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热点与发展知识图谱

2019-07-08刘隽范国睿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热点

刘隽 范国睿

摘   要 为了客观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使用Bicomb2.0共词分析软件和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近十年来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主题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关键词共词分析和数理分析,绘制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热点与趋势知识图谱。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主要围绕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家庭关怀与生存状况研究、社会支持与保护研究、教育公平和基本权益保障研究以及学校教育管理研究等5个领域,后继研究者可以从多学科系统化、细分研究对象、引入质性研究和精准对策研究等4个方面深化研究。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习  发展  热点  发展取向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当前,通过借鉴国际通用的科学计量方法,利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以及知识热点图谱技术,绘制国内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可以较为准确地展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的概况[1],为充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资料分析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期刊库中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发现在2004年出现第一篇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论文后逐年增加,在删除了与农村留守儿童无关内容以及重复发表的论文后,至2015年12月31日共有780篇相关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

2.研究进程

采用Bicomb2.0共词分析软件和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作为主要研究工具。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关键词,在Bicomb2.0软件中对780篇文献的1241个关键词进行排序汇总统计,筛选出词频大于10小于557的49个关键词为主要关键词。其次,建立关键词词篇矩阵,将原有CNKI文献格式转换为ANSI码后生成矩阵。再次,进行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对矩阵进行相关分析形成相异矩阵,并导入SPSS20.0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多

维尺度分析后生成聚类图。第四,结合论文发表情况、聚类分析结果和知识图谱解释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对780篇文章的1241个关键词进行词频排序后,共抽取了49个排序前10位的关键词,排序结果如。

根据频率描述性统计得出前49位关键词,可以初步勾勒出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去除“留守儿童”本意关键词后,前10个研究热点分别为: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农村人口、儿童、家庭教育、隔代监护、留守儿童问题、监护。而仅对关键词进行高频描述性统计处理,无法准确分析各个研究热点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利用高频关键词共词分析技术进一步明晰各主题之间的联系。

2.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的分析

利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生成词篇矩阵进行相关分析,形成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前十位高频关键词与留守儿童的内在逻辑关系由远及近依次为:儿童(0.99)、农村人口(0.96)、监护(0.82)、隔代教育(0.8)、留守儿童問题(0.8)、家庭教育(0.8)、对策(0.75)、教育(0.73)、农村(0.7)、心理健康(0.68)。

目前留守儿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心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社会学等不同研究视域,其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最受关注,大量不同学科视域的研究都会涉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研究学科视角而言,留守儿童研究在教育学、人口学范畴的研究数量少于心理学范畴。此外,由于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与农村人口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变化息息相关,现有研究在人口学、社会学研究视域下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归因研究,对留守儿童结构和社会属性进行了概括。而在教育学领域,大量有关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涉及教育社会问题,诸如家庭教育缺失、隔代教育薄弱、监护等诸多现实问题。

3.高频关键词聚类及分析

通过关键词的聚类结果可以基本推断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较为清晰地分辨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的热点。整体上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可以分为五类。其中类别1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领域,其关键词由精神卫生、健康、营养状况、行为问题等关键词组成。类别2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关怀与生存状况研究领域,其主要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子关系与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两个子领域。类别3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保护研究领域,其关键词主要有保护性因素、社会支持、调查、心理弹性等关键组成。类别4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和基本权益研究领域,其关键词主要有法律保障、教育权、权益保障、教育均衡、公平、教育政策等关键词组成。类别5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其可以细分为5个二级子领域,分别是子领域1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子领域2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研究,子领域3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研究,子领域4为留守儿童校园心理关怀研究,子领域5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管理问题。

三、关键词的知识热点图谱与类别的战略地位

在聚类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运用SPSS20.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ALSCAL)并利用Z分数标准化后绘制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从身心健康、家庭关怀、社会支持、教育公平和基本权益以及学校教育问题等五个维度展开。根据Law等人提出的二维坐标图,确定不同研究类别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影响关系[1]。所组成的四个象限分别代表不同意义,分别是:第一象限类别内部紧密,熟度高,影响力高,处于研究中心地位和热点。第二象限类别内部紧密,熟度高,但处于研究周边。第三象限则内外部都不紧密,处于研究边缘。第四象限类别外部影响力高,但内部紧密度低,成熟阶段。结合五大研究类别的战略坐标分析,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的五大类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战略地位。

类别1: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该类别主体集中处于第二象限,目前整体研究也较为成熟,已经形成一定研究规模,但处于研究网络的边缘,将来随着研究的推进可能分化或者归并到其他研究类别。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作为留守儿童研究关键要素,已经形成了两个方面较为成熟的研究群体,身体发育和健康研究群体主要集中于医学院的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和体育或体质研究人员,关注于处于生长发育重要阶段的留守儿童群体,经过实证研究发现由于家长照顾的缺位,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重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直接导致慢性病或者常见病影响留守儿童的发育成长。多个地区不同年龄群体留守儿童体质测定显示,留守儿童体质在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和素质指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发展性问题,如身高、耐力指标、腹肌力量以及国际通用评价BMI、Rohrer指数不佳等。另外,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呈现负面影响显著。由此,产生了家庭、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研究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体质状况的对策研究[2]。心理健康研究群体主要集中于高校心理专业教师和学校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多数处于青春发育期,其身心发展不断成熟的同时,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通过大量对于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心理适应性、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心理弹性、安全感、公正感、自尊和心理控制、社会支持等要素科学定量测量,科学界定这些要素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发现由于平时缺少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存在显著问题,在面对自身的人际交往、自身变化等烦恼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其负面情绪变化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指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面临诸多不利困境[3、4]。特别是留守儿童相对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内在心理压力,失落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有: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学习焦虑、过敏倾向与孤独倾向等比较明显。同时。近五年来,网络成瘾、网络色情暴力等一批新型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着逐渐成为研究方向,部分研究亦证实这些新型社会化问题成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趋势。整体而言,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成长问题目前已经成为留守儿童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类别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关怀与生存状况研究

该类别处于第四象限,目前属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和研究热点,由于靠近第四现象内侧属于在留守儿童研究各领域中表现较为活跃,但是内部主题逻辑关系松散,以单一性问题为主,整体研究成熟度不足,下一步可能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的关注重点。这一研究类别主要是从人口学和家庭教育视角开展研究。其中基于人口学研究是本类别主要研究方式,其重点在于留守儿童家庭的监护类型和监护形态分析,根据不同的监护形式和属性开展分类研究,就监护主体而言有隔代、上代、同辈和自我监护等,就留守儿童家庭结构而言有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就监护程度而言有监护弱化、监护动荡、逆向监护和动态留守等,就监护表现形式而言有父母一方外出一方监护抚养、父母双方均外出,近亲属监护抚养、父母双方均外出,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抚养、孩子单独留守,没有监护人等。同时,基于人口学视角的监护属性和监护内部要素关系研究则呈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面临的人口结构性特征,阐释其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在影响机理。家庭教育作为该类别领域的另一个研究方向,主要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合理问题等现象进行研究。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而言,大量研究分析了家庭教育局限于浅层关怀的主客观原因,剖析了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性、文化知识性、娱乐性、家长与儿童矛盾性突出、儿童相对独立性等要素,其中有从道德规化视角提出家庭教育缺失是直接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缺乏正确及时的家庭教育引导与帮助,将会对儿童的价值观和性格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家庭教育不合理问题方面,集中于家庭教养方式的有效性、针对性、科学性研究,主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溺爱和放纵心理、物质弥补方式、物质满足方式、惩罚教育等消极教育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解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错误导致的家庭环境恶化,诱发的儿童不良人格因素、产生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现象[5]。

类别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保护研究

该类别处于第二象限,相对更加靠近第二象限外侧,说明该研究的潜在关注特征性较强,容易随某一事件的发生而增强。目前整个社会和学界对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与家长的有效监管、容易发生非法侵害或是自身危险行为造成自身人身伤害等人身安全侵害问题较为关注。从社会支持和保护研究而言,主要有校园安全、家居安全、户外安全等问题,研究涉及的安全类别属性有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娱乐安全等不同类型,研究的留守儿童安全保护性问题既有单一性的安全问题研究,也有多种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研究。与此同时,伴随留守儿童安全社会保护问题研究存在的是留守儿童社会保护要素研究[6]。在该类研究中,主要基于社会学视域对不同阶段留守儿童所需社会支持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研究和验证各类留守儿童的社会保护性因素,分析探讨社会主观支持、社会客观支持和社会保护要素利用程度与留守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成依存关系,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对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该类别领域还有留守儿童社会化参与过程、社会交往和社会制度支持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朋辈性、亲子关系的残缺性、教育管理的松散性、社会交往的闭锁性与自主性等特征进行研究,探索社会支持满足留守儿童安全和归属等需要的一系列方式和影响因素。

类别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和基本权益研究

该研究类别主体处于第一象限,具有成熟稳定的基本特性,也是目前研究的中心和热点,处于整个研究体系中的中心环节和主流地位,是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成熟方向。在众多有关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研究中教育公平问题最为关注,教育公平和留守儿童基本权益两者紧密联系。无论是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中涉及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涉及教育公平问题,最终都聚焦于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三个研究方向,各个方向均提出应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改革涉及留守儿童的学生培养制度、教育评价制度、人事制度、教育投入制度、招生制度、办学制度等相关教育制度,推進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公平保护留守儿童的教育权益[6~9]。而关于留守儿童其他基本权益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法学视角研究国家对于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法律公权干预保障,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位、权益严重被侵害等问题探讨救济和保护制度设计,探讨了诸多研究涉及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建设策略,明确指出了进一步完善法律,推动国家公权监护主体,优化留守儿童权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从机制上规范和完善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制度。同时,部分研究还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提出强化公共管理介入,建立城乡一体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公共管理服务工作,发挥社会工作的教育者、协调者、中介者角色职能。

类别5: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该类别处于第四象限外侧,研究内容属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的热点,其内在联系紧密,主题表现活跃,随着下一步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子领域1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在“读书无用论”、农村青少年监护力度的减弱以及农村辍学潮等多重影响下,留守儿童呈现学习动力不足,违法违纪行为和一些社会不良思潮问题呈现上升趋势,甚至产生了不服学校管理、违法犯罪的现象。面对一系列留守儿童思想滑坡现象,众多研究均提出要把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集中于“知”和“行”两个方面[10],激发和深化留守儿童道德和法律认知,加强留守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形成自我约束力和执行力。

子领域2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通过大量留守儿童群体实证研究,发现电视、网络媒体对于留守儿童没有起到提供信息、指导学习、拓宽视野等学习支持作用,而是扮演留守儿童精神生活抚慰的角色。因而,提升留守儿童媒介素养应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对于农村学校教育的媒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的思路与方法[6]。

子领域3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研究。由于民族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留守儿童研究兴起,此类研究成为民族教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研究发现民族地区由于原有学校教育相对薄弱,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与留守儿童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留守儿童面临着学校教育与托管教育、家族兼管教育等不同教育模式的结构性矛盾,留守儿童的学习客观环境、主观环境以及学习结果不容乐观,需要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倾注更多关注和政策倾斜,探索符合民族教育特点的学校教育模式[3]。

子领域4为留守儿童校园心理关怀研究。该子领域与类别1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研究有一定联系,是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领域内另一个心理学研究热点。面对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社交方面的心理障碍,或是个人在校期间的人格性格发展困惑,都需要关注校园心理关怀,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导致留守儿童在校时间延长后,出现大量针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心理问题研究,特别是在学习心理障碍和校园社交障碍方面,通过研究解决留守儿童所需心理关怀的具体性、个体性、持续性问题,并分析探讨各类体现人文关怀的要素[3~4]。

子领域5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管理问题。农村学校课程教学建设成为了该子领域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认为,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很少开设一些亟待课程,诸如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校本课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需要在这方面纳入农村教育双基建设予以支持。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容易下滑等问题,从教学视角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学习支持功能补偿对策研究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11-12]。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主要围绕上述五个类别领域展开,可以从四个方面改进研究:第一,进一步多学科系统化开展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目前研究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范畴内,多从单一学科范畴解释问题,同一问题不同学科反复诠释,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多学科综合研究。第二,进一步细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研究对象。目前研究对象多数是以留守儿童一个整体呈现,留守儿童不同群体内在差异性呈现不足,需要细分留守儿童群体,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第三,进一步引入质性研究方法,目前多数研究以面上调查或者统计测量的定量方式或写实性概述开展,问题呈现表象化,亟待开展深入性的质性实证研究,揭示留守儿童学习与内在发展规律。第四,进一步加强精准性对策研究,目前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对策研究宏观导向性较强,缺乏对于具体问题的策略方法,亟需更进一步提出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具体问题的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 郭文斌.知识图谱: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研究新技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

[2] 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 吴小叶.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分析——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02).

[4] 马多秀,朱小蔓.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研究:学校教育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07).

[5] 朱哲.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困境[J].教育时报,2010(07).

[6] 张轶楠.留守儿童媒体使用情况调查[J].现代传播,2007(05).

[7] 石婷.论国家对未成年人监护的公权干预:以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14(03).

[8] 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支持路径[J].求索,2008(08).

[9] 袁同凯.回顾、评述与反思: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3(06).

[10] 孟凡蕾.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及其教育对策——基于山东某农村小学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06).

[11] 程志超,张涛.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02).

[12]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7).

[作者:刘隽(1983-),男,江苏扬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范国睿(1964-),男,山东平度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学习热点
热点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