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1-09刘军芳王猛
刘军芳 王猛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低分子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为相关I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对患儿给予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变化,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的24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及D-二聚体数据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并未发生出血及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的不良反应,为小儿肾病综合症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肾病综合症;低分子肝素;临床疗效
小儿肾病综合症指在肾脏纤维化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从而导致大量蛋白尿的临床症候群,临床症状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继而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该院8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两种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低分子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并未发生出血及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的不良反应,为小儿肾病综合症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值得推广应用。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患儿48例,女患儿32例。整体患者年龄段在4岁到12岁之间,平均年龄(7.6±4.5)岁,80例患儿根据相关临床诊断标准表明均为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儿,患儿临床均出现蛋白尿>50 mgokg-1·d-1,并且持续时间均超过2周;低蛋白血及不同程度的水肿和高凝,两组患儿在病程及年龄分布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两组患儿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对照组4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儿进行给予给予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根据患儿临床症状表现给予利尿和抗感染药物,对血压进行及时的调节,给予1次/d,0.3-0.4ml/次的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在每日清晨给予患儿2mg·kg-1·d-1的松片口服,并给予3-5mg/d的洛汀新。
(2)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给药剂量为120-150IU·kg-1·d-1,进行每日一次的皮下注射,对照组及观察组均持续4周1个疗程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病情发展及身体状况指标进行及时测定统计。
1.3评价标准
在患儿在进行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后,根据患儿的治疗效果,可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种评价标准,显效:在经过相关治疗1个疗程后,患儿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患儿在治疗后的24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及D-二聚体指标均恢复正常,水肿等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儿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患儿在治疗后的24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及D-二聚体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部分减轻或消失;无效患儿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的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现象。总有效率计算规则为显效率加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统计结果以差异显著(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分析
不同药物治疗方式下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在表1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发生出血及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有4例出现轻微头晕,观察组1里出现轻微头晕。
3讨论
小儿肾病综合症指在肾脏纤维化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从而导致大量蛋白尿的临床症候群,临床症状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继而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随着低分子肝素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其通过普通肝素的化学方法或酶化解聚而形成的新型药物,其半衰期较长,临床运用上较为方便,其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很强的抗凝血霉,凝血因子及凝血酶作用,对于凝血酶诱导血小板活性不会产生影响,对凝血酶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不会导致患儿出血现象的发生,低分子肝素通过降低血浆粘度,从而改善患儿的高凝状态,另一方面对肾小球滤过膜的负电荷屏障进行有效的改善与保护,从而有效减少尿蛋白的泄漏。鉴于以上因素。本次研究得出低分子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并未发生出血及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的不良反应,为小儿肾病综合症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值得推广应用。