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资源型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与改进措施——以淮南市为例
2019-07-08姜松梅
姜松梅,浦 静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也明确表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幸福感”“国民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总值”等跟幸福有关的词汇不仅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积极关注,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发展策略。
一、幸福指数的含义与测评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与体验,即人们幸福感的一种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体现了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美国从事幸福感研究的资深学者Diener E D呼吁各国创建与经济账户及其它社会指标并行的国民主观幸福感账户。他的呼吁得到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积极响应。最早倡导“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的国家不丹已经使用国民幸福总值CNH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去度量国家的发展水平。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济巨大腾飞,物质极大丰富,GDP占世界比重由1978年的2%上升到2017年的15%。今天的人民不仅关注GDP的增长,更希望幸福指数提高,真正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幸福指数的测量首先要构建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指标可划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前者反映的是国民的丰裕程度,后者反映的是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客观指标主要通过查阅政府统计年鉴的数据获取,如人均可支配收入、失业率、离婚率、城市绿化率等。主观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如:刘杰等编制的幸福指数问卷,调查被试“对生活状态是否满意,是否感觉幸福”等问题,采用5点记分法,“完全不符合”记为1,“完全符合”记为5,分数越高,表示幸福度越高[1]。国内外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国民幸福指数、微观的国民幸福指数以及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三个领域。其中,城市居民幸福指数领域是国内研究热点。例如:王建构建的居民幸福指标体系分为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包括经济状况、健康水平、社会环境等21个基础指标[2]。黄希庭等提出城市居民六维度幸福指数测评指标体系,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健康状态、环境6个方面满意度调查[3]。安徽城市研究中心从经济和家庭状况、公用设施、社会事业和人居环境等4个方面,选取25个二级指标[4],建立安徽省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淮南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具有资源依赖性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城市保障功能不健全、居民收入整体偏低而差距偏大等特点。这些指标是否影响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本文将予以探讨。
二、资源型城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
安徽省城市发展中心连续6年对安徽省16市居民幸福指数进行调查,数据表明2012年淮南市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排名第14位,2017年第13位[5]。陈松林、高从家的“安徽省城市居民2015年幸福指数排名”当中,淮南市第15位[6]。万树2010年对“安徽省幸福指数调查”显示“蚌埠、滁州、淮南、安庆四市居后”[7]。综合已有的研究、淮南市历年统计年鉴数据以及居民访谈结果,影响居民幸福指数可能因素如下:
(一)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国内外有关幸福感的横断研究结论表明富裕的国家(居民)普遍比贫穷的国家(居民)幸福,富人普遍比穷人幸福。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经济迅速腾飞,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物质生活的富裕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安徽城市研究中心居民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就涉及到“经济和家庭状况”,淮南市GDP总量,人均GDP近年来排名较靠后(见表1),影响了整体排名。
但幸福感和GDP的关系并不总呈直线正相关。中国近20年间人均GDP增长了4倍,可中国人的幸福感没有上升[8]。这与物价上涨过快尤其房价几何倍数的增长有关,适度的物价提高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但过快的增长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使他们感到可支配的相对收入增加并不明显。其次,收入的不平等也是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当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频繁地一致出现时,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就会被收入不平等的消极效应抵消,表现为经济增长,幸福感不增长。”[9]在表1中,2012和2013年淮南市居民人均GDP在全省居第5位,但幸福指数并没有因此而提升。淮南市是煤城,典型能源城市,2002—2012年是煤炭黄金十年,人均GDP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煤矿及相关行业的推动,居民收入差异较大,收入的不平等影响居民对幸福感的体验。
表1 淮南市连续6年GDP总量、人均GDP在全省的排名
资料来源:安徽省和淮南市2012—2017年统计年鉴
安徽省铜陵市也是资源型城市,在2017年安徽省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分析评价中,它的经济生活水平在16市中居第11位,但该市居民幸福指数位居全省第一。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不仅仅是经济水平和个人收入差距,还有其他因素,如社会保障体系、城市人居环境、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感等。
(二)社会保障体系
从淮南市年鉴统计数据看,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预算总支出比重在全省处于劣势。以淮南市凤台县为例,凤台乃全国百强县,境内拥有大型煤矿企业,无论GDP总量还是人均量都非常瞩目。但调查中发现居民对基本医疗、交通城建、住房保障、教育资源、养老措施等满意度较低,低收入人群的保障也有待提高。如:相当比例的家长渴望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学龄期的孩子送到东部(淮南市田家庵区)甚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送到合肥就读,一方面好生源外流,另一方面家长在工作单位、家、学校之间疲于奔波,给家庭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三)人居环境状况
习总书记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是最基本的幸福。淮南是资源依赖性城市,煤炭的开采、转化与运输对空气质量、饮用水源水质有一定影响,倘若后续污水集中处理率、开采区域塌陷治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方面不达标将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人居环境不仅涉及到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如便捷、高质量的购物消费环境,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物质消费得与享受相匹配。
(四)社会文明程度
社会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统一体。物质的丰裕是幸福的基本保障,人民不光要吃饱、穿暖,还要吃好穿好。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拥有清洁饮用水是最实在的幸福。幸福感的构建还体现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即使处在较低物质水平的居民也渴望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如文化设施完善、休闲娱乐活动多样化、邻里关系和谐等。淮南市居民每十万人拥有大型公园、体育场数量等指标在全省比较靠后,对幸福指数有一定影响。政府对民生问题的积极关注和有效措施是关系居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高效的政府服务质量、良好的社会治安有助于加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五)对未来的期望
幸福不仅仅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满足感是一种动态变化过程,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会产生新的需要,当满足感不断得到提升时,幸福才能得以延续。若新的需要没得到及时满足,但其在未来生活中具有被实现的可能性,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充满希望感,那么暂时的不满足对其幸福感影响不大。淮南市正处在经济积极转型期,煤炭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经济生活受到影响,如果他们对未来生活有较好的预期,相信通过自身努力,依然有向上流动的机会,那么暂时的低收入并不能降低其幸福水平;倘若他们对未来是悲观的,那么将对幸福指数产生显著负性影响。
影响淮南市居民幸福指数的既有一般城市的共性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等;也有身为一个资源依赖型城市所面临的独特困境,即经济结构不合理,城市保障功能不健全,人居环境受污染,城市发展活力、动力不足等。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本文试图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旨在提升资源型城市居民幸福指数。
三、资源型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措施
(一)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增强居民满足感
经济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淮南曾一煤独大,煤炭行业遇冷给淮南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2014年后,淮南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下滑。煤炭行业及相关产业工人收入水平剧减。近年来,淮南市政府努力探索经济转型之路,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新兴产业城市,已初具成效。经济转型与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尚需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淮南市城市定位“立足煤、不唯煤、超越煤”,煤炭是淮南市支柱产业。如果因为煤炭开采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在此地生活的居民看不到蓝天白云、呼吸不了新鲜空气、喝不上健康的饮用水,连基本生存都受到威胁,即使开采出金山银山又有何用?节能减排,绿色开采,短期会影响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近几年,淮南市居民切实感受到空气质量好转,雾霾天气减少,看到蓝天白云成常态,生活环境变好,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 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与利用。淮南市境内有许多采煤沉陷区,对沉陷区的有效治理一直是个难题,不能简单地只对沉陷区居民予以一定经济赔偿让其搬迁了事。从情感上看,居民看到生活大半辈子甚至几代人的居住地变成一个个大坑,积满污水,失去了居住归属感。其次,污水坑带来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如何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市政府已尝试沉陷区域养殖、水面发电建成绿色能源基地,或者修建湿地公园,为居民提供锻炼、休闲娱乐场所。既能增加经济效益又能排除安全隐患。
3. 经济转型与物价调控。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助于扩大内需,促使经济增长,但物价上涨的速度若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尤其像淮南这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城市,会导致居民购买力下降,或者恩格尔系数过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经济转型尤要稳定物价,因此,淮南市政府投资应科学规划,长远布局,并严格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坚决打击各类不合理涨价行为,加强对食品、药品等重大生活必需品的安全和价格监督,同时坚持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投资性建房购房,让更多的居民有满意房可居。
(二)健全资源型城市保障功能,提升居民获得感
获得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居民能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国家富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随之而来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满足。健全的城市保障体系,区域、群体间相对均衡发展,将有助于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的获得感。
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居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幸福指数最高,不必担心失业、退休和医疗,没有养老危机,也没被高房价绑架。近二十年来,经济车轮滚滚向前,被裹挟着前进的国人普遍焦虑,害怕从现有的阶层堕落,被时代所抛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让一个人掉队,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避免弱势群体陷入生存危机;加强社会福利,扩大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覆盖面,增强中产阶级抵御风险能力,不因疾病、失业、购房而一夜之间返贫;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强化富裕人群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此外,随着“老年潮”的来临,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能力,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随着“二胎政策”的普及,不断提升医疗设施、教育投入,解决“不敢生,生不起”的顾虑,真正达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局面。
2. 缩小不同区域、群体间差距。淮南属于人口外流的四线城市。而大城市因其经济发达,公共服务质量优良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年轻人向往去大城市工作生活,离开小城是大部分人的奋斗梦想,即使留在小城的人们,他们就医、教育、生活消费甚至休闲娱乐却更青睐大城市。小城市越来越没有活力,越来越留不住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缩小区域间的差距迫在眉睫。此外,群体间差距过大使得处在弱势地位的群体不仅幸福感体验差,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需采取相应措施防范群体间差距过大,如: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就业歧视,同工同酬,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资金投入和完善社保福利制度;创造公平发展机会,疏通向上流通的渠道,激励弱势群体努力摆脱困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居民正确看待金钱,树立健康积极的财富观。
(三) 创新开放发展资源型城市,提高居民希望感
安徽省城市研究中心研究报告“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安徽五大发展指数评价(2017)”(采用安徽省及16市统计年鉴2016年数据)显示:淮南市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位居全省12位,开放发展指数位居16位[10]。城市发展创新度、开放度不够,发展动力、活力不足,居民对未来发展前景希望感低,这也是在连续几年居民幸福感调查中,淮南市居民幸福指数偏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有希望感才是长久的幸福。其一,转变思想观念。在许多当地居民意识里,就业就是去煤矿或者相关行业,而淮南的城市经济增长快慢依赖煤价高低,一旦行业出现危机,经济就急剧下滑,个人面临失业困境。因此,居民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政府也应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其二,强化对外经济合作。勇于打破本土保护壁垒,给外资提供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扩大居民就业,增强发展的活力。其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江淮云、智慧谷的建立已初见成效,淮南市政府应加大后期投入,积极推动淮南经济转型,用实际行动告诉全市居民,即使经济暂时落后,但对前景预估良好,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