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品格教育的问题凝视、成因透视与出路审视
2019-07-08金旦
金旦
【摘要】常州市西仓桥小学是一所完全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生源的公办学校,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行为习惯、品格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学校要以提高学生行为规范度和道德素养为切入口,坚持以德载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创新学校管理方略,努力实现“做更美的自己”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品格教育;问题凝视;成因透视;出路审视
一、凝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品格教育现状问题聚焦
(一)道德认知比较模糊,行为习惯养成差
外来务工人员的无序流动和工作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其子女教育的不连续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不尊敬长辈,不讲文明,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缺乏责任意识。
(二)心理问题值得关注,人生价值观扭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方面延续着父辈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耳濡目染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心理难免出现落差,加之本地人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甚至丑化,常常使他们产生自卑、自闭心理,以致出现行为失范。
(三)学习缺乏热情主动,理想与目标缺失
生存环境差,生活质量低,读书氛围不浓,导致孩子缺乏学习热情与动力,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纪律意识也普遍较差。
二、透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品格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儿童品格处于无根基状态
外来务工人员迫于生存压力,往往忙于打工,虽然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是交流、沟通甚少,流动儿童缺乏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和不良行为的监控。再者,父母知识素养低,不能给子女学习、行为、心理各方面更有效的指导。
(二)学校教育不足,使儿童正确的价值观难以形成
从本校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很多一年级的新生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知识储备很少。还有一部分转学过来的学生,在老家所接受的教育大多为应试教育,心理教育、品格教育等让位,大大弱化了学校德育的功能。
(三)社会因素僭越,难以形成文明礼仪与道德规范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因素,这些不良因素容易影响儿童的道德养成与行为规范,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防线、思想的独立性和行为的自律性都比较差,在监护人无暇监督或管束不到位的状态下很容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
三、审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品格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组建一个管理机构
健全了品格项目管理机构,组建由校长、副校长、学生部、班主任、学科教师、家委会、关工委为成员的管理机构,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地规划指导,组织实施。
(二)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宣教品格养育内涵。从“尚美”的角度提出了“建构育德大课堂,争做西仓美少年”的儿童品格提升项目总目标,提出了校本化的学生必备品格,每项必备品格分为三个层级。
爱家乡——充分了解、无比热爱、心生敬畏;勤实践——学会合作、勤于实践、勇往直前;乐分享——取长补短、挖掘潜力、共同享受;能创新——开拓思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懂尊重——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平等相待;尽责任——敢于担当、善于自律、恪尽职守;明礼仪——文明礼貌、举止文雅、诚实守信;会感恩——感恩亲人、感恩同伴、感恩自然。
2.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养成“品格”、养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学校在教师会议、升旗仪式上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校主力促提升。(1)岗位体验促认知:儿童品格的养成需要经历,需要体验。为此,学校需要在“体验”上做文章,借助读吧、做吧、说吧、唱吧四个吧室,设立3D打印师、护绿小天使、电路工程师、插花小能手、小小讲解员、快乐小夜莺等二十多个岗位,开展“西仓美少年”岗位活动评比并进行表彰。
(2)课程开发助认同。开发适合儿童品格养成的体验课程,提供丰富的体验资源与平台,以丰富的活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好品格[1],为此,学校系统建构 “一圆三环”式的“课程”结构[2]。“一圆”是指基础必修课程,在完成各科教材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把“活动”“互动”“思辨”引入课堂,同时关注学科间的整合。“三环之一”是指文明礼仪微课程,每个年级选择文明礼仪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将研究过程中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片段拍摄成微视频。“三环之二”是指传统节假日活动课程,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元宵、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开展体验性活動。“三环之三”是指立足生存的生活课程,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他们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成为具有生活责任和生活情趣的人。为此,学校设置“生活课程”,如厨王争霸、种植天地、巧手衍纸等。
(3)“道德银行”来推行。借助“西仓美少年道德银行成长积分”活动,从“礼仪、学习、责任、环保、感恩、才艺”这六个方面梳理出了评价细则,要求每一位孩子能学会一项礼仪,学好一门功课,承担一个岗位,节约一点水电,怀有一颗善心,精通一种才艺,并将学生践行过程中的收获用“积分卡”的形式存入自己的“道德银行卡”中。同时,学生自行管理银行,在运作中,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动手实践的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情操,为幸福人生奠基。
2.家庭助力促发展。发挥家长们“乐分享、勤实践、明礼仪、尽责任、懂尊重”的榜样作用,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1)红队(校园安全环保服务组):参与校园安全服务,协助学生放学交通疏导,纠正学生不安全行为,参与学生安全管理方面的主题教育,促进本校的安全管理和平安学校建设。
(2)黄队(特长资源家长服务组):家长义工走进家长讲坛,为孩子们举办手工课(十字绣)、烹饪课(简单的营养早餐、糕点)等方面的实践课,促进学校协调、全面、有效发展。
(3)蓝队(“五彩法治”宣传队):在全校启动实施“法治西仓·家庭先行”行动,积极打造五彩“法治家庭”,借助此项活动使家校共育能落实到实处,通过家长榜样示范引导孩子养成优秀的品格。
3.社会借力促拓展。借助社会和社区的有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西仓学子能够在精心设计的体验课程中不断锤炼必备品格。
(1)守护沉睡的档案。西仓桥小学成立志愿者队伍,帮助整理常州市运河5号档案馆存放的珍贵档案。在活动中提高、锻炼各项能力,同时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触摸到工业的遗存,萌发守护非遗的种子。不仅如此,通过“我的成长我做主”活动,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成长档案,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做到“勤实践、乐分享、能创新、懂尊重”。
(2)走近“星星的孩子”:“常州天爱儿童康复中心”中有一群“星星的孩子”,西仓的学子与他们结对。每周大队部组织学生去“天爱”做义工,陪他们画画,唱歌,给他们讲故事等,在陪伴与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运河少年”真正懂得 “乐分享、懂尊重、尽责任、会感恩”的内涵。
(3)讲述龙城的故事。西仓的学子走进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参观 “龙城记忆”馆,成为“小小龙城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常州的历史和文化,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诵读经典的文化。将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等传统仪式放在“文昌书院”举行,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节目的表演、仪式的展现等,在实践、体验中让学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学生的心田。
(四)创设四重教育氛围
1.教室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打造看得见的文化、听得见的文化、能互动的文化、有功能的文化这四个维度,全面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做到“班班有文化,人人有自信;一班一世界,全校共情怀”。
2.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围绕着八大品格张贴过程性图片,评选校园年度八大明星。 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一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品格提升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坚持亲子阅读,借助“家风家训” 的征集、“法治家庭”的评比,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4.媒体教育氛围。小记者现场采访将校园中的八大明星及时报道,同時学校每次活动都精心准备,大力宣传,学校邀请“新闻夜班车”“都市频道”等电视台做相应的报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总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会化教育体系,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品格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潘琼,李春华.嵌入式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万伟.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