果将带动区域教育的更新发展,推广“教育共同体”对于新时代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创造性转化的思考

1.对待创造性转化产物的态度

创造的产物必然是从无到有的,因此必然会有两种结果,成功与失败。可惜失败的产物对于当今教育来说等同“死刑”,人们都希望创造性转化产物能被确定为成果,但是成功的创造性转化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如果缺少了天时,再合理的创造性转化产生在不该出现的时机,很容易会被全盘否定。我们要从根本上正确对待转化的产物,不能看到就怕,不能见到就制止,这会使得创新被扼杀在起初的幻想,要正视产生这种想法该如何应对。教育者目前惧其观、怯其思状态的原因便是教育者已经不敢失败,也承受不起失败。

2.领导力與创造性转化的关系

许国动等人的相关研究[6],探讨了教育领导力的投入和学校领导力的转化,以及与教育领导力的成效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过程当中,各个环节都可能对创造性转化的两个方面产生干扰:一是领导力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二是领导力影响下教师的创造性转化。开展领导力与教师创造性转化关系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师创造性转化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教育共同体的治理

教育共同体的成立会带来发展很好,但是也要思考管理方针、成员组的教师发展观能否一致等问题。独自管理,会限制联系;共同管理,会增加难度。教师的发展观建立在不同的环境基础上,而建立共同体后环境的更新不可否认会影响教师的发展观。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产物,发展观的变化势必干扰创造性转化的成果。创造性转化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相同的成果,在不同的区域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而教育舆情的管理也是难点。因此,为了发挥教育共同体的作用,要制定一种均衡管理的政策。

4.激励措施的使用

激励是把双刃剑,好则带来事半功倍,坏则带来弄虚作假。Davila的研究认为短期激励措施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7];Fu的研究提出长期激励措施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大[8]。众所周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人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也在变化,那么激励措施在自身所处的环境实施过程中是否会像上述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呢?解决激励问题,可以在可控条件下使教师创造性转化活动变得更加积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教育而言则要面对日益增长的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公平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师创造性转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社会正气的建立对新时代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各种干扰因素,从表象来看是限制条件,从深层次挖掘可以是另一种提升方法。在适当的条件使用适当的资源,以合适的角度进行有目标的探索,突破艰难险阻,这便是使教育未来成为无限可能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1]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邢洪福.1997-2015年我国教师创新能力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交际,2017(10).

[3] 王洪席.中国教学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6(12).

[4] 张增田,彭寿清.论教师教育共同体的三重意蕴[J].教育研究,2012(11).

[5] 张莉.论城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09).

[6] 许国动,胡中锋.系统视阈下教育领导力研究领域、体系与范式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4).

[7] Davila,A.Short-term economic incentive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2003.32(08).

[8] Fu,XL.How does openness affect the importance of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2,41(03).

[作者:潘曾伟(1987-),男,江苏镇江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梁俊伟(1988-),男,广东广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