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贴敷联合常规护理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的改善作用
2019-07-08车志翎
车志翎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030012)
肾病综合征是指血浆中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降低,使大量蛋白尿经尿液流失,诱发低蛋白血症的病证,多见于儿科疾病,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血浆中水分渗入组织间隙,诱发水肿,且水肿的严重程度与低蛋白血症的关系密切[1]。同时,外界水分的渗入可降低有效血容量,激活血管肾素-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分泌大量的抗利尿激素,引起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2]。因此,在关注肾病综合征水肿临床治疗的同时,还需重视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近年来中医药理论在临床医护工作中的应用广泛,中药贴敷是集穴位和药物为一体的疗法,为了探究其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的改善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9月山西省中医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常规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4±3.19)岁;水肿程度:轻度10例,中度15例,重度7例;平均病程(14.12±2.05)个月;病变类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例,系膜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例,膜性肾病13例,Ig A肾病9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例。联合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1±3.23)岁;水肿程度:轻度11例,中度15例,重度7例;平均病程(14.12±2.05)个月;病变类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6例,系膜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例,膜性肾病13例,Ig A肾病9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经实验室检验确诊,符合《肾脏病学》[3]和《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会议纪要》[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充分了解并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系统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者;心、肺、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近两个月行肾脏移植手术者;合并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者;合并精神疾病和研究相关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①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②观察患者颜面、肢体等处的水肿情况;③告知患者多进食热量高、纤维素含量高、低盐、优质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严格控制患者水的摄入量,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出入量。治疗14 d。
2.2 联合组 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中药贴敷。即将黄芪、杜仲、续断、生大黄、车前子、生牡蛎、淡附子、当归、干益母草各30 g和炒枳壳10 g研成细末并均匀混合,每次用清水将5~10 g的药末调和成糊状平均分为3份,置于3个治疗贴上,清洁双侧肾俞和神阙,揭掉治疗贴上的保护膜,分别贴于穴位,10~16 h后取下,清洁皮肤,每日1次。治疗14 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水肿开始消退时间、体质量和水肿积分变化。水肿评分标准:局限于颜面或足踝以下的水肿为Ⅰ度,计为1分;指凹性胫前水肿为Ⅱ度,计为2分;按之没指的胫前水肿为Ⅲ度,计为3分;双下肢合并双上肢的明显水肿为Ⅳ度,记为4分;浆膜腔出现积液为Ⅴ度,计为5分[5]。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水肿开始消退时间比较 联合组患者水肿开始消退时间为(15.49±3.07)d,明显短于常规组的(20.10±5.24)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体质量和水肿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体质量和水肿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体质量和水肿积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和水肿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和水肿积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P<0.05
水肿积分(分)组别 例数体质量(k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 33 61.58±11.82 51.76±8.79△▲ 4.45±0.97 1.74±0.48△▲常规组 32 62.64±11.75 56.72±10.83△ 4.48±0.95 2.26±0.63△
4 讨论
中医将肾病综合征划分为“水肿”“虚劳”等范畴,《灵枢》曰:“中气不足,溲变为之变。”《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故其本在肾……皆积水也。”说明了水肿以脾肾亏虚为本[6],寒、湿、热等外邪侵入机体、禀赋不足、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形成瘀血为标,瘀血化水,引起水液潴留、泛溢皮肤,出现全身浮肿,以足部和下肢最为常见,故祛邪、扶正是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主要原则,临床多采用发汗、利尿、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祛邪法和补肾、健脾、益气等扶正法。
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为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和皮毛腠理,均通过经脉联系在一起,故病邪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进行传变。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于经气集中的腧穴或相应病变部位贴敷药物,药物通过肌肤毛窍吸收后可通过经络的作用贯通全身以调节阴阳,调和气血,祛除病邪。
本次研究中,中药组方中黄芪益卫固表,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与当归和益母草配伍,可益气补血、活血化瘀;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生大黄、枳壳为佐药,具有泄热通便、行气降浊的功效,且生大黄与附子配伍,具有寒热并行、辛开苦降的特点,可发挥扶阳降浊的功效;车前子利水降浊,生牡蛎育阴潜阳,敛肝肾,二者用于此方中,还可制约附子温热之效。神阙为任脉上的腧穴,贴敷上述药物后可调节十二正经之气,发挥行气利水祛湿的功效;肾俞穴为肾在大肠经的背腧穴,是治疗肾病的常用穴。本研究中,联合组患者水肿开始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患者治疗后的体质量和水肿积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中药贴敷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肝肾的毒副作用,减轻了胃肠道和肝脏的负担。
综上所述,常规护理联合中药贴敷作为改善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治疗方案,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