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学科活动的实践性

2019-07-08魏新元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践性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学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数学学科活动的实践性不仅强调学生的身体参与,也强调其他一些要素,比如说身体参与、经验积累与感性因素等。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大脑通过身体与外界进行积极的互动时,高级认知活动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学科活动的开展,首先就意味着学生的身体参与;数学学科活动的高频度开展,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积累很重要的直接经验;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他们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感性的一面,尤其是在数学学科活动中,他们的实践过程更多的是受感性因素的驱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活动;实践性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学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与传统的学习不同,其更强调实践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实践性的理解,只强调其“做”的一面,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实践性不仅强调学生的身体参与,也强调其他一些要素。只有对小学数学学科活动的实践性有全面的理解,才能让小学数学学科活动真正彰显其价值。

一、数学学科活动强调身体参与

我们都知道,小学数学是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探究数学,形成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同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强调思维在数学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当我们认识到思维是人脑的高级认知活动时,却忽视了大脑本身并不能独立的完成高级认知活动。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大脑通过身体与外界进行积极的互动时,高级认知活动才能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学科活动的开展,首先就意味着学生的身体参与。

举一个例子,在“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具有立体感,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而化解这一挑战,就可以借助于实践性很强的数学学科活动来完成,比如说笔者在教学中就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个纸盒,然后在认识长方体的过程中,进行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首先观察长方体纸盒,数数它有几个面,几个棱,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者用阿拉伯数字将它们标出来,这样就对长方体建立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让学生将长方体拆开,使之变成一个面,并且平摊在桌面上,然后去观察刚才所图的不同颜色的面或者棱,看看专门分别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去想象,同样一个颜色的面,有时候属于长方体的一部分,有时候又属于一个面的一部分;最后,再让学生将拆开的长方体恢复成原状。

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认识长方体的时候,首先进行的就是肢体动作,他们通过观察、涂色、拆解、恢复等一系列的身体参与活动,很好地将一个原本只是固定不动的长方体,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可拆解、可恢复的长方体,这样学生大脑中的长方体表象,就变得非常的清晰。而这一数学学科活动也表明,身体参与是其天然属性,而设计什么样的身體参与过程,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体验效果。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去观察一个长方体,那么学生大脑中很有可能就无法形成清晰的长方体表象;而让学生的身体参与,那么动作就更加丰富,长方体表象也就更加清晰了。

二、数学学科活动强调经验积累

在开展了无数次数学学科活动之后,在对学生参加了数学学科活动之后的长期跟踪关注之中,笔者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那就是数学学科活动的高频度开展,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积累很重要的直接经验。而为了验证这一发现的正确性,笔者还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结果发现这一猜想是正确的。而且有同行在研究中也提出,如果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就可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目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上面所举的“长方体的认识”这一教学实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体验过程越丰富,不仅表象越清晰,而且表象可以更有效的“变形”——我们知道,为了支撑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学生大脑当中必须有丰富的表象。而学生基于生活所能够积累的表象是有限的,很多表象是通过想象形成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想象表象。上面所说的学生在学科活动中体验过程越丰富,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的实践操作很丰富。事实表明,当学生在数学学科活动中表现出非常强的实践特征的时候,他的大脑就能围绕表象进行更为丰富的活动。在上述“长方体的认识”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哪怕是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都能够在上述活动中形成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当长方体的各条边都相等时,得到的就应该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甚至有学生就直接问笔者“是不是就叫作正方体”。这种“发现”虽然看起来逻辑简单,但一旦其是由学生自主发现时,其实就意味着他们通过建立起来的长方体表象进行了“变形”,真成了正方体表象,这意味着长方体表象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演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支撑新的知识的学习。

三、数学学科活动强调感性因素

人总有感性和理性两面,数学是理性的学科,按理说数学学习者应当具有理性的特征。可是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毕竟不同,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他们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感性的一面,尤其是在数学学科活动中,他们的实践过程更多的是受感性因素的驱动。

比如说,在“长方体的认识”活动中,无论是在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的时候,还是在拆解长方体和恢复长方体的过程中,他们的“做”非常“情绪化”。有些学生在数6个面的时候,数着数着就重复了,不是多了一个面,就是少了一个面;而有的学生在拆解长方体之后,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恢复……遇到这些情形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惊讶,有时候又会有点着急,这完全是感性因素在起作用;而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或者是得到同伴的帮助之后,他们又兴奋异常,会迫不及待地用生活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实践结果,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那数学活动的结果也就真正出现了。

总的来说,数学学科活动的意义在于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其实践性则是从操作要求角度彰显其价值,数学教师对此不可不察。

作者简介:魏新元(1971-),大专学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实践性小学数学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形成途径探析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