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改善慢性心衰高凝状态的疗效观察
2019-07-05徐姝康李丹丹张佩佩张志勇
徐姝康 李丹丹 张佩佩 张志勇
【摘要】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慢性心衰患者高凝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6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60)根据慢性心衰治疗指南建议行常规治疗;观察组(n=100)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酶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FIB、D-Dimer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虽有小幅度下降,但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仅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停药后自行恢复。结论:低分子肝素对慢性心衰患者高凝状态具有较好治疗效果,能降低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不影响患者血小板水平,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 慢性心衰; 高凝状态; 低分子肝素; 凝血系统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2.0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2-00-02
慢性心衰(CHF)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心脏充盈或心脏射血功能受损所致的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病症[1],表现主要为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可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以及器官、组织灌注不足造成低氧血症的发生[2]。高凝状态即血栓前状态,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纤溶系统及抗凝系统功能失调,血液流动性降低,凝固性增高,形成易栓状态。慢性心衰患者由于血流动力异常,血液成分异常和血管壁异常等因素,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度较高[3]。因此,抗凝治疗在开展常规治疗中应予以重视。笔者所在科室针对慢性心衰患者常存在高凝状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6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病例诊断均符合文献[4]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对心功能诊断及分级标准。纳入标准:(1)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及以上者;(2)心力衰竭病史≥2个月;(3)年龄小于80岁且对研究所用药物不存在过敏。排除标准:(1)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心脏内血栓或2周内曾行手术等有创操作者;
(2)合并肝、肾、血液及恶性肿瘤疾病者;(3)心衰急性发作期患者;(4)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者。根据实施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其中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3.3±13.5)岁;平均病程(5.2±1.3)年;合并冠心病42例,风湿性心脏病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18例,血压性心脏病18例;心功能分级:Ⅱ级31例,Ⅲ级52例,Ⅳ级17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1.5±12.3)岁;平均病程(6.1±1.5)年;合并冠心病32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室上速10例,血压性心脏病8例;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30例,Ⅳ级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间、基础病类型、心功能水平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本研究經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文献[5]慢性心衰治疗指南建议,低盐低脂饮食,药物予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 ml:5 000 IU×10支,国药准字H20163060)5 000 IU/次,1次/d,皮下注射,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水平。PLT检测采用电阻抗法,FIB检测采用免疫学测定法,D-Dimer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LT、FIB及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FIB、D-Dimer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虽有小幅度下降,但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皮下注射部位有瘀点、瘀斑2例、注射部位红肿1例,停药后消退,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CHF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显著上升,70岁以上老年人心衰的患病率在10%以上[6]。其分型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CHF患者因常伴有血管内皮的损伤和高凝状态,导致了血栓栓塞的高发,而血栓栓塞正是心衰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7]。高凝状态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机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纤溶系统以及抗凝系统功能失调,血液流动性降低,凝固性增高,形成易栓状态,而CHF患者因为血流动力、血液成分和血管壁异常等因素易导致高凝状态和血栓的产生。
CHF患者的血液因处于高凝的状态,血浆FIB、D-Dimer等指标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随着心功能的下降而上升[8]。FIB即凝血因子Ⅰ,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为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CHF患者体内大量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较正常人高,促炎因子会刺激肝脏增加合成和分泌FIB,血浆中大量的FIB会影响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内皮细胞,直接导致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改变。FIB能经血小板膜糖蛋白复合物Ⅱb-Ⅲa与血小板结合,增加血小板的聚集性,导致全血黏度增加,血液流动性减少,并且能够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使得血液呈高凝、状态[9]。D-Dimer是FIB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是能够显示纤溶酶和凝血酶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评价指标[10]。体内增高代表继发纤溶亢进,反映血液凝血活酶生成含量增加,继发纤溶活性增强,纤溶系统活跃。近年来研究发现,D-Dimer与心衰患者死亡概率存在关系,当D-Dimer>250 ng/ml时,心衰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的可能性将增加4倍。
CHF患者容易出现血栓栓塞事件,尤其是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会有更高的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危险性。研究发现,在心衰早期给予抗凝治疗能够帮助改善血流动力、修复心功能[12]。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制备而成的一类衍生物,它是普通肝素经过化学或者是酶促解后得到的肝素片段。由于分子量小,其与Xa结合选择性高,因而相较于肝素选择性抑制Xa活性作用更明显,因此能够抗凝血。低分子肝素通过抗凝血作用,减轻血液的黏稠度,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减少冠状动脉阻塞,使心脏的前后负荷减轻,心肌的耗氧量减少,心肌缺血发生减少,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12]。但肝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引起血小板减少,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其严重发展更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引发脏器的血管栓塞。临床应用中应提高警惕,在使用肝素过程中定期检测PLT,观察是否出现血栓事件。
本研究探讨了低分子肝素对慢性心衰患者高凝状态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FIB、D-Dimer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均较对照组低,反映了低分子肝素对慢性心衰患者高凝状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观察组PLT有小幅度下降,但组间及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且治疗期间观察组仅有
3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停药后自行恢复,反映了低分子肝素治疗对血小板影响较小,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对慢性心衰患者高凝状态具有较好治疗效果,能降低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不影响患者血小板水平,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陈可冀,吴宗贵,朱明军,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2):133-141.
[2]丛欢,李磊,聂鑫.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清中细胞质亲环蛋白A、血清胱抑素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72-3173.
[3]刘静,王菲.慢性心衰抗凝干预对心电图、凝血功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1):98-101.
[4]王玉堂,刘建国.2005年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治疗要点解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6):407-409.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6]张骞,刘小慧,董建增.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4):272-276.
[7]何巧,黄勇.左心衰竭患者血清MR-ProANP、NT-ProBNP含量与泵血功能、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2):201-204,208.
[8]冯所远.慢性心衰患者标准化“金三角”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监测[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1):65-66,69.
[9]彭瑜,王存选,王林,等.老年慢性心衰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19(1):35-37.
[10] Foley R N,Parfrey P S,Sarnak M J.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1998,32(5 Suppl 3):S112.
[11]王棟印.低分子肝素钙辅助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4):560-561.
[12]何文芳.慢性心衰患者失代偿期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病案,2014,15(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